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及保障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6 03:43:00

導語: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及保障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創業教育內涵及保障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創業教育是國家為提高高等院校的學生素質而開展起來的嶄新的教育模式。本文通過在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開展創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分析,對創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論文關鍵詞:創業教育;能力;高等院校

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高校,國民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從精英型開始向普及型轉變。縱觀世界上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美國追趕英國,日本追趕歐美,韓國追趕歐美)都是以重視教育、科技為主。而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正是科技領域的先鋒,這些科技人才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科技人才素質的高低。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設備相對滯后,就業壓力日漸增大等問題已經凸顯出來。如何培養一批批為祖國經濟發展作貢獻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

2003年國家批準九所高校試點開展創業教育,旨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創業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方式,很多學生和教師都對其了解甚少。實際上創業教育并不是讓學生拋棄學業,片面地鼓勵學生去創業,而是讓學生在大學階段盡可能地去接受鍛煉,去學習、掌握他們在未來就業或創業時的能力,而且這種鍛煉應該是多方面的。本文以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為素材,探討高校創業教育的內涵拓展并對其保障條件加以分析

一、高校創業教育的內涵拓展

目前的創業教育仍是一種按課程內的知識和系統邏輯進行闡述的適應性、守成性的教育,缺少開創性、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如想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就要對其內涵進行擴展。

1.在創業教育中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現在社會上存在著一種矛盾的現象。學生們為了找到合適的工作不辭辛苦地參加各種校園招聘會,甚至不遠千里去參加外省市的人才招聘會。雖然招聘會提供的職位很多,但是很多學生還是抱怨適合的工作太少,有些學生已經到了談“就業”色變的程度。另一方面,招聘單位也是怨聲載道,他們認為找工作的大學生雖然數不勝數,但是可用的人才卻是屈指可數,有些單位甚至出現了寧愿招一些技校畢業的學生,也不愿招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的情況?國家花費巨大的投人培養的一批批人才,為何這樣弱不禁風呢?探究其根源,實際上這是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的結果。很多學生進人高校后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他們誤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在校期間多獲得優秀、三好學生的證書,畢業自然不愁用人單位的青睞。結果學生們開始漫無目的地選課,盲目地追求高分,還有些學生到社會上參加一些輔導班,用高額的費用換取實際上沒有真才實學的證件。這些學生以為有了高學歷,各科有了高分數,還考取了一些證件,找個合適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了。但是實際上學生們忽視了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才是用人單位最需要的。因此用人單位對學生有另一種看法,他們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很優秀,成績普遍比較高,在校期間也獲得過多種獎勵,還有些學生曾在學生會、班委會、社團等參加過組織鍛煉,但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些大學生一旦到就業崗位上,很多人都需要從零開始,即使用人單位提供一定時期的培訓,效果也仍不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知識與實際應用嚴重脫節,他們只懂得一些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對實際操作很少接觸,甚至根本就沒有接觸過。對一些注重即時經濟效益的用人單位來講,同樣是從零學起,提供給高等院校學生的培訓、薪酬、福利等方面的費用要大大高于一些從技校畢業學生的費用,因此出現了一些用人單位寧愿招聘技校畢業的學生,也不愿招聘從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的現象。

開展創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應該是在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更多的就業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能夠彼此相通。在創業教育中提出“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用人單位每年從大四、大三甚至大二就在高校中挑選一批他們認為有潛質的、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然后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協議簽訂后開始對學生進行培訓,這種培訓可以在高校,也可以在企業中進行。如果在高校中進行培訓,可以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安排;如果在企業中培訓,需要學校和院系對課程設置進行一定的調整,既要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能夠讓學生到企業中得到更多的鍛煉。培訓的人員既要有院系的教師,又要有企業的工作人員,通過教師和企業工作人員的配合,讓學生既能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又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種方式改變了以往畢業生到工作單位后先培訓再上崗的情況,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已經得到了企業和學校的培訓,甚至有些學生可以提前接觸就業崗位,在畢業上崗時可以輕松勝任其工作。這種模式可以為用人單位節省培訓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企業負擔。對于學生也可以提前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盡早地適應工作環境,培訓學員之間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發揮團隊的優勢。目前這種既有利于學生發展又有利于企業需求的創業教育模式,已經得到了學生和部分企業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展了與高校聯合“訂單式”培養人才的合作方式,更多的學生也加入到創業教育中來了。

2.在創業教育中加強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成功地運用管理者的知識和能力使團隊整體達成工作目標的能力。盡管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后,都會從事組織管理工作,但是每個人將會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需要具備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不僅領導干部、管理人員要有,未來的專業技術人員等也應當具備。發展日趨綜合化、社會化,規模日益擴大,協作日益加強,這就有一個組織協調問題。同時,隨著企業社會的高度發展,每一項工作完全依靠一個員工去完成是不可能的,存在一個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一個優秀的項目是不能完成的。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在創業教育中讓學生參與二些組織管理事務,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動手,以此來培養他們的組織管理能力。同時,讓學生承擔一些活動的各項工作事務,對于大型活動讓學生去組織和承擔,教師可以作指導,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的能力,又使他們能更快地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3.在創業教育中改革教學方法和形式

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一教育形式不以單一專業知識或技能的傳授為目的,而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創業教育從教學理念上特別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學生個人潛能的挖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對學生個人素質的評估、探索與開發,使學生以創業教育需求為依據,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為未來的創業活動定位。

創業教育中的教學要求形象化,更多地向學生提出實際問題,啟發學生產生創新思路,避免陷入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上。教學過程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而且要進行可行性論證,還應該組織學員進行交流來分析案例,激發學員的想象力和培養求實的態度,引發創業興趣,樹立創業思想,進行自我創業設計。

二、高校創業教育的保障條件

創業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由簡人繁的過程,其中僅靠大學生的激情是不夠的,需要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和創業經驗。

1。學校和院系應為創業教育發展提供一定的平臺

如果學校要開展創業教育,那么就應該通過各種措施積極地引導學生,最好學校和院系能夠出臺一些相應的政策。例如:學校可以為創業教育開設學分供學生選修,對完成選修要求的給予相應的學分。同時學校應該提供一些創業項目供師生選擇,以學生立項、教師指導的方式來完成。當學生完成項目時,由學校或院系進行鑒定,這種鑒定方式既起到了考查學生項目完成情況的作用,又起到了當學生就業時向企業推薦學生的作用。學校或院系可以根據各專業創辦創業教育實驗室的情況提供一些創業項目所需的設備,由此減少學生在開展創業教育活動時的資金投人,避免學生因無力承擔設備資金而使學生的創業學習熱情受到打擊。此外在課程的設置上,加強課程的實踐性,由院系引導學生完成一定比例的創業教育課程選修,這些創業教育課程的重點是要將理論融人到實踐中去,為今后進行創業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在創業教育中構建具有合作精神的團隊

目前的創業教育吸收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校的學生,根據學生選擇的學習方向,把他們分成若千個創業小組,每個小組由相關教師帶領并且由能力較強的學生輔助。但是在實踐中發現,這批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學生由于家庭因素、性格差異等原因明顯缺乏團隊意識,學生之間不愿主動與他人溝通,也很少合作。創業教育的目的本來是想讓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但上述情況嚴重地阻礙了創業教育的發展。因為如果沒有了團隊的氛圍,缺少了與他人的溝通合作就失去了集體力量的優勢,等于各自為戰,從學習的效率和能力掌握的程度來看,這樣的小組明顯不如那些溝通合作能力強的小組。如何消除創業教育發展中的這個瓶頸,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實踐發現,采用拓展訓練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的多數企業和公司都非常重視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有凝聚力的團隊,員工工作的氛圍比較好,工作的熱情也比較高,工作的主動性也比較強,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因此許多企業公司愿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培養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上。很多的企業公司發現參加過拓展訓練的員工明顯比之前有更強的責任感,員工的心態平和了,工作效率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員工間以及員工與上司之間的溝通理解大大增加了,這對于企業公司的發展起了明顯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拓展訓練的費用對于學生來講顯然難以承受,為此發展創業教育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讓學生們徒步去郊外,這種長途跋涉既鍛煉了學生們的意志,又提供了學生們互相交流、互相認識的機會,不但呼吸了大自然的清新空氣,而且還節省了相關的費用。事先選擇有針對性的、費用較低的拓展活動,需要的道具都是由師生們自己購買的,每組拓展訓練都由一名負責人進行指導或監督,而且不管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還是沒有完成任務的小組都要進行一次心理訪談。讓學生們總結活動中的成敗得失,讓他們親身體會為什么團隊間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有些任務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有些任務注定要犧牲個人的利益,還有些任務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領導者。這些學生們在平時是感受不到的,通過參加拓展訓練,通過親身的經歷,才真正地理解了在創業教育中發揮團隊精字申的重要性。

3.在創業教育中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梯隊

一個團隊要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梯隊作為保障,而這些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尤顯特殊。因為學生經過在創業教育中的鍛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在畢業之前綜合素質能夠達到最強。如果沒有在每屆學生畢業之前做好梯隊的銜接工作,創業教育的發展將立即陷于僵局。所以針對不同的創業小組組合各年級學生,形成合理的搭配。在梯隊管理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大力發展“院領導—教師—小組負責人”三位一體的學管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院領導從總體上負責創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為創業教育發展的橫向溝通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為創業教育服務;教師負責指導相關方向的學生,適時解決學生在創業學習中的種種難題,并引導學生具有健康、積極的心理,以及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科研活動;小組負責人由有管理能力的學生擔任,并負責小組的學習和日常事務的管理。三種角色互為補充,從而保證創業教育的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培養一批批的小組負責人,使這些學生既親身體會去管理一個小組甚至是一個團隊,又能為創業團隊長期培養一批批的管理人才,從而保證創業教育健康、持續地發展。

三、結束語

創業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先進的理念管理學生,用先進的知識武裝學生,充分發揮創業教育中的團隊優勢,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在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不僅僅滿足于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同時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切條件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管理能力、社會調研和寫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創業教育在基礎理論上,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在社會實踐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科研立項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創業教育終會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