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就業市場配置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5:22:00

導語:高等教育就業市場配置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就業市場配置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大學生就業;市場配置

論文摘要:在高等教育供求主體中,大學生是雙重身份的主體:對于高等教育機會需求而言,學生是需求主體;對勞動力市場而言,大學畢業生將成為勞動力供給主體。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成為供求均衡度的計量指標,也是實現各個主體利益的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的框架下探討大學畢業生就業,是實現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的關鍵,以保障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的平衡。

一、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的“聯姻”

20世紀9o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迅速擴展,擴大高等教育供給是為了滿足個人對高等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挑戰。但是,高等教育供給的數量增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關鍵的問題是高等教育供給是否能夠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確切地說,無論是滿足社會還是個人需求的高等教育供給,其最終結果必須實現大學生個人從潛在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大學畢業生要在就業的勞動力市場上實現配置。實現這個配置過程要求:作為高等教育服務供給者的學校能夠在企業和大學畢業生之間建起通暢的渠道,企業和大學畢業生之間又能夠相互了解,以使所有的供求主體利益更加協調發展。這些要求的實現只能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完成,可想而知,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機制的健全與否事關重大。由此可見,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的“聯姻”是供求實現的最基本前提條件,就業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等教育供求伴隨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變化,如果就業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利益沖突就會得到化解;反之,利益沖突就會加劇。

就業市場機制對高等教育供求的數量和層次結構都有影響,因此,高等教育供求就要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作出靈敏反應。我國學者康寧博士認為,由于大量人口涌向高等學校,高等教育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僅僅只從規模擴大來緩解眼前人口壓力帶來的矛盾,勢必導致大量人才出現“無效供給”局面,出現人才過度和人才缺崗的雙重浪費現象。以致這種結構性失調供給的人才數量越多,則無效供給造成的結構性浪費越大,最終使生產性成本上升,勞動生產率下降。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種有質量的數量增長和有效益的規模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講結構就是講數量、質量和效益的結構優化;講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就是講結構性供需均衡。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場所,它反映著高等教育供給數量和結構達到平衡氣象變化。概言之,高等教育供求是通過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來實現,它制約著高等教育供求主體的行為(見下圖)。

在高等教育供求實現過程中,勞動力供給者(學生)、勞動力需求者(企業)、高等教育服務提供者(學校)都需對勞動力市場作出應有的反應。也就是說,高等教育的供求活動已納入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之中,只有這樣供求活動才能滿足各個主體的利益,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否則,高等教育供求主體之間就會滋生出難以消解的利益矛盾,演變為利益沖突。因此,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必然是大學生就業市場配置效果的反映,因為高等教育供求與就業市場之間存在“聯姻”關系。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配置規律

按照勞動力經濟學的解釋,勞動力市場是勞動供求雙方進行勞動交換而發生的一系列勞動合約的總和,是一種勞動供求之問以勞動交換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深層反映。勞動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在勞動力市場變化中,作為勞動交換的當事人,勞動力供給者和需求者雙方的行為是理性的,即以尋求最大利益為其行為的基本動機,并以各自收益與成本的均衡為原則決定各自的供給和需求。在收益與成本均衡點相等之處,雙方自愿達成勞動供求數量和工資率的勞動合約。這個收益均衡點就是工資率,即工資率作為一種勞動(小時)的價格,是一種靈活的“看不見的手”,它在勞動供求之間進行利益的分配,同時,通過利益引導,在社會各個部門、各個企業之間進行勞動資源分配。工資率作為勞動供求運動的結果,既顯示已有勞動供求狀況,同時又引導勞動供求發生變動。調節著勞動力自由流動從而導致勞動資源在各個企業和部門之間的分配作為個體勞動力供給者,他們需要適應市場的安排,因為對社會絕大多數勞動力供給者來說,勞動是唯一的謀生手段。市場配置理論強調: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作用在于將社會的勞動力資源有效地分配到各個企業和部門中,其結果是不僅改進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而且也改進了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境況。正如我國學者付鋼戰指出:“在現代社會中。勞動力市場與企業所有制沒有必然的邏輯對應關系,它與行政性勞動資源分配體制主要的差異在于:(1)勞動力市場對于勞動資源的分配,是以勞動交換為基礎。通過勞動合約形式而實現的;(2)它是一種微觀經濟主體在尋求自身利益過程中自動進行的配置和改進效率的社會形式,無需任何人格化和行政力量來安排。”由此可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可以作為一種信號,調節著企業和勞動力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從而達到對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勞動力有效配置可以使勞動力的使用效率達到最大化,如何能夠實現勞動力有效配置,經濟學家的詮釋如下:

第一,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雖然勞動力市場配置過程是復雜的。但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調節市場中“經濟人”的主體行為過程而已。在人力資源的市場配置過程中,勞動力市場出現兩個獨立的主體: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需求主體指一切用人單位。包括“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供給主體指凡有勞動能力又愿意就業的人。按照“經濟人”假設原理,供求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那么,作為勞動力使用的企業就成為需求方,它們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下,以勞動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為用人原則雇傭勞動者;而提供勞動力個人就成為供給方,他們是以個人收入與福利的最大化為就業目標。王善邁教授對此曾經作出比較具體的描述。他指出:“勞動力供求主體雙方在勞動力市場上(有形與無形的)雙向自由選擇,供與求相互間展開自由平等競爭,最終以勞動合同形式完成配置過程。勞動合同規定雙方的權益,約束雙方的行為。作為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由勞動力供求決定,并在供求均衡點上形成均衡工資。工資的水平與變動,反過來調節勞動力的供求,并引起勞動力在地區、行業、職業間的自由流動?!逼鋵嵈髮W畢業生作為勞動力特殊組成部分。與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配置沒有本質區別,對勞動力市場配置有著相同的反應,即大學畢業生就是勞動力的供給者,要與企業這個勞動力需求者進行交換,雙方的行為均為“經濟人”,不過學校作為(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培養者也被卷進這個交易的活動中,因此,依據勞動力市場配置理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就比較有規律可循。

第二,政府干預學派的觀點。關于勞動力市場配置,政府干預學派的理論是對古典經濟學予以補充。新凱恩斯主義的供求調節理論認為,失業是勞動力市場的非均衡結果。正如羅莫爾(Romer,D.)指出:“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工資粘性就會使市場波動演變為就業波動?!狈峭郀柪咕夂团浣o制度理論是在繼承和發展凱恩斯主義供給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該理論認為,如果沒有適合性的話,失業的存在就是不可抗拒的現實。在研究勞動力供給調節問題時,“瞬時一般均衡理論”的觀點代表了一種普遍意義的看法。被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它強調勞動力的消費和供給行為之間的關系,認為二者通過預期工資和財富價格的變化引起勞動力供給的變化,從而引起就業數量的變化。同時,瞬時一般均衡理論承認自愿失業,認為市場上存在的尋找工作的失業狀態的人只是由于固定工時制的原因,在工作和閑暇兩種狀態中作出選擇。失業表現為市場固定工時工資所帶來的效應小于這段時間用于閑暇所帶來的效用。瞬時一般均衡理論很好地解釋失業的原因,為解決失業問題另辟蹊徑,對促進社會的公平和穩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據此,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可以這樣解釋,隨著社會勞動效率提高,個人閑暇時間增多,“失業”則是勞動力配置過程中存在的一種不可抗拒的狀態。第三,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關于勞動力的配置進行了比較深入細致的分析。2o世紀60年代以美國學者舒爾茨等人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揭示了人力資源在勞動力市場有效配置中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到70年代,一些西方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篩選理論”、“社會化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這些觀點提醒人們,如果一味地以數量為目標的高等教育供給增加,在勞動力市場上并不能得到有效配置,是因為教育本身不能絕對地改變勞動力市場的現狀,而且還要受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首先,篩選理論的觀點將教育只是當作勞動力配置的一個“信號”。該理論的代表人物邁克爾·史播斯在《篩選假設——就業市場信號》一文中曾經指出:“篩選假設系指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幫助雇主識別不同能力的求職者,以便將他們安置到不同工作崗位上的裝置的理論。”篩選假設理論把人的屬性按照特點分為兩類:一類是叫做標識。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永遠不變的那些屬性,如性別、種族、家庭背景;另一類叫信號,指的是人后天形成的、可以改變的屬性,如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閱歷等。篩選假設理論認為個人受教育并不意味著對經濟增長起作用,教育只不過是一個篩選的手段和方法。如果說教育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就是教育有效地把能力不同的人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而已,由此,能力不同的人,工資收入是不同的,教育和收入是正相關的。篩選假設理論強調的是高等教育的甄別作用,當人才不再緊缺時,甄別的信號就不明顯。人力資源不可能實現有效配置。其次,社會化理論也是在人力資本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理論。代表人物英克萊斯等人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學生進行社會化的地方,人的社會化程度與將來的就業密切相關。教育的過程就是要努力使學生進入高度等級化、社會化和世俗化的社會過程。社會化理論更加關注高等學校對學生的培訓,特別是為大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工作,使畢業生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再次,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代表人物之一M·卡諾依(MartinCarnoy)認為,勞動力市場不是統一的市場,而是分割為二元或多元的勞動力市場,即主要勞動力市場、次要勞動力市場、壟斷勞動力市場和競爭勞動力市場等。求職者受教育程度決定其進入那一種勞動力市場,個人收入多少與其所處的勞動力市場層次相關。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進一步強調作為不存在統一性的勞動力市場始終是處于分割狀態,勞動力能夠進入哪一級勞動力市場完全取決于個人受教育程度;主次不同的勞動力市場的待遇存在本質區別,根據市場分割理論的判斷,受高等教育者可能得到的預期回報就顯而易見,如果個人希望獲得高回報,就必須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必須接受高層次的教育。

勞動力市場配置理論對所有勞動力的配置過程做了一般解釋,實現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的配置,就是要求高等教育供給要面向勞動力市場。K·辛齊利夫(K.Hinchliffe)在《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一文中明確地指出:“在5O年代后期以前的模式中,勞動力被視為同質的。隨著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這種觀點不再被接受。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在一系列市場背景下得以解釋。每一種市場都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勞動者的背景有一定要求,有關教育和培訓的要求尤為重要。”這說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勞動力有明顯的差異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高等教育就是一種專業教育,它是直接為社會輸送各類高層次勞動力服務的。高等教育供求實現必須面向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供給需要兼備雙重使命:其一,作為高等教育服務市場中的生產者要滿足高等教育機會需求者的要求;其二,作為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商品的供給者要滿足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高等教育只有成為完成上述雙重使命,對兩個市場作出良好的反應,才能使供給達到合理的狀態并轉化為有效供給。

三、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配置中的調節因素

從勞動力市場配置理論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如下三點:勞動力的工資、勞動力市場信號、主次勞動力市場分割。這是勞動力市場機制能否有效發揮的三個關鍵的焦點問題,因此,也是衡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機制健全與否的因素。

其一,就工資而言,在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配置調節過程中出現扭曲。一直以來對大學生就業的思考中,常常要求大學生要調整心態,降低對高工資的奢求,促進就業市場配置的實現。大學畢業生經過就業市場配置過程中的“博弈”,已經將自認為合理的工資水平降了又降。以致出現了“零工資就業”的現象,但是,就業率還是在下降。由此可見,從宏觀上,工資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配置起不到調節作用。

考察我國的工資變化,我國工資制度中的“體腦倒掛”問題已經解決,但是,現存的工資制度還存在問題,工資制定缺乏根據,存在著行業界限。地區之間差異明顯。工資制度一直在改革,但都是針對在崗人員采取的激勵機制,并沒有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具有推動作用的影響。

其二,就勞動力市場信號作用而言,曲恒昌教授指出,高等教育供給者(學校)、需求者或者是勞動力供給者(學生)和需求者(企業)都要面對勞動力市場(信號)協調它們的行為。因為“勞動力需求結構會影響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需求又決定對它的供給,從而勞動力需求結構也會對教育供給產生影響”。當然,由于在不同時期社會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不相同,從而導致社會主體對各類人才需求量占總需求的比例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也不相同,因此,高等教育供給也應該隨著勞動力的需求結構而調整。但事實上,勞動力市場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勞動力市場信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難以達到調整結構的作用。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學校與企業、學生與企業之間。在學校與企業之間,一方面是學校對勞動力市場上人才類別、級別需求信息和人才評估、各種人才管理政策信息掌握不夠;另一方面是企業對學校的生產質量、辦學水平不了解。在學生與企業之間,學生對市場上人才規格的要求、企業的生產技術特點等不清楚;同時,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素質、特別是實際工作水平也不能全面掌握。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信號指示作用不強,供求交換難以形成。

其三,就勞動力市場分層而言,主次勞動力市場分割是大學生就業體制的最大障礙。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中,國家機關、大型企業、外企,大城市、沿海城市這些就業部門和地區是主要勞動力市場;小企業或鄉鎮企業,西部地區、小城市和農村這些就業部門和地區是次要勞動力市場。主次勞動力市場間的差別很大,主要表現在工資待遇、社會保障以及流動成本等巨大差別。因此,大學畢業生希望到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不愿意到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大學畢業生選擇傾向經濟發達地區,傾向熱門行業,以便獲得更多的個人利益,由此,在主要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供給量已遠遠超過需求量。這是大學畢業生勞動力難以實現有效配置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