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學校法制教育模式創新

時間:2022-02-15 04:55:00

導語:小議學校法制教育模式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學校法制教育模式創新

在現代法治社會中,是否具備法律素質,有無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衡量個體社會化程度的一項基本標準。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個體受教育年限的逐漸增長,學校教育已成為個體社會化必經環節。法制教育應當成為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點,強化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提高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實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57條規定中,明確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預防責任的有24條之多。1999年3月,“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正式寫進憲法,法制教育作為實現這一治國方略的重要途徑而被吸納到現代學校教育系統當中,成為現代學校教育內容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近年來學校開設了法律知識講座,社會上開展了“送法上門”、“法律進家”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但是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現狀,給學校法制教育帶來了前所末有的挑戰,它直接影響了中國法治化進程。

一、指導思想與目標

開展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教興國、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要求,堅持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堅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培養青少年學生法制觀念,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素質,努力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基本目標是完善在校學生的知識結構,使法律知識成為學校重要的課程內容,努力形成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網絡,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實維護在校學生的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努力使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與時俱進,工作方式手段上求實創新,在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上有新的進展。

二、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現代學校法制教育的功能決定的。我們認為,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徹底摒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徑

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維護法律的勇氣和毅力。法治精神是推動法治化進程的源動力,是一種可以沉積的民族文化。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又是一個法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早在三千年前我國法律就有詳細的、政策性強的規定。從中國的繁體字“國”字形來看,國家有疆域、在疆域內有領土、人口、武裝,“執干戈以衛社稷”,這是我們先人對國家內涵的樸素理解。說明國家對內要維護統治秩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外要防御敵人入侵,保衛領土不受侵犯。法學遺產非常豐富,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歷代律令等文書,而且甲骨、金文、簡牘、帛書以及經、史、子、集等古籍中也保存了大量的零散的法制史料。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珍貴財富。

但在這些珍貴的財富中,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治國家就難以實現。據《大明會曲》記載,明律、清律規定了在全國各州、縣、鄉里設立“申明亭”,每逢節日或集市政府派專人講解法律,史載往往是“一人講解眾人盡聽”,目的是要老百姓“不犯刑憲”。那么現代學校教育具有系統性、組織性、規模性和科學性等顯著特點,使現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為最終實現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現代學校法制教育為國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

法治國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權力主治的國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導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導的國家。西方社會幾百年的法治實踐經驗和現代中國二十多年的現代法治建設歷程表明,法治需要執法公仆,需要護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須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而所有這些法律人才的搖籃就在學校,根本途徑就是學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時,開展法制教育,使社會成員在學法、懂法的基礎上,運用法律武器,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尊嚴,這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盡管自1986年開始的三次全國性的普法宣傳和“四五”普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最富有實效的途徑仍然是學校的法制教育,無論從“英才教育”意義上,還是從“普及教育”意義上,唯有學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擔當起培養“法治英才”與“法治公民”這一歷史使命。

(三)現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學生知

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徑

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員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員的比例逐年增長,在九十年代一個時期以來曾經高達73%。他們以“財”、“色”、“霸”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團伙型為主要方式,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同時,犯罪趨于低齡化,在校學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數的比例大有增長之勢,同志在2000年初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所舉的幾個實例,更讓我們對在校學生的法律素質充滿憂慮。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社會變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國學校多年來忽視甚至放棄法制教育的結果。“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大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鄧小平同志的講話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也就是加強教育,尤其是學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利用學校優勢,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響,使青少年學生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從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這也是現代學校對建設法治國家和維護社會穩定應盡的法律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健。

三、目前學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部門對學校法制教育的認識不夠

這一點從現行教材的設置便可看出,在現行的教材中,只有初中二年級一門法律基礎課,而小學六年和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置,或者僅僅流于形式,半年講一次法制課。同志指出:“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而在校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任,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起學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應該認識到加強學校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任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現在的法律課很多學校沒有專職教師,多為政治教師兼任,其中很多教師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便存在著一定的欠缺,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法律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沒有任何學習積極性可言。

(三)法制教育僅僅局限于校園和課堂之內

由于對法制課的重視程度和經費等原因,現在的法制教育僅僅局限在了校園之中和課堂之內,很少有學校能把學生帶出去學習,或邀請其他單位參加,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只把教育局限在了45分鐘的課堂內,造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脫節,不利于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制觀念。

(四)把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

法律素質是指個體通過法制環境影響和法制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覺地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在法律已經遍布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今天,法律素質已成為個體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素質教育理論研究中,法律素質的理論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即沒有明確提出“法律素質”概念,也沒有對法律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養受教育者法律素質的途徑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在認識上只承認“法律意識”或“法制觀念”的存在,在實踐中忽視甚至放棄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為政治服務的,當今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同樣要為實現政治理想服務,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強大推進器,這種作用的集中表現就是培養法律職業群體和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人才。如果素質教育理論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無視法律素質的存在,不重視法律素質的研究,學校教育實踐仍然沿用原來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加強法律素質教育,就必然影響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

(五)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學

法制教育是指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使學生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培養和提高法律素質,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護法習慣,自覺樹立法律權威。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實踐,絕大多數僅僅停留在“知法”這一層次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當然,法律知識教學是法制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兩者有著重要區別,法律知識教學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護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歸宿。現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所以,把傳統學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識教學轉變為法律素質養成已是現代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四、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解決辦法

(一)各級教育部門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

應該編寫一套完整而系統的法律教材,我國的法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母法的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教育部門應組織力量,根據各類在校學生的特點、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編寫一套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法律教材,使在校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系統化、持續化。比如說,根據兒童的特點編寫成法制連環畫的形式,讓他們初步建立法律觀念,而到了中學,可采取文字和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形成法律意識等等。

(二)調整學校教師專業隊伍建設

學校應該錄用一些法律專業畢業的教師任課,他們的法律意識比較強,理論功底深厚,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詮釋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學中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給學生多一些案例教學和形象教學,以案說法、以例釋法,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能很好地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賦教于樂,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

學校的法制教育不應局限于校內,更不應局限在45分鐘的課堂上,因為法制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除學校外還需要政法、綜治等部門及社會、家長的配合。如:組織法制專題講座、請司法部門的同志以案講法、請勞教犯人現身說法、幫助學生建立法律協會,進行有關法制方面的學習討論和實踐、組織法律知識演講、競賽、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少管所等活動,讓他們不僅僅用頭腦記憶,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聽法律,在各種活動中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并內化為守法、護法的意識。從面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良好習慣,更好地預防違法犯罪。

(四)完善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應該是對馬克思主義“全面發展教育”的進一步詮釋和具體化,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養和發展所有學生的各種素質,而“全面發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實現途徑。80年代教育改革在傳統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體育基礎上增加了美育和勞動教育,90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質教育的途徑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本身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完善,90年代末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提出,又為學校素質教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那就是法律素質教育,這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選擇。加強法律素質方面的理論研究,明確法律素質在個體綜合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質的基本內含。

五、實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設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

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國方略的一種生動體現,同時也是學校得以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實行依法治校,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辦事,就能在校園內形成講求民主、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這是一種強大的隱性課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體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不知不覺地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終實現學校法制教育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