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論文
時間:2022-12-30 04:19:00
導語:剖析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就是通過適當的教育手段促使大學生養成對自身主體國家公民身份的正確認識,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務。文章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新時期我國國情和構建和諧高校的背景,闡述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相關概念及其主要內容,指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所處的現實困境,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現實困境;對策選擇
一、引言及相關研究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縱論新時期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問題時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這是黨在新時期立足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國情和民主建設的框架下,首次提出關于“公民意識”的概念,標志著公民意識教育正式列入了國家政治發展的目標,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支撐。目前國內學者關于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識教育的時代背景、歷史沿革、邏輯基點、內涵和外延、現實意義、特定教育背景下(如高職院校)和特定受教育群體(如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公民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點、公民意識教育與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互相作用機理等方面。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充分反映了時代內涵和中國特色,隨之高校公民意識教育活動也逐漸進入了深入發展階段。但目前相關文獻數量較為有限,特別是針對新時期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所處的現實困境及對策選擇進行全面研究還比較少。
本文在借鑒學者以往的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分析新時期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所處的現實困境及其原因所在,探究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對策和途徑,以推動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發展,造就大量成熟合格的高素質人才,發揮他們的引領作用,提升社會系統中的公民意識,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高校。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相關概念及其主要內容
我國《憲法》第33條第1款規定:“凡具有中國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且明文規定了我國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具體內容。《辭海》指出:公民指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公民”概念和事件本身是起源于西方,根據《牛津英語詞典》(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VolumeⅡC):一是指城市或通常指城鎮的居民,尤其是指擁有公民權利和公民基本權利的人,如城市的議員和自由人;二是指國家的具有選舉權的成員。
由此可知,理解公民這一概念,有兩層含義:一是以國家概念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國家則無公民可言,現代化國家的存在是現代公民的先決條件;二是必須指一國的自然人,并且具有維持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權利是公民的核心特征。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公民是表明個體與國家一種基本關系的關系概念。它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個體對國家的權力和義務責任;二是國家對個體的要求和所能提供的服務等。考察西方發達國家公民概念和時間的歷史,公民是現代化的歷史概念,隨著國家的現代化和個人的不斷發展,公民概念的理解和實踐的發展也是不斷深化。
意識,是人的頭腦中主觀觀念的形式和客觀實在的內容的對立統一,是包括認知、情感、意志三者的統一。“人的意識不僅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可見,意識的內容具有客觀性,意識的發展具有遞進性,并且意識對人的活動具有能動作用。
公民意識主要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認識,是公民身份、公民角色以及公民主體性的具體表現。公民意識是現代人必需的意識品質,“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國度的公民關于自身權利、義務和自我意識、自我認同的總稱”。公民意識是影響公民個體所有活動的內驅力,是進行公民教育、培養良好公民、推動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和實現現代化的內在的基本推動力。
大學生公民意識則是指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如何認知其與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基本關系的深刻反映。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應有國家意識教育、法治意識教育、權利意識教育、道德意識教育等方面。
第一,國家意識教育。這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國家意識主要是指公民對所屬國家的國情、歷史傳統、現行政治法律制度所持有的心理、態度、觀念的總和,是公民對國家的向心力,是個人對國家懷有高度忠誠的一種狀態。對大學生進行國家意識教育主要內容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促使其樹立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引導他們發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法治意識教育。這是公民意識教育的核心。法治意識是指公民所應當具備的與現代化的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現代文明形態相適應的法律素養、法律價值觀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識的實質是用愛國的和民族的國家意識統領下,用規則來處理個體與政府國家之間的基本關系,從而使公民意識中的國家意識和主體意識得到內在的剛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現代憲政在公民意識的最高反映。
第三,權利意識教育。權利意識指公民對自身權利的認知、理解及態度。權利意識包括權利認知、權利維護、權利行使和權利要求四個要素。通過權利意識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觀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
第四,道德意識教育。公民的道德狀況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是民主法治社會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撐,也反映了一個公民對他人的態度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是指依據一定道德規范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的思維過程的總和。加強道德意識教育,要引導大學生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和互助互愛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益的行為習慣。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現實困境
根據當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學公民意識教育的現實困境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實踐性
系統的公民教育包括教育目標的規范化、教育內容的系列化、教育過程的一貫化、教育方法的科學化以及教育主體的協同化。具體來說就是教育主管部門要組織制訂公民教育的目標體系,統一教育要求:根據學生不同成長時期的心理發展特征設計公民教育內容,由表及里、循序漸進;依據教育過程的反復性原理,從小學到大學持之以恒地進行公民教育。青少年時期是公民意識奠定基礎和獲得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在教育階段和教育內容上都缺乏系統性,如小學講共產主義理論、中學講道德教育、大學講社會公德,不顧學生心理發展和認識能力發展規律,公民意識教育嚴重失衡。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在實踐層面也存在缺失,往往只是停留在課堂上,缺乏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教育方式單一,教育效果不佳。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缺乏連續性和完整性
公民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內化和實踐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個人成長的某個階段來完成。公民意識教育應根據教育對象心理和生理的特點在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并且要有連續性。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完善自身的主要場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是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唯一渠道。事實上,大學生正確公民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同心協力。但現實情況卻是社會、家庭引導的無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公民意識教育的力度。當前很多大學生在社會上接觸到的負面信息較多,各種不健康的社會思想往往會影響高校公民意識教育的效果。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缺乏主體性和自覺性
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效果還依賴于大學生能否將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內化成自我需要和行為準則,并在成長過程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覺性。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仍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教育者往往從自身立場出發,運用強制、灌輸的教育方式,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與探索創新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的能動性無法充分發揮,不能根據公民意識教育的要求來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四、新時期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對策選擇研究
面對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困境,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應依賴于正確對策的選擇,不斷完善其教育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徑。
(一)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公民教育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才能保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政治方向,培養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因此,高校在公民教育過程中要發揮主渠道作用,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要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進行課堂教學,增強吸引力、說服力、感召力,對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門的輔導,發揮大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實施啟發式教學,以增強教學效果。使高校真正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強陣地。
(二)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要與校園特色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結合起來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校園特色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導功能、價值導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開發功能、身心調節功能和對不良風氣的抑制功能,決定了它在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陣地和一切精神文化產品,發揮電視廣播、校報、校園網、宣傳櫥窗等各種傳播媒體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作用,強化公民教育,發揮環境的導向、教育功能,使公民教育融感性化、形象化、活動化和科學性、趣味件、娛樂性為一體,培養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教給學生學會做人的基本道理,引導學生成長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現代公民。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特色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它將更偏重于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更注意培養高質量的創造性人才,這也使高校公民意識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要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有利于學生集體意識、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校內生活的倫理準則、價值觀念、學校的日常規章制度、行為規范,是加強學生自理能力和行為訓練,提高公民意識和實際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大學也是一個小社會,大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校生活習慣,有助于他們盡快適應大社會即公民社會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龍,周剛志.論公民意識的法治價值[J].浙江社會科學,2001(1).
2、李尚旗.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及其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3、殷永貴,趙志剛,程家國.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研究[J].岱宗學刊,2010(6).
4、楊林.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公民教育[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1).
5、中共中央關于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
- 上一篇:剖析高校學生開展人身安全教育必要性研究論文
- 下一篇:著作權轉讓制度的完善淺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