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建構
時間:2022-05-23 02:56:25
導語: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創業本質上是一種追求人生幸福的能力。幸福文化與創業文化都是以價值觀或價值理念作為它們文化的支撐,形成穩定的文化本質核心。當前大學生對創業文化培育存在諸多困境,探究將幸福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當中,以幸福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建構,突出對大學生科學正確價值理念的教育以及生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幸福文化;創業文化;高校大學生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高校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融入幸福文化元素,對他們的創業發展與自身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在“做一個幸福的創業者”中提到“創業其實很幸福的,因為你在追尋一個你喜歡的目標,哪怕過程中碰到很多困難,但你還是有一種非常充實的感受。”因此大學生要做一個幸福的創業者,將幸福的文化融入創業文化中,并作為創業文化凸顯的本質特性。
一、幸福文化與創業文化的內在聯系
何謂幸福?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現實活動。”[1]康德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盡管幸福使擁有幸福的人感到愉悅,但它本身并不是絕對的、全面的善;相反,它總是以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前提條件。”[2]顯然,兩位哲人都把幸福與道德綁在一起,并要求要在合乎道德標準的范圍內行事,那才是真正幸福。其實對幸福的感受每個人的體驗都不一樣,但前提基本上是認為幸福是一種穩定的,給人愉悅、滿足、快樂寧靜的美好心境,而產生這種寧靜的根源在于主體的文化價值取向,也構成了所謂的幸福文化,它包括精神性與超越性、包括道德性與價值性、包括創造性與追求性。陳湘舸教授認為“所謂的幸福文化,是指一種以幸福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研究和實施正確的幸福理念,形成科學合理的幸福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3]因此,幸福文化的核心理念應該選擇一種科學的、正確的、合理的,使主體對外界的所有實踐活動都能遵循幸福的準則或特性,從而補充和完善豐富了幸福文化的本質內涵的認同。對于創業文化,目前中國研究學者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他們從不同角度對創業文化做了一些界定。胡大敖把創業文化闡述為開創事業的勇氣、心理,價值觀念與鼓勵創業,以經營經濟資源為手段,積累財富并實現個人價值為目標是社會環境的總和。[4]周學寶認為創業文化指所有這些進行廣義創業活動的創業者和潛在創業者的價值觀體系和創業精神,包括創業技能、進取心,事業心與意志力,以人為本,團結合作,冒險精神與創新精神。[5]因此,對于創業文化大家的認同幾乎是與創業精神、價值觀、價值體系息息相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殊途同歸的創業文化。
顯然可見,幸福文化與創業文化兩者存在著同質的聯系,都是以價值觀或價值理念作為它們文化的支撐,形成穩定的文化本質核心。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創業文化是幸福文化的體現。創業文化主體通過行為活動形成穩定的合乎規律的價值導向所體現的愉悅、快樂、滿足的心境,所以是感覺到幸福的。其二,創業文化以幸福文化為依托。創業文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團結合作,提高技能,有勇氣、需要穩定堅強的心理,需要合乎道德與價值的追求,因此是以幸福文化為依托而開展活動。其三,創業文化以幸福文化為最終目標。創業是為實現自我價值,也就是實現自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不僅可以滿足自我,也可滿足社會其它就業群體的需要,因此自始至終是以幸福文化為追求目標。
二、當前大學生對創業文化培育存在的困境
大學生創業文化是一種能夠激發大學自身以其師生群體的創業意識和熱情,增強創業能力和動力,鼓勵支持創業行為,提供創業保障的價值觀念、制度行為與環境氛圍的集合體。[6]因此,大學生的創業文化不僅體現為一種價值理念或者精神追求,更注重集體團隊的合作。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個熱議話題,創業成為高校大學生畢業就業的另一條選擇之路,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在高校日益盛行,但由于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環境、學校資源條件以及大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對創業文化的培育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學生對創業文化的認識不明確,認同感差。在創業認同方面,根據某所高校在被調查的900多名畢業生并且已經在創業的大學生當中,有高達70%的學生認為對國家社會文化的支持、鼓勵創業的情況表示不滿意,80%以上的學生對創業文化的認識,以及創業的價值理念導向不太明確,表示意識比較淡薄,缺乏明確的創業文化意識導向。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大學生本身對創業以及創業文化的了解不夠,為了就業而創業,把創業當成完成就業壓力的使喚,于是盲目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的價值理念導向,迷失創業的目的和意義。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就業創業的導師對學生創業的關注與指導遠遠不夠。據調查,很多高校目前都成立或開創了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并且邀請成功創業人士給老師們做培訓做項目,目的是使老師們能更好的指導和輔助學生創業就業,但其實只是個擺設的形式,并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第二,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文化的培育認識不足,關注不夠。
高校在國家政策領導和推動下響應號召,紛紛成立和創建創新創業部門或團隊,專門指導學生就業和創業,以減輕畢業生就業壓力,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但其實質效果并不大,對創業文化培育認識不足,對學生創業的關注不夠。首先,一些高校對創業文化的培育過于簡單化,應付式,被動開展相關活動,缺乏對創業文化本土化的探究與認識,以畢業生就業率作為招生宣傳,忽略大學生對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其次,對創業的本質文化缺乏明確認識,盲目指導學生創業,沒有將創業文化與生活文化、道德價值文化、自我人生理想的追求更好的結合起來加以鼓勵和指導學生。第三,主體對創業幸福文化悖論存在偏差的影響。創業是通往財富的綠色通道之一,但其結果是否能夠令人感覺到滿意和幸福?理查德.布隆克在《質疑自由市場經濟》中認為“自由市場這看不見的手,盡管它有不可懷疑的力量,但是它仍不足以確保許多牽涉到人類幸福以及能讓人們對人類進步抱樂觀態度的社會目標的實現。”也就是說不同的個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能確保幸福的獲得感,同理,在當今時代的大學生們以及更多的創業主體,他們對創業幸福文化的理解和導向存在偏差。一是在創業當中財富的定位遠遠大于幸福的定位,認為創業中財富越多幸福感越強。二是在創業過程中幸福文化缺失,在利己與利他的矛盾中、在善與惡的痛苦中掙扎,自我迷失了方向。
三、幸福文化———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建構
馬斯洛認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改進自我的沖動,一種更多的實現我們的潛力、一種朝向自我實現或人性充分發展的沖動。”[7]創業體現的就是想要實現自我追求,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凸顯自身全面發展的的本性價值,創業文化是使這種創業價值能夠延續永存的意識向導。因此,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該選擇一種能促使創業蓬勃發展的創業文化作為支撐,這樣幸福文化成為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首要選擇。首先,幸福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起點。在全社會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態的引導下,人們放棄了傳統精英文化用理性、人生的價值、歷史的意義、人的終極關懷等深度文化價值取向為大眾構造理性文化或理想文化空間,而幸福文化就是將人的這種生活方式更加幸福化。[3]幸福文化應該成為創業文化能夠讓創業持續生存發展,是一種新的生存觀念和生存方式的教育。因此,幸福文化應該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作為企業文化的最終歸宿。一方面,它可以培養大學生形成一種科學正確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導向,明白創業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去實現自我價值,獲得自我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從而人生與生活過的充實而有意義。另一方面,它可以培養大學生成為高尚的人,不僅是指創業解決了自身就業問題,解決他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在創業的過程中他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諧力、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優秀人才。其次,幸福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特性。“人是一切價值之源,是世界與人自身意義的賦予者,同時也是衡量世界萬事萬物的價值標準”。[8]
創業本身是一種勞動,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實現的價值與功能的最大發揮,滿足人的需要,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這是給予人最大的滿足與快樂,因為人能夠自由自為的進行生產勞動,能夠活出自己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因此是幸福的。所以,幸福文化應該作為當代高校大學生們創業文化的本質特性,這與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一致的,而且以幸福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特性不僅對大學生的創業是有利的,而且可以提高和促進他們意識的覺醒,真正領悟生活與人生的真諦,透徹和撫摸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做一個學會追求真正幸福的人。因此,以幸福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特性,這不僅是一種生存價值的教育,更是一場生命的教育,是對我國青年一代的關心與傾注。再次,幸福文化是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最終目標。人在世界活著的會追求各式各樣的目標,實現格式各樣的理想,但最終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使人感覺到幸福,所以幸福是人生最終的追求目標,人活著的目的以及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最終都是讓人獲得幸福感。
亞當.斯密認為“幸福存在于安寧和享受之中,無安寧則無享受,有理想的安寧則必定有帶來樂趣的東西。”[9]當代大學生對創業的追求是一種理想的追求,而需要有理想的安寧就應該在追求過程中融入安寧與祥和的元素,也就是在創業文化當中融入幸福文化的元素,并把幸福文化作為創業文化的最終目標。一是幸福是人生最終的追求目標。大學生創業的目的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在實現自我價值,這本身是一種人生對幸福的追求。二是幸福貫穿于創業的始終。大學生創業的出發點、落腳點與歸宿點都是圍繞幸福而展開,無論是在追求過程中成功或失敗,其目的是一樣的。三是幸福文化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將會綻放出人性最燦爛的光芒,提高自身的價值理念與提升生命的高度與厚度,讓他們過上完滿的人生。
四、結語
幸福是人生最終的追求目標,人活著的目的以及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最終都是讓人獲得幸福感。因此,幸福文化應該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作為企業文化的最終歸宿,這是一種新的生存觀念和生存方式的教育,能夠讓創業持續生存發展不斷走向成功。因此,探究幸福文化與創業文化,并將幸福文化融入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當中,以幸福文化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本質建構,突出價值理念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這是值得繼續探究的一個話題。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苗力田,譯.尼各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康德,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陳湘舸.幸福文化:高校創業教育文化的支點[J].學術論壇,2009,(9).
[4]胡大敖.創業文化與高校教育[J].中國高新區,2003,(4).
[5]周學寶.創業文化的內涵及其在高校的培育[J].中國農業教育,2002,(1).
[6]婁東生.試論大學生創業文化建設[J].福建大學學報,2009,(6).
[7][美]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142.
[8]林文偉.創業教育價值意蘊探析[J].就業指導,2015,(12):2003.
[9]亞當.斯密,余涌,譯.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黃珊妹 劉家豪 單位:1.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詞匯在閱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 下一篇:高中生英語詞匯習得問題與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