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實踐路徑

時間:2022-04-12 10:21:29

導語: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實踐路徑

摘要:高校法制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其制度性安排應該擺脫形式化,更加注重實效。要厘清高校法制教育概念,重新定位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積極探索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困境;有效路徑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僅有利于順利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構和順利運行市場經濟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法治經濟,只有具有法律素質的公民,才能更好促進市場經濟的良好發育與運行,有效預防高校內的違法犯罪。由此可見,高校法制教育對于構建文明校園、和諧社會意義重大。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總目標彰顯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高校法制教育肩負著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培養具有法律素質公民的重任。用反思和審慎的客觀態度,來正視高校法制教育在現實實踐中的效果,以及其教育性的影響力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高校法制教育形式之存在,以及其在場對于高校法律知識的宣傳,高校內人員法制觀念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們也會發現高校法制教育的實際影響力卻很有限,其實效不盡如人意。其表現在諸多方面:高校內違法犯罪的比率不斷上升;高校內各種制度落實不僅僅依靠規章制度,更多依賴于權力的控制和分配;高校法制文化尚未形成,依法治校只是口頭上的噱頭;高校內契約精神還依附于人情關系;高校教師學術研究存在諸多失范情況;大學生作弊蔚然成風等等。諸現象揭示出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有必要在客觀調查的基礎上,對于高校法制教育概念、存在問題,有效路徑建構給予再認識。

一、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采用了抽樣問卷調查方法和個別訪談的方法。問卷調查選取了鄭州市三所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訪談對象分別為三所高校的中層領導和校級領導。調查問卷進行了效度檢驗,8名專家為問卷進行了的效度檢驗,6名專家認為該問卷內容的選取和結構安排是合理的,2名專家認為問卷內容的選取和結構安排是基本合理的,問卷有較高的有效性。調研三所高校為黃河科技學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機電職業學院,共發放問卷770份,回收問卷74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問卷721份,有效率為96.5%。對于調查收集的數據,運用EXCEL操作程序中的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計算統計。對于訪談對象,選取三所高校的中層干部9名,校級干部3名。通過調查數據的分析與訪談對象訪談對于高校法制教育各個方面的認識,反映出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二、高校法制教育概念厘定

法制教育是國家對全體公民實施的,以法律知識為基礎,法制意識觀念為主導,法律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是知識、意識、行為為一體的通識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一部分,是其體系中的子概念。在調研中,90%的學生與92%的訪談對象對于法制教育的概念有較高的一致性,認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運用所掌握的相關法律知識、意識、素養以及一定的法律實踐經驗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的教育性目的活動,使受教者達到符合社會需要之法律素質人才的一種教育活動。對于高校法制教育對象,調研中得出的數據存在差別,67%的訪談對象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大學生群體,而25%訪談對象認為教職員工也應該是法制教育對象,8%的訪談對象認為應該將高校后勤服務人員列入法制教育對象。問卷調研也無統一的認識,67%的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法制教育是針對高校的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群體,27%的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所有在校的大學生群體,包括了大學法學專業學生。6%的調查對象認為應該將教職員工列入。94%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對象限定為大學生群體,而將高校內部的教職員工排除在外,其中原因有以下三點:其一,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二字被理所應當地理解為將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排除在外。其二,想當然地縮小高校法制教育的外延,認為教師與教育管理者的法律素養是不用教育的。其三,高校作為法人,其對于高校法制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與重視,與當代依法治國的理念未能與時俱進,忽視了依法治校的內在要求。只有6%的調查對象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對象應該是高校內所有人員,包括大學生群體,高校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為高校教育服務的后勤人員等。筆者認為應該將高校法制教育對象厘定為高校內大學生群體、教職員工以及后勤服務人員在內的高校內所有人員。高校法制教育的本質,從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國家趨向于將高校法制教育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是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目前教育實踐中,高校又將法制教育歸類為道德教育范疇,將其附屬于思想道德修養之下,認為法制教育是規范人道德的底線,其從屬道德教育也自然水到渠成,很隱蔽地埋沒了法制教育的本質——高校法制教育是對高校作為法人以及高校所包含的內容(學生、管理者、教職員工等),進行的從普及法律知識,到培育法律意識觀念,再到養成法律素質的層層遞進相互融合的素質教育活動,其表現在高校及其內部人員的權利張揚與責任厘定。高校法制教育中,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基礎性的。高校作為法人其本身是法律擬制人,它是由學生及教職員工組成的一個整體。高校要依法治校,其依從的標準是國家法律法規以及高校內部規章制度,而制度實施與執行自然是高校管理者與教職員工,故高校管理者與教職員工自然也應是高校法制教育對象。1995年版的《中華法學大辭典-憲法學卷》中,認為法制教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公民中開展的關于維護和遵守憲法、法律的宣傳教育活動。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是法制宣傳教育。它是在國家指導下,社會、學校、社區、家庭多方面共同推進的法律通識教育。高校法制教育雖限定在高校內部,但更為重要的影響可能恰恰來自于校外。高校法制教育不是關起門來的理論教育,其更為突出的要求是實踐教育,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改變高校法制教育存在“思想化”法制教育現狀,真正從形式走向內容。

三、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問題

從調研數據統計來看,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諸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七不”表現。

1.領導不重視

在調查問卷中,高校法制教育領導重視程度一項,有47%的同學認為領導重視,但落實不到位;47%的同學認為領導不重視;6%的同學認為領導很重視,而且落實也到位。在訪談中,在校級領導中,2名認為法制教育重要,但是缺少量化指標衡量,造成形式上重視,實質上不重視,另外1名認為高校法制教育融合在了思想道德教育中,法制教育不是很重要。在9名中層訪談中,其中5名認為高校法制教育重要,但是如何具體推進開展是個值得研究的內容,其余4名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可有可無。從調研中,可以看出高校法制教育領導重視程度不夠。任何問題,只有領導重視,而且形成了制度,才有可能被認真執行。一些事情,大家往往認為很重要,領導也把其作為重視的一個方面,但是,缺少一些硬性的量化約束指標,對高校自身教育目的與任務不能產生很大效益的,形式重視的結果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作用被無限放大,行為依舊畫餅充饑。高校法制教育正是處于這樣一個尷尬地位,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國方略,盡人皆知,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高校在形式上形成了重視態度,但在行動方面,還是囿于傳統的觀念,一如既往。對于法制教育形式上的重視重于行動上的重視,其實質就是領導對高校法制教育的不重視,造成法制教育逐漸被邊緣化,導致高校內違法犯罪增多,校園法制文化氛圍淡化,校園人治化傾向突出,依法治校徘徊于理論與口頭上。

2.地位不獨立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97%的同學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只有3%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形式上不獨立,內容上是獨立的。訪談對象一致認為,高校法制教育是依附于思想道德教育,二者相互關系緊密,法制教育的地位不獨立。高校法制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課程依附于“兩課”來講授的,基本上從屬于道德教育,課程內容安排和思想道德修養混編排在一起,可謂是切中中國人的價值判斷標準——道德化標準,這直接造成了高校法制教育地位不獨立。雖然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且其教育形式也趨于統一,但二者存在本質區別,法制教育只有獨立于道德教育,才能凸顯其本質的法制理念。法制教育解決的大學生權利保障問題,其促使大學生認識和內化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保證法制的普遍性。道德教育解決的是大學生修養問題,具有層次性落差。

3.高校法制教育效果不評價

問卷調查中,對于法制教育效果的評價,有57%學生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依賴于知識考核,而對于違紀、作弊、違法、犯罪的情況不歸于法制教育效果評價。43%的學生認為法制教育的評價缺乏。在訪談對象中,12名對象均認為法制教育的效果評價機制不完善,不能反映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高校法制教育的評價依賴于理論教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集中于期末考試,法律知識部分占20%比重。僅從理論考試測評學生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無法評價其法律素質,而重要的實踐生活中,大學生對法律的敬畏無考評機制。另外,高校其他人員的法制素養高低也無從評價,高校教師依法從教,管理者依法管理等方面評價為空白,這種空白很有可能是直接導致高校訴訟事件發生的一個原因。法制教育效果在生活實踐中的評價,僅從法律知識去判定是不科學的,還要從學校生產生活中發生的違紀、違規、犯罪等事件來衡量,要從學校法律文化氛圍的建構來考察,這些內容是一種隨機狀態,不能簡單量化,這就造成了評價的困難。

4.高校法制教育模式不創新

對于法制教育的教育模式,93%的學生認為,法制教育教學方式單一,不新穎。只有7%的同學認為法制教中的案例教學很有效。在訪談對象中,其中10人認為教學模式傳統守舊,2人認為教學模式多樣,能夠適應形勢要求。創新教育方法,一直是增強教育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的途徑。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單一,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來體現法制教育的存在,加之每年的法制宣傳日、憲法日、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學校才有相應的活動體現法制教育宣傳活動的廣泛性,其余時間里則是可有可無,談不上有什么創新,只是應景式的喧囂而已。教育模式形成是傳統的積淀,法制教育中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法律素質加于高校與其人員之身,一方面是知識傳授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是社會傳統加之于身的影響。傳統對人的影響是在歷史傳承過程形成的,在創新教育模式之際,要充分考慮到傳統的因素,立足傳統,用創造性轉化來強化法制教育的吸引力。

5.高校法制教育教學內容不具體

法制教育內容方面,77%的學生認為所學理論知識太廣泛,對于專業方面的法律知識沒有涉獵。23%學生認為內容具體,知識涵蓋寬泛。在12名訪談對象中,均認為對于法制教育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是不現實的,課時的限制,內容的繁雜,都影響教學內容的選取。法制教育的內容從教材來看,涉及內容廣泛,每一部分都相當寬泛,憲法、刑法、民法、訴訟法等都有涉獵,但均不具體,是一個大而空泛的架構。內容多,課時又相對少,知識性的東西籠統,更無暇顧及法律觀念意識的培育,法治精神的塑造,法律信仰的樹立。不具體的內容讓高校法制教育無所適從,本來需要4年一以貫之的法制教育課程,被安排在第一學期的十幾個課時之中,實在是無奈。平時法制教育方面的活動,也多被籠統的歸為德育之附庸,唯唯諾諾,硬朗不起來,具體性失語。

6.高校法制教育實踐教學不突出

對于法制教育實踐課,97%的學生認為沒有實踐課程的經歷,只有3%的學生有參觀監獄、參與庭審的經歷。訪談對象中,11人認為法制教育實踐課缺乏,只有1人認為法制教育實踐課與理論課銜接的不錯。高校法制教育的實踐課缺失,這不僅僅是法制教育的尷尬,即使法學專業教育也不樂觀。法律是生活的體現和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體驗到法制教育的真質。法制教育課堂主要采用的理論教學,附帶有案例教學。到法院、監獄等司法部門參觀學習機會少,課堂上模擬法庭、診所式法律教學大多針對法學教育,一般的法制教育實踐課少有機會。當然,當大學生身處法律訴訟或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際,可能會真切地感受到法律之實在性。但,這恰恰是法制教育所要避免的。

7.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不正規

對于法制教育師資的調研,有78%的學生認為教師講的深度不夠,與高中法制課內容差不多,希望能夠在深入地挖掘法制教育內涵。22%調查對象肯定了教師授課水準。訪談對象中,其中5人肯定了學校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剩余7人認為學校法制教育的師資有待改善。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組成人員多是游擊隊,不是正規軍,雖然游擊隊的殺傷力也有,但比起正規軍還是有差距。高校法制教育的師資,大部分是思政課教師擔任,法律知識、觀念、素養沒有經過專業的熏陶,有的教師是政工干部或者輔導員教師充任,現學現賣,也偶有從法學院引入的科任老師,其水準有,但面對課時少,內容多而籠統,教學中也存在相應問題,師資隊伍的不規范影響著法制教育效果。

四、高校法制教育有效路徑建構

針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國家、社會建構法治社會的大環境,在探索高校法制教育有效路徑建構過程中,做到“七要”。

1.高校法制教育領導要重視

領導重視是干好一件事至關重要的保證,高校法制教育要做到常態化,成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沒有領導的重視,僅憑教師的興趣和熱情,只依賴于教育政策的引導,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領導重視,就有可能在教育的硬件、軟件方面給予投入,就能注入一種聲勢上的氣氛,就會更快地把工作提到議事日程來。領導重視的程度跟領導自身認知,學校全局發展以及國家對法制教育評價有關。要引起領導重視,一方面是在國家評估方面要有體現,評估優劣和高校教育成績掛鉤。另一方面是領導自身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要提高,在教育管理方面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高校需充分認識在“四個全面”引領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依法治國的推進需要有法律素質的合格公民,高校肩負著培養合格公民的重任,公民法律素質的培養,高校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教育階段是大學生“三觀”正確建構的關鍵時段,有效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其法律素質形成,對建構大學生“三觀”具有規制作用。高校要充分認識自身的獨特作用,作為法制教育的施教者與受教者,高校自身及教職員工要有清醒的意識和擔當。

2.高校法制教育氛圍要創造

法制文化氛圍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上至下,從下至上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社會法制環境不理想,依法治國的理念被傳統人治觀念阻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出現的權大于法的現象屢見報端,執法不公正,司法不公平現象頻發,都阻礙著法制文化的社會建構。國家、社會需要從依法治國、執政方略、政治清明以及社會文明方面入手,積極推進法制文化的形成。高校法制文化氛圍的創造,在于高校以及管理者與教師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校園的生活實踐中遵從規則與制度,講究法治的理性,而不是以人治為中心的權力治理,一切管理要上升到制度層面,包括學生的課堂學習,學業評價以及社團活動,都要彰顯制度的至上性,從遵循規則到信仰規則,逐步形成良性的高校法制文化氛圍。家庭教育從規則的“禮”出發,既要講感情,更要注重規矩,奠定基礎的規則氛圍。

3.高校法制教育地位要獨立

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的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完整體系,保證在制度安排上保持其獨立地位,而不是附屬于道德教育。這就需要頂層設計,教育部要對法制教育的本質、內容、目標、評價、考核等重新做出制度性安排,從法律知識的灌輸到法律意識培養,再到法律素質養成,達至法律信仰的樹立,要在高校教育全程體現出來,不做依附于道德教育的奴仆。法制教育地位的獨立,也不是一味的排斥其他有益于身心的教育形式,而是要使法制教育落實下來。相應的,法制教育要發揮其固有的保障權利的作用,必須要有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相互配合。

4.高校法制教育評價要具體

法制教育效果不被評價,形同虛設,高校法制教育評價內容要具體有效,要改大學生法制教育效果的一次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采取多途徑多角度考察法制教育的效果。對于高校管理者以及教職員工要通過制度落實來考核其法制素養的高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及時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給予量化評價,包括學校違紀、違法犯罪等情況,要予以考核,借以追究責任,引起重視。方如此,高校法制教育才能落實到位。

5.高校法制教育模式要創新,內容要具體

高等教育在變革,一方面是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是教育模式和技術方法。對于高校法制教育教法陳舊,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活動缺乏生機。高校法制教育教師應該克服創新教育的畏難情緒,積極探索適合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創新是“互聯網+”的客觀要求,推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研討課成為教育的技術形式,各種活潑生動有效的教育模式要積極應用,結合法制教育實際,搞好創新教學,提高教育實效。針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廣泛籠統,欠缺具體化、專門化、系統化的安排。高校法制教育需要貫穿于在校教育的每個學年,形式可以采取必修與選修課相結合,拓展法律教學的時空,開設法理、和專業技能有關的法律課程,內容要具體簡明,要以提高法律能力為前提,在社團活動方面,使之常態化、生活化。

6.高校法制教育實踐教學要突出

法律實踐教學是法學教育的難點,也是法制教育的難點,如何讓學生群體,包括教職員工能夠在相應法律活動中,感受法律的尊嚴與神圣,體會其民主、公正、自由、權利、責任的本質意蘊,要結合高校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法庭、參觀司法場所、庭審旁聽、學校真實案例解讀,利用網絡平臺、電視(如法治在線、今日說法)等媒體獲取法制教育資料,組織學習,形成定例。更為重要的是利用身邊法律事件,通過分析,認識法制的善良美好。

7.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要專門化

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要從游擊隊變成正規軍,從武器裝備、給養、理論水平要全面提升,從教師準入、培養、評價、考核等方面嚴格控制法制教育教師隊伍的水平,杜絕應景式的偶然性師資出現,通過師資隊伍的專門化,強化法制教育的教育水準。高校法制教育要擯棄理想化,創新科學有效的法制教育模式,積極將法制教育與高校現實生活對接起來,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為法治社會的和諧建構,肩負起高校的必要責任。

作者:馮東山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盛敏.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理念構建探析[J].求索,2014(10).

[2]馮東山.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8).

[3]孫朝霞.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缺失與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構建[J].成人教育,2010(6).

[4]張磊,胡尊讓.生命生存生活高校法制教育的三個維度[J].教育評論,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