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

時間:2022-08-10 08:54:13

導語: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

摘要: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是依法治校、提升高校辦學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來培養綜合性大學生、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必然要求,對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然而,當今大學生的法律知識不足,日常生活中法律觀念不強,對法律的信仰不夠,進而踐行法律的能力比較差。運用多種手段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培育大學生法制觀念和信任感,讓他們學會積極運用法律武器解決現實問題,是新時代培養合格大學生的訴求,也是構建文明和諧校園的要求。

關鍵詞:法制教育;實效性;法律知識;法律觀念

大學生是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宏偉目標的后備力量和儲備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中堅力量。所以,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亟不可待。本文重點分析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時效性的途徑,以供參考。

一、我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不理想

(一)法律知識不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在高校進行大學生法制教育,法學專業的學生接受系統而全面的法律專業知識,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則僅在入學第一年學習《法律基礎》這門課程。2005年,《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合并成《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修養》作為新生入學第一年的必修課,同時也是非法學專業接受法制教育的普及課程,該課程更傾向于思想道德教育,僅用部分章節闡述法律、憲法、法治、人權等要點,大學生接觸到的法律知識比較少。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簡單羅列法律知識要點,沒有生動的案例教學分析和實踐環節;加上考核方式單一,學期末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多以名詞解釋、簡答題、辨析題等形式考查學生。[1]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學生上課聽不進去,全靠學期末一周“突飛猛進”,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所以,全靠這門課程增強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二)法律觀念欠缺。當前大學生的權利意識一般都比較強,但是義務觀念相對薄弱。[2]比如,在發展黨員、評優評先過程中,有些不關心考評過程,不關注自己平時是否為班級、為同學做過貢獻,只看自己是否在公示名單里面,結果出來以后發現自己不在公示名單,便迅速去找輔導員或者學院領導要說法。這說明學生權利意識增強了,但是忽略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沒有認識到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近兩年頻發的“校園貸”已經造成多例悲劇,高校為了抵制“校園貸”都在加強防范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學生以身涉險、以身試法。這也引起我們的反思,“校園貸”之所以在高校盛行不衰,很大的原因是學生根本沒有認識到它的違法性,欠下巨款無力償還,不去公安系統報案,用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以逃避債務,也說明了這一點。(三)對法律缺乏信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需要全民尊重法律,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受到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少學生對法律缺乏信仰,卻相信特權,迷戀關系,對法律所賦予的檢舉、控告等權利,采取“遠而避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運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是托關系、靠人情,甚至用“以暴制暴”的違法手段解決問題,這也是一部分大學生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3](四)法律踐行能力不強。法律知識不足,對法律的信任不強,沒有養成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問題的習慣,導致當代大學生對法律的踐行能力不強。[4]由于受到高校的嚴格管理,大部分學生可以做到遵守校規校紀、法律法規,不會主動去破壞法律。但是當大學生自身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受到非法侵害時,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問題的速率和主動性是令人失望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不能主動運用法律知識和手段解決如勞動就業、學位學分、社會資助等自身的問題。例如,學生花幾千塊錢報名駕校考試,錢交了,駕校搬走了,駕校不承認學生的報名,很多學生不會主動想到運用法律起訴駕校,有的學生選擇“花錢買個教訓”、有的聯合幾個學生一起到駕校攔截企圖討個說法。所以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維護社會和諧秩序的必然要求。

二、增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的途徑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當代大學生已是“90后”、“00后”,他們個性張揚、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強,經常接觸高科技產品,在網絡和現實生活之間隨意切換“模式”,自我意識非常強,但是社會責任感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對“90后”、“00后”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目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只有養成了正確的法律意識,他們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按照法律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漸漸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信任法律,用法律約束自己,服從法律權威。[5]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要將法制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設置專門法制主題講座,每一學年根據年級特點,制定各具特色的法制教育計劃。例如,學生入學第一學年守好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大學生法制教育打好理論基礎;第二、三學年可結合時事熱點、動態案例進行具體部門法的教育;畢業這一年可以結合就業、簽約、勞動糾紛等等、大學生在接下來找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相關事項,進行勞動法、合同法等教育。這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在整個大學期間一直繼續,對法律不會感覺陌生、疏遠,慢慢地能把普遍性的法律轉換成常識,法律意識也就會日漸增強。(二)改變法制教育方式。當前高校開展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課堂教學,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既豐富又便捷的情況下,對教師授課的方式就提出了挑戰,如果還是一味地“填鴨式”教學,大部分學生感覺課堂枯燥乏味,寧愿選擇做一個“低頭黨”。所以教師既要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也要在教學手段上下功夫,結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實際法律問題,把重點放在最能體現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部分,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具體的法律案例,對于一些有爭議的課題開展專題教學,讓學生大膽討論;也可以引用現身說法、角色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切身體驗法律的效用。還可以把法制教育延伸到課堂以外,可以根據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聯系有關單位建立穩定的實訓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不定期開展社會調查、創作法律情景劇、開展模擬法庭等學生群體活動。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與法同行”、“法律伴我成長”的效果。[6]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也可以形成一種常規態勢,例如,在開展社團、班干部等換屆活動時滲透選舉法、憲法教育;在評獎助學金時,滲透部門法程序的公開、公正、公平;在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物權法、婚姻法、勞動法、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教育。(三)家校聯動、全員參與法制教育。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受整個社會生活系統的影響,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組織單位都有義務承擔法制教育的義務,對大學生來說家庭和學校無疑是最重要的教育載體。由于家庭對大學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自發性,疏于從理論和意識形態教育大學生,而對于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了解和關注甚少,這樣即使學校法制教育很成功,如果家庭法制教育缺失甚至背道而馳,那么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實效性將功虧一簣。所以學校平時應該加強和家庭的聯系,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舉辦家長委員會,共同商討學生成長、成才等有關問題。另外,學校的所有教職工和學生團體,甚至大學生自己都是開展法制教育的一員。除了要從宏觀上通過系統的教育來統籌法制教育,平時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規范師生的言行,做到依法辦學、依法辦事、違法必究、依法裁量。學校出臺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政策和管理辦法時,讓學生踴躍參加,例如,在制定學生宿舍管理辦法時,可以給各個學院分配一定的學生名額,由不同專業選出學生代表參加,鼓勵支持學生代表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既實現了大學生主人翁的地位,也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民主、協商的法治氛圍,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和諧校園的建設大有裨益。(四)活躍高校法治氛圍。高校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載體,首先應該嚴格遵守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治校、依法辦學,堅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示范帶動引領,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樹立法治信心,對學校法制教育產生信任感。其次要注重創建法治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動。[7]高校應整合網絡資源,選取最新的典型案例,組織大學生進行客觀分析;舉辦法律知識競答、學法守法演講比賽等活動,或者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模擬法庭,參觀考察監獄等;還可以定期開展法律心理咨詢和法律社會調查等;利用校園宣傳板和宣傳墻,張貼醒目的法制教育標語和案例等。另外,還可以在學校迎新、運動會、畢業季等常規性的學生比較集中的時間,合理運用校廣播臺、宣傳冊、現場答疑等方式,提醒同學們防范“校園貸”等網絡詐騙活動,遠離宗教迷信活動;日常消費中,不管是在實體店還是通過網絡購物,擦亮眼睛,學會辨別優劣,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還可以通過學校、學院、班級等微信公眾號平臺,定期法律相關知識、案例、趣味常識等。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法制教育應該注意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以大學生法律素質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體、校園文化多種平臺,實現全員一體化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信仰并敬畏法律,用法律武裝自己、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才能得到改進,進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冰.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缺失與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構建[J].改革與開放,2011,(5):6-7.

[2]楊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改進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4,(5):227-229.

[3]韓學平,陳悅悅.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其培育[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38-41.

[4]彭美.法治化視閾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模式[J].學術論壇,2013,(3):191-193.

[5]張書敏.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法制博覽,2016,(12):28-31.

[6]蔡曉衛.論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J].中國高教研究,2014,(3):76-79.

[7]季敏.新形勢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80-82.

作者:蔡景雪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