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鄧小平法制教育概念
時間:2022-02-15 02:56:00
導語:研究鄧小平法制教育概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全民法制教育是基礎
學法用法不單純是執法、司法機關的事,一個社會的法律意識根基于每一個公民的意識,社會法律意識是一個社會中的個人法律意識、各種群體法律意識相互交融的產物,這往往是一個國家法律狀況的總的反映。所以提高全社豁制觀念必須著眼于每一個公民。為此,鄧小平強調:“在黨政機關、軍隊、企業、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大中小學的學生從人學起,工人從人廠起,戰士從人伍起,工作人員從到職起,就要學習和服從各自所必須遵守的紀律。”這段話告訴我們,首先,革制教育要具有全面性。他把全民的法制教育以職業和礴祖劃分了若干個層次,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指明法制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不是某個職業領域內的事,每一個公民都負有學習法律任務。其次,法制教育具有協作性。他把法律的學習和紀律的學習統一起來,要求我們做到遵紀守法,法紀并施,通過職業規范的遵守促進法制的完善,通過法制的學習促進本單位的規章的維護,這是法制教育的起點,也是落腳點。再次,法制教育具有調動性。他把巍學習教育的任務落實到各單位,各部門,要求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重視一個成員的法制學習,從他步人到集體之日起,就要對他進行法規紀律的教育,并要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堅持下去。充分調動了社會主體的積極性。我國人口多,地域廣,進行全民性的法制教育任務繁重,這就要求有策略地開展工作。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特定的集體內,充分發揮集體的陣地作用,以本領域的法律規范為重點進行法制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四五”普法教育中,我們正是本著鄧小平設計的這個基本思路,把任務落實到各個部門,重點加強了行業法制的宜傳,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鄧小平指出:“法制觀念與人們文化素質有關。現在這么多青年人犯罪,無法無天,沒有顧忌,一個原因是文化素質太低。”法制教育一定要有文化知識的學習作保障。在一個知識匾乏的社會里,很難形成良好的法制環境。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常常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不同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人,對法制的認識和接受的程度有很大差異。事實也確實如此。當前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事糾紛等,很大一部分與作案人的無知、愚昧、野蠻有關。目前,我國公民的守法狀況還不盡人意,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律未能取得至上地位,公民、法人、甚至執法者對法律、法規態度淇然,在權利與法律發生沖突時,往往選擇服從權利,甚至用一些習慣和風俗取代法律的執行;二是用功利主義眼光看待法律,法律對自己有利便執行,若法律對自己行為形成約束時便置于一旁;三是文化素質低,對法律精神一知半解,盲目行事。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加大文化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能有良好的文化依托。
二、少年法律教育是重點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們的法制觀念將影響和決定著對我國今后整個社會的法制意識水平。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尚未成形,易受不良風氣影響,如不加以合理的引導,極易誘發違法行為;同時,如不注意教育青少年用法律來維權,也容易發生一些極端事件,且難以得到社會的救助,不利于對青少年的保護。出于對青少年的愛護,出于對國家的未來負責,我們要重點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鄧小平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在1986年,他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為了貫徹這個思想,在“四五’,普法期間,教育部專門編發了《青少年法律教育讀本》,通過定期學習、媒體宣傳等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青少年法律教育,將法律知識深人淺出地融人到青少年所熟悉的社會生活中。從小學到大學將形成一個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律教育體系。
鄧小平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他認為精神文明的各個方面相輔相承,相互影響。守法程序決定于一個人的道德、文化素質。1982年,鄧小平就指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1985年,他強調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就是科學文化素質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統一。“四有”建設的重點就是青少年。當前,全國已有91%的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形式多樣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發展;初步形成了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體系。國際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廣泛開展。面對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我們有些地方相對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目前,不少未成年人祟尚拜金主義,只講實惠,不思進取,有的甚至為貪圖享受挺而走險,觸犯法律,破壞了社會安全,也給國家的法制建設帶來極大的隱患。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能否取得成功,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取得成功。”黨的十六大指出:“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這都是對鄧小平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承,相互促進的。道德可以使人們從內心形成是非觀,可以通過內在的約束來規范外在的行為,節約法治成本,彌補法律的缺陷,促進法制的施行,以德促法,法德并施。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全社會行動起來,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利用正確的輿論、規范的制度、科學的引導,建構起青少年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在道德建設問題上,鄧小平提醒我們:“必須把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的工作,同對于資產階級損人利已、唯利是圖思想和其他腐化思想的批判結合起來。”事實證明,很多的道德問題也是由此而發。建國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這些思想仍然很有市場。我們必須溯本求源,抓住關鍵,解決問題。
三、黨員干部法制教育是關鍵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人們權力至上觀念。
在人治的狀態下.法律不過是人治的工具,得不到人們的尊重。文化的延續性使得這種思想仍存在于很多人的頭腦中。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也沒有真正形成法治觀念,不能處理好法律與權力的關系。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特別是農村基層干部依法辦事的意識不強,水平不高,仍然習慣于簡單的行政命令,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導致干群矛盾增多,影響穩定。鄧小平在1980年就嚴肅地指出:“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也是在新的條件下產生官僚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改變傳統的權力觀,轉變人們的思想,要靠全社會的法制教育,而領導干部由于掌握著權力,他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就成為關鍵。當前,提高領導干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的法制教育仍然是關鍵。法治要求我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應當運用法律來處理問題,而不能由其他主體對法律的行使進行干涉。我國在1997年就確定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在推進法治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十六大報告明
確指出,黨的領導是“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來實現的,即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領導。這就要求我們的黨的領導要體現在方針、政策上,而不是具體的法律事務上。鄧小平說:“黨要管黨內紀律的問題,法律范圍的問題應該由國家和政府管。黨干預太多,不利于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這是一個黨和政府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政治體制的問題。”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已被十六大確定為今后我們黨建的重要任務。這是對鄧小平思想的實踐。在這項工程中,轉變思想,調整好法律與政黨的關系,需要加強黨政干部的法制教育,這項工作做好了,就可以為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清除思想障礙,推進法治進程。
對黨員干部進行法制教育,應當把握好兩個方面:
第一,要做到學習的經常化。知法才能用好法,黨員干部要增強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科學能力,提高執法和司法水平,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帶動全體人民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氣,為依法治國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全體黨員要增強紀律觀念和法制觀念,自覺用黨紀國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學習和掌握黨章黨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做遵紀守法和依法辦事的模范。另外要求黨組織必須對黨員進行紀檢條規教育和法制教育,讓黨員掌握法律和紀檢條規知識,使黨組織、黨員的行為符合法律和紀檢條規的要求。
第二,要把強化高層領導的法律意識作為法律教育的重點。從世界范圍看,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有效地推進法制,除了經濟、政治、文化和各種歷史原因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國家的領導層中,學法、懂法、用法的一般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中央領導非常注重自身法制素養的提高,他們帶頭學法,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和促進作用。從玲9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舉辦第一次法律知識講座算起,至今已舉辦了十幾次法律知識講座,在京的中央領導同志全部參加。從1998年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李鵬委員長的建議下,根據其工作的實際需要,也有計劃地請法律專家向常委會組成人員做有關法律知識的講座。在中央的帶動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委、政府、人大等有關方面的領導人也先后邀請專家講課,學習法律知識。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提高了法律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帶動了全社會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的提高。
我們國家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要繼續堅持鄧小平法制教育思想,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思想支持。
- 上一篇:縣長在蔬菜園建設會講話
- 下一篇:重大項目策劃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