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01 09:13:00

導語: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措施論文

摘要: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正處在關鍵時期,正面臨著發達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巨大壓力與挑戰。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承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關鍵詞: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

今年兩會期間,同志在與江蘇代表團座談時,就南方冰凍災害提出,要始終憂患在心、準備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去年全國兩會上,同志亦提出了“優患意識”。同志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這不僅僅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和全國人民的重要指示,也對新時期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憂患意識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為什么要增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

歷史及現實的挑戰。歷史上,自鴉片戰爭后,深刻的民族生存危機籠罩中華大地,一批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探求救國救民之路而奔走吶喊,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波瀾壯闊。如今,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國人民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民族生存危機顯然已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但今天依然遠不是刀槍人庫,馬放南山,歌舞升平的時候,更深層次、更大范圍、更加復雜的挑戰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①能源安全。國民經濟對石油、煤炭、電力等需求量持續快速攀升。戰略性資源對外依賴越來越強,如石油、礦石等。②環境安全。經濟增長方式依然以粗放型為主,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增長方式,環境污染壓力大。國土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加劇。③文化安全。中華文化正面臨著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和挑戰,中華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西方文化交融。我們必須保持住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血脈。④國防安全。新階段,我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依然受到各種敵對勢力和分裂勢力的挑釁。⑤公共安全(突發事件)。事實證明,經濟越發展,公共安全越重要,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越大。如“非典,’.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南方冰凍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這一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居安莫忘思危。

大學生一些不合時宜的表現。當前的大學生均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成長于本世紀初,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財富急劇增加,政治、經濟發展穩定的時期,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為他們的生活和成一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物質條件。他們生長在一個無優無慮的大環境中,加上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過分關注與寵愛,使得優患意識在這一代學生心中異常淡薄。他們有的胸無大志,得過且過,荒廢了青春,荒廢了學業;有的過于計較和看重個人利益,一事當前,個人第一;有的盲目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民族虛無主義盛行;有的虛榮心過強,比吃攀穿,等等。長此以往,可真要“國將不國”了。如此,中華民族何時才能復興,振興中華的偉業何時才能實現!因此,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憂患意識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二、增強大學生憂患意識的意義

(1)樹立憂患意識是愛國主義的一種表現。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位卑未敢忘優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是現代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是對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愛國必憂國,憂國必愛國。

(2)喪失優患意識貽害無窮。古往今來,無數政權更迭,民族衰亡,事業衰敗,無不是從“暖風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汁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那種精神委靡不振、喪失憂患意識開始的。

三、積極構建增強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的新模式

(1)加強對古代典籍的學習。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渙映五千年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是我們用之不竭的重要資源。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從社會事物變遷中逐漸悟出了增強憂患意識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極端重要性。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等。更有寓意深刻、充滿辯證哲理的告誡,如“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系辭下》)“于安思危,危則慮安”(《戰國策·楚策四》)“安不忘危,慎不忘節,窮不忘操,貴不忘道”(皮日休《六蔑序》)“以憂患之心處安樂,安樂不死”(李惺《冰言》)。

在對待優患的態度上,古人更是給出了“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此外還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患王下》)。“圣人者,……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淮南王·修務訓))),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學習的好資料,是我們沒齒難忘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認真學習、思考、揣摩、體會和感悟。

(2)走出校園,深人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了解國情。大學生只有走出校園,融人到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到中國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只有走進社會,才能使學生了解歷史,立足當前,思考未來;也只有走進社會,才能從思想深處喚醒他們的憂患意識,進而擔當起時代的重托,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當前,我國各級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及其他歷史遺跡逐漸免費向社會開放,這為大學生了解歷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另外,學校還要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經常組織學生到社區、街道和工廠參觀訪問,了解家鄉正在發生的變化及面臨的問題。如到社區參觀,可使學生了解到在我國還未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前提下,就已提前步人老齡社會,這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又如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可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能源安全、環境安全對我國的重要意義。公務員之家:

(3)開展專門的優患意識教育。應該說,憂患意識教育在有關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均有體現,但都是以“附屬”的地位散見其中,遠沒有形成專門獨立的體系。各高等學校對此要充分重視起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大學生憂患意識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動員和組織教師開展此方面的研究,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專門講座,喚起學生的思考。另外,學校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整合其他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教學、管理和服務等隱性課程在憂患意識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構筑以思想教育課為主導,其他教育、服務有機配合的教育體系。

(4)加強學習,放開眼界,用全球化視角分析問題。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中國加人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融人到世界經濟當中,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風吹草動,不可能不在中國有所反應。近年來,國際市場石油、礦石、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一路走高,人民幣持續升值,均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要教育大學生放開眼界,加強學習,用全球性、戰略性思維思考問題,不囿于一物一事,眼光放遠、放開,要把中國的發展變化放在世界范圍內去思考。要積極利用國際規則、國際慣例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規避風險,爭取國家利益最大化。正如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充分做好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各種準備,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

(5)增強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結合起來。大學生是我國公民中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在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責任重大。大學生的行為不僅僅耍對自己負責,更要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全人類負責。在當代大學生戶普遍存在著只講抽象責任,不講具體責任;只講個人責任,不講社會責任;只講眼前責任,不講長遠責任等錯誤的責任觀,這是不對的。大學生只有將個人利益、前途同國家、民族命運結合起來,才能有更大的作為,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也就沒有個人的前途。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心系祖國,胸懷天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今日之青年,他日國之脊梁;今日青年之狀態,他日必是國家與民族之狀態。100多年前,維新運動的發起者梁啟超在其力作《少年中國說》中豪邁地指出:“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同志也曾把青年比作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并說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終究是你們的。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關鍵時刻,全社會都應重視大學生的優患意識教育,讓青年學生在磨礪中成長,在磨礪中鍛煉。苦其心志,勞其體膚,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角逐中爭得一席之地,全面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