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才培養合適制度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07 11:52:00

導語:大學人才培養合適制度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人才培養合適制度探析論文

摘要:大學人才培養如何才能適應社會需求,這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教育理論界對此也有許多觀點和意見,但問題一直沒能有效解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會需求的“度”很難把握,人才培養周期很難縮短。為此,要整合政府、高校、社會各方面力量,構建預見性、應急性和調節性三大適應體制,以推動大學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制度設計

為社會培養人才,這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也是各國重視發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動因。大學培養的人才能否適應社會需求,這不僅會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也直接關系到大學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例如,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但后來逐漸被德、美、日等國超越,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其教育方面的失誤有關。英國是世界上大學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12,13世紀就建立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但一直到19世紀,英格蘭再無新的大學出現,在蘇格蘭也只建立了很少幾所大學,而且大學教育固守古典人文學科的傳統并深受宗教勢力的影響,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以至于科技人才十分h乏,最終導致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而在德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就曾出現多所大學(如18世紀的科隆大學、特里爾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因其教學內容得不到社會認同并導致招生不足而關閉口。由此而論,適應、滿足社會需求應是大學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應成為貫穿大學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基本理念。

一、難“度”與難“途”

然而,有關爭議并沒有間斷。大學人才培養是否應當適應社會需求?應完全適應,或是只需要部分適應?應適應社會的長遠需求,或是應適應社會的當前需求?怎樣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如何判斷大學人才培養是否已適應社會需求?人們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存在不同的看法。

對這些爭議進行分析,可發現各方觀點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人們的分歧和迷惘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需求有不同理解,對大學適應社會需求的“度”很難把握;二是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差距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人們顯然還沒有找到克服這些原因的途徑。

對社會需求理解的差異源于社會需求的多樣性。一般而論,社會需求既有當前的,也有未來的;既有即時的,也有長遠的;既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既有明確的,也有模糊的。從較為寬泛的角度來理解,大學的任何辦學行為都在有意無意間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這也是現代大學能存在數百年并不斷得到發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大學應當適應社會需求在這一意義上是絕對的。反之,如果將社會需求僅僅理解為當前的、現實的需求,大學應當適應社會需求的命題只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它必然存在“度”的問題。

大學適應社會現實需求的“度”很難把握,一方面,人們并不真正清楚現實到底有哪些需求,尤其是對一些隱性的或模糊的需求更無法確切了解,何況社會的現實需求是隨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它本身就很難用某個固定的數據來標志。另一方面,適應的“標準”并不明確,人們通常使用適應、基本適應、不適應等概念,但并不能真正給出與這些概念對等的狀態。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正在探索各種方法,以盡可能準確地了解社會需求,尋找大學與社會需求之間最佳的匹配方案,這些努力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些成績與其說是技術的還不如說是態度的。許多預測技術在變化的社會需求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很顯然,在實際操作中,人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社會需求,更不清楚哪些社會需求應當由大學予以滿足。這就使各種結論都只能停留在定性的階段。人們只能說大學應當適應社會需求,如果某種社會需求大學沒有予以滿足,大學就承擔了“不適應”的責任,無論這種責任是否真的應當由大學來承擔。

與此相應,人們在“途”上—即解決大學人才培養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時同樣顯得無所適從。大學培養的人才通常為若干年后社會所用,而其時社會需要哪些方面人才?規格如何?諸如此類的問題人們都無法準確預知。而人們能較為準確把握的社會即時需求,大學卻不能立即提供。因為大學從了解到社會即時需求信息到培養出相關人才需要一定的時間,而其間需求的狀況必然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就造成大學人才培養很難完全適應社會的需求,它與社會的適應是暫時的、偶然的,而不適應則是持續的、必然的。

二、新角度,新路徑:重新認識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1.正確理解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對大學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爭議以及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客觀存在的不適應狀態都基于一個前提,即將社會需求理解為現實的社會需求,而從較為理性的角度來看,過分強調大學人才培養與現實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卻是值得商榷的,大學不能因重視社會的現實需求而忽視了社會的長遠需求,不能僅注重某一區域的需求而放棄全局的需求,不能只考慮顯性的、明確的需求而忽略隱性的模糊的需求,不能只顧及某一主體的需求而妨礙社會其他主體的需求。否則大學就不能成其為大學,而只是一些類似于職業培訓中心之類的機構,它終將湮沒在人類發展的歷史腳步中。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將社會需求理解得非常寬泛,那么,大學培養的任何人才都是社會需要的,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適應的問題也已不復存在,所有爭論都毫無意義,大學愛怎么辦就怎么辦。這種觀點過于強調大學自身發展的邏輯,而忽視了現實社會對大學發展的各種制約和影響。實際上,人們不能只看到當代社會的大學已經從社會的邊緣逐步走向社會的中心,人們更應看到當代社會的大學已不再是往日的大學,而是更加社會化了的大學。為當代社會服務不僅是大學的義務,也是大學生存的基礎。因此,無論大學是否愿意,它都必須培養現實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它所培養的人才與現實社會需求越吻合,其發展基礎也就越堅實。

觀此兩點,人們在研究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時首先應當明確,大學適應社會需求的概念應當理解為大學在總體上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它不僅要為現實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也要為未來社會儲備人才;不僅要為當地培養人才,也要為其他地區培養人才;不僅要培養明確需要的人才,也要培養社會可能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學人才培養的適應性應理解為發展中的大學不斷為發展中的社會提供所需人才的過程。因此,研究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其實質并非要求大學培養的人才目前都有用,而在于促使大學應盡量滿足目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換言之,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后,人才供過于求現象更多地反映了社會問題,人才供不應求則必然是教育問題。

2.提高大學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基本路徑

要提高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首先應當了解社會到底需要哪些人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根據前文所論,社會現象廣博深邃、社會需求復雜多變,人類僅憑現有技術很難完全把握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不僅如此,由于大學培養人才客觀上需要一定周期,這就使大學人才培養必然滯后于社會需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可以發現某些社會緊缺專業經過若干年后卻出現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問題,而原來一些長線專業的畢業生卻頗受社會青睞。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社會需求復雜多變及大學人才培養需要一定周期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非大學所能改變,要求大學承擔平衡人才供求關系的責任顯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此,許多發達國家開始加強預測和規劃工作,希望提前了解今后若干年的社會需求,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非常準確的預測幾乎不存在,社會的復雜多變使這些預測結果與若干年出現的情況產生不少的差距,而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縮小這種差距的方法(當然更不可能完全使這種差距消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戰略匹配,即在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構想和總體規劃中,將教育的內容考慮在內,但由于這項工作自身的局限,問題也不可能有效解決。實際上,即使在發達國家,人才供求關系的矛盾也一直存在,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真正實現人才供求的平衡。

上述現象表明,事先了解未來社會需求的方式確實有助于把握甚至設計未來一個時期的社會發展方向及其人才供求關系,但這種方式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切實推動大學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就必須進一步考慮將事先了解社會需求、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提高已有人才適應能力這三種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提高大學人才培養適應能力的制度設計

前文的研究已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而更為重要的工作則是要設計一個能切實提高大學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制度框架。一般而論,大學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對社會需求的了解程度,二是對社會需求的反應速度,三是糾正偏差的能力。據此,提高大學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制度構架應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預見性或組織性適應體制。預見性適應體制主要通過政府部門組織預測等各種必要的方法,了解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規模、層次、專業、特色等方面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由教育行政部門、大學根據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格局和有關高校的辦學條件,制定人才培養規劃。

預見性適應體制在整個制度框架內是至關重要的,它是高等教育穩定、有序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大學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基本制度保障。

2應急性適應體制。應急性適應體制是當社會需求超出預測或規劃預期時,大學應能通過這種體制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應急性適應機制是以縮短培養時間為前提的,否則,這種機制就不可能產生。眾所周知,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規律,尤其在目前人類知識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縮短人才培養的時間必然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所以,要在保證質量的條件下縮短人才培養時間,就必然要建立組合式人才培養制度。所謂組合式的人才培養制度,與目前的“基本+X”有類似之處,但作為一種大學適應社會的基本制度,兩者之間又有一定的區別。組合式人才培養制度的基本框架大致包含以下一些內容:由政府部門牽頭,根據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格局,選擇一些學科比較齊全的、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較好的高校建立社會急需人才培養基地,每個基地成立一個委員會負責具體培養工作,如It人才培養基地,會計人才培養基地,外貿人才培養基地,等等。這些基地由有關委員會負責決策,基地所在學校負責管理。委員會由教育行政部門、業務廳局代表、產業界代表(如行業協會代表、主要企事業單位代表等)、各地區代表等等組成,當某一地區或某一行業急需某方面人才時,高校可根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本校或其他高校中選擇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進行短期培養(也可以是選擇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訓練),使這些學生能盡快掌握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滿足社會的需要。

3.調節性適應體制。上述兩種適應體制,主要用以解決大學滿足社會未來可預見需求和超出預見的成規模需求的人才供應問題。但這些需求都是明確的。而在社會現實中,還存在一些隱性的或模糊的需求,或是明確的但需求量不大的需求,人們很難清晰地了解這些需求到底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規格的人才,因而也很難專門成立專業去培養這樣的人才,為了解決這方面問題,大學應當對現有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適應能力的鍛煉;使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具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這就為他們適應社會的多樣化、多變化的需求奠定了基礎。因此,這是一種通過養成學生的能力來協調社會需求的體制。

四、提高大學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若干建議

上述制度設計基本上回答了大學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而要構建這些制度、使之正常運轉并產生預期效果,僅憑大學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由政府、社會、高校發揮各自的優勢,相互配合,積極推進,才能使有關工作落到實處。為此,我們建議:

1.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功能,增進人才供需各方的溝通與了解

準確了解社會需求是大學提高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前提,但大學缺乏必要的組織權力,在這方面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因此,政府部門應當建立一些制度與平臺,積極開展區域內人才供求信息的采集、處理、工作,為人才供需各方了解有關信息創造條件。(1)建立人才供需清單制度。由各地政府部門牽頭,組織企事業單位每年填報一份人才需求清單,列出當年及今后3年內本單位所需要或可能需要的人才數量、規格,由各地政府部門匯總后發往高等教育行政部門,并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所轄高校的情況安排培養和供應。高等教育行政部門則應每年公布當年及今后三年畢業生的基本數據,通過網絡或其他途徑向社會公布。(2)建議地方政府牽頭組織由政府各職能部門、社會各行業協會、當地主要用人大戶及高等學校代表組成的區域性人才供需協調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收集、提供本地人才供需信息,協調人才供需部門的關系,并對大學人才培養的結構、內容、方式等提出建議。(3)加強人才供需的預測和規劃工作,應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此事,逐步縮短預測、規劃周期,積極開展專項服務,不斷提高預測、規劃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2.區域高等教育行政部門應借鑒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經驗,建立以盡快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培養周期的長短直接關系到大學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前文曾經提到,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最佳的方案是建立組合式人才培養體制。而要建立這一制度,教育行政部門就必須開拓創新,在特定區域范圍內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根據組合式人才培養制度的構想,這些配套制度主要包括:(1)學分互認制度;(2)學歷文憑整合制度;(3)學生跨校選課、跨校修業制度;(4)校一校、校一企協作制度;(5)辦學資源共享制度;等等。在上述這些需要建立的配套制度中,不少制度已經建立或已開始試點,唯有學歷文憑整合制度涉及面過廣,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授權方能嘗試。公務員之家

3.高等學校應當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素質和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高校不僅應加強通識教育,使學生具有較為廣博的知識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且應當著重培養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創業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