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法制教育及高校德育結合思索
時間:2022-04-01 11:25:00
導語:高校生法制教育及高校德育結合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一)德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礎
高職學生是具有一定知識結構和價值取向的行為主體,他們的道德意識對其法律自覺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建設中,道德規范是法制規范的重要源泉。加強高職學生主體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他們約束自身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法律準則取向認識。加強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法制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作為高職學生群體,其是否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學生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其法律意識和法制精神的強弱程度。法律在很多現實社會問題面前表現出一定的模糊性,這要求高職學生在面對一些法律盲區時需要以自己的道德意識去形成正確的認識,以避免誤入歧途。因此,這種對法律的認同和法治精神認同的道德意識是使人形成對法律遵守的根本源泉,也是整個社會法制建設賴以法制的基礎。
(二)法制教育的開展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
我國法制教育以道德教育為基礎,因此法制教育的積極開展必然促進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方面,我國的法制教育體現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要求學生們認識到法制建設不僅僅是國家管理的手段,同時也與普通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法律是保證百姓安居樂業的有力武器。通過法制教育使得高職學生能樹立起為他人服務的道德意識,促進其道德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國法制教育遵循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在法制教育過程中強調注重集體主義、倡導社會公德、講求團結互助、注重家庭和睦等理念和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同我國傳統道德一脈相承。這些觀念滲透于相應的法制教育當中,使得高職學生在接受相應的法制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將這些理念和信仰納入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體系中來。基于高職院校中法制教育與德育的相互關系,有效整合兩者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我國在對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效果并不理想。
二、影響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效果的因素分析
當前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效果處在一種不理想的境地,一方面,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效果的效果卻不能令人滿意。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要擺脫這種尷尬的境地,需要我們認真審視其中原因。
(一)社會和學校環境的現實問題從社會環境來說,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歷史時期,簡單地說,社會轉型是指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的深刻巨變。從實質內容上看,市場經濟是以個人價值觀為基礎,彰顯個人尊嚴、價值和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附在市場經濟上的一切觀念必將內化于個體之中,并且個體會自覺接納最終自覺確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價值具有世俗化和功利化傾向,使高職學生過分專注于個人,以致推動著高職學生主導價值觀的邊緣化。因此縱容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出現,人們對金錢的狂熱崇拜達到空前的境地。此外,這個時期出現的各種矛盾如社會保障不公平、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等都給高職帶來消極的影響,包括對法制教育與德育的種種疑問和困惑等影響。另外,學校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共同影響著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效果。部分高校的硬環境還達不到高職學生的實際要求,主要是圖書館的建設、體育設施、儀器設備等公共資源不足。學校的軟環境是影響學生的關鍵因素,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同德育的接受效果。首先是學校的精神、理念等文化底蘊。有的高職院校把學校的理念放在口頭上,沒有落到實處,以致沒有形成學校獨有的精神。其次是教師的品德和教學風格。教師是學生法制教育和德育的傳授者,教師的品德、教學風格、個人魅力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和行為。有的教師在價值觀上比較功利化,只關注自己的經費、評職稱、升遷等,這些都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是學校的風氣。學校好的風氣是一個學校的積極向上、有凝聚力的體現,對學生和教師都會產生感染作用。現實情況是,部分高職院校學校的風氣很差,如考試抄襲現象嚴重、打架斗毆時常發生、各種會議和活動的形式化等。這些現象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法制和道德整合教育的效果。
(二)整合實踐的形式化與目標的理想化
目前,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內容的還沒有擺脫枯燥、說教、刻板等特點。在過程中注重理論輕視社會實踐,只是一味地在課程上對內容講解,缺乏靈活性。注重傳統內容,沒有體現時代性。法制教育和德育具有歷史性,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其內容也要順應時代不斷更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課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載體,傳授者通過對課程的講解可以提高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但是當前,雖然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課程較多,但是實效性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學生對其的接受性很差;二是傳授者的傳授方法或手段不當。學生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法制教育和德育的接受內容,其價值觀的扭曲是導致大學生接受性很差的主要原因。當前,傳授方式或手段單一,很難提高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動性,這是造成接受性不強的外在因素。另一方面,法制教育和德育內容所體現的接受目標不夠明確。根據內容反映出的接受目標有點理想化或模式化,這是接受目標的兩個極端,都不可取。因為,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現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事實上,造成學生法制教育和德育現存問題的影響因素很多,如接受介體、教育模式、學校管理模式等,但主要就包括環境因素和內容因素連個個方面。全面分析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現存問題,可以針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以盡快解決問題。
三、高職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整合效果的優化
(一)改變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方式
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是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的。總體上來說,新形勢下的教學方法要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交流轉變,開展平等互動對話,這也是落實“以人為本”,“主體性”教育理念的體現。這里主要介紹四種:一是專題講授式教學法。即根據課程的總體要求,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梳理出若干個專題。以專題的形式將課程所涉及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理論觀點結合實際講深、講透,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二是問題探究式教學法。即從具體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入手,通過啟發學生研究、思考,形成其對問題的科學認識,從而達到學習目的;三是對話互動式教學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通過雙向、多向對話,溝通思想、交換意見;四是討論式教學法。即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充分發表意見,最后教師進行點評或總結,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教育方式不是人們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與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客體、教育環境相適應的。從形式上看,它是主觀的,因為它是教育主體為了實現自己的主觀目的而采取的;但從內容上看,它又是客觀的,內容的存在是不以人們的意志轉移而變化的。本質上,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方式一定要與教育內容相一致,與社會條件和歷史特點相適應。
(二)造就一批德才兼備的教育隊伍
教育隊伍是法制教育和德育的傳授者,他們的水平決定著傳授內容的成效。各個高職院校要要采取積極措施,建立一批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和新生后備力量;要建立和完善激勵制度,增強教育者的積極性,使他們達到比較高的物質水平;保證從事教育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增強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等。德才兼備的內涵包括高尚的師德,具體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對學生的熱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的道德修養;現代人的素養,具體包括開拓進取精神、獨立意識、民主意識以及主人翁意識;淵博的知識,具體包括法制教育和德育基礎知識、科研能力以及廣博的文化修養等。總之,現代法制教育和德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種專業知識的教書匠式的教師,而需要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育者。制度化的建設過程是一個持久的發展過程,其依賴于各個措施的有效整合,各個系統功能的全面發揮。
(三)優化社會環境
首先,在社會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建設,充分保障人民群眾主人翁的地位和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權利,使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更加堅定。其次,要建設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最主要的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他人利益的關系;此外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分配制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基礎上,摒棄生產關系中不合理因素如不道德的商業行為、不合法暴富等現象。樹立公平競爭,誠信勞動等觀念,消除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不正之風對大學生的影響。
最后,要優化優化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為此,當前優化社會文化環境,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運用各種手段加強文化市場管理,防止和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入侵。為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使高雅的、健康的、進步的文化滋潤大學生的心靈,使之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與德育兩者都是我國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當前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并不是法制教育與德育的簡單相加,該課程是在高職法制教育與德育兩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關系基礎上有效整合起來的。只有有效地對兩者進行整合,才能使學生在法制教育和德育的接受過程中具有實效性,才有可能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
- 上一篇:安全生產工作督查整改情況匯報
- 下一篇:統計局建設情況報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