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就業難原因剖析與思索

時間:2022-03-19 08:34:00

導語:高職學就業難原因剖析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就業難原因剖析與思索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嚴峻問題便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如何理性看待高職學生就業。系統分析高職學業就業困境,以尋求對形勢逐步緩解的途徑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重大任務。文章通過對造成高職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作分析。并提出相應解決的途徑,以此探索當前高職教育所面對的就業難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很大發展。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普通本、專科生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28.74%和26.59%;高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年均增長速度為35.99%和32.47%。由此可見,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年增長速度比普通本、專科的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分別高出1312和10.21個百分點。2002年全國高職畢業生61萬人,2003年96萬人,2004年147萬人,2005年超過200萬人,2006年212萬人,2007年226萬人,2008年241萬人。高職畢業生人數的逐年攀升,造成了高職教育發展中的高職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特別是“人才高消費”現象,使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為此,教育部提出“畢業生就業難在高職,重點也是在高職”。高職畢業生作為我國勞動力資源中的一個優秀群體,其合理、及時充分的就業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一、高職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整體就業形勢不樂觀。近年來。畢業生數量與社會需求差距在加大。國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況調查分析》顯示,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業走勢將保持平穩。專科生呈現下滑趨勢。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22%,而人才需求降幅降幅為22.0%,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就業接收崗位急劇減少。2007年末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外各類型企業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甚至出現大量中小型企業倒閉潮,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的嚴峻形勢。

2.社會歧視漸成高職學生的就業壁壘。歧視就是社會和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不公平、不合理地對待不用學歷、不同性別的應聘者。在人才市場上,就業歧視的現象比較常見,年齡、性別、戶籍等歧視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出現嚴重的人才高消費現象。就業市場上就流行著“博士你開價、碩士請坐下、本科看看吧、專科請啦”的順口溜。

3.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有媒體發現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極不合理,不但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且社會保險、養老金、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存在缺失。此外,起薪較低,升幅不大,并且伴有苛刻的罰款制度,讓大學生難以承受。同時,用人單位還設置經驗、性別等障礙拒絕應屆畢業生。拒絕的理由有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存在著眼光短視和心態浮躁的情況。

4.高校教育專業設置錯位。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形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的矛盾。一些學校仍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方式,培養出的一些學生存在高分低能的問題。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步伐。個別學校甚至僅憑自己師資現狀而不顧人才市場的需求,盲目開設新專業,隨意調整課程設置。

許多學校在辦學模式上仍然擺脫不了過去的習慣,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普遍較差。一些高職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5.高職教育需求的硬件環境有待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最為關鍵的硬件是適應高職專業需求的師資力量及實踐實訓條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韌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技術應用能力,即成為“雙師型”教師。許多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并未經過實踐的培養及鍛煉,難以適合高等職業教育對技能培訓的要求。并且由于社會產業結構的迅速調整和職業崗位的不斷變化,許多課程的內容顯得相對陳舊,知識的更新與教材滯后的矛盾日益突顯。再加上政府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少,原有的實踐實訓條件落后,學生的實踐實訓環節難以跟上,學生的實踐技能跟不上現代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這便深刻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急需人才目標的實現。

6.學生自身原因。學生對社會現實了解太少。現實社會不是學生想象中的理想社會,社會上的各種職業也不是他們心中繪制的理想職業。因此一旦他們面臨就業,就會因見識太少、了解膚淺、估計不足等出現理想與現實的錯位。

學生缺乏求職技巧。許多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沉著,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技巧缺乏,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蒙混過關,卻因被用人單位拆穿而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教訓,長此以往,也造成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偏見。

就業心理問題突出。高職學生在就業過程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常常表現出怯場及信心不足,尤其當他們與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同一就業市場競爭時,這種心理就更為突顯。

就業期望值過高,競爭意識淡薄。擇業時總喜歡盯著“大企業、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甚少考慮急需人才的基層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不情愿到鄉鎮企業或私營企業等部門去工作,甚至存在“一次就業定終身的觀念”,有的學生不愿意努力競爭,爭取更好的職位,出現“等工作”的心理,從而了導致就業難。

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是社會、學校、個人三個方面的因素。上述種種問題,是造成了高職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當前做好高職學生生的就業工作既重要,又是必要。同時也表明高職學生就業工作的長期性及艱巨性。

二、緩解高職學生就業難的思考

高職學生是我國人力資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就業問題不單單是政府和社會的事情。也是萬戶千家的事情,更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高職學生就業問題必須始終堅持“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雙向選擇”的大原則,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進行思考:

1.學校主動適應市場變化,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猶如企業生產產品,是否符合市場要求非常重要,如培養的學生不能被市場接受,將成為半成品甚至廢品。因此,高職院校定要分析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進行科學的預測,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出發點及落腳點,及時調整相應專業教育內容,以確保培養人才“適銷對路”。已有一些高職院校走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亦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2.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創新教育機制。鑒于目前高職教育遍地開花,競爭無序,職業教育特色不突出,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根據經濟發展需求設置高職教育規模,對適合開辦高職教育的本科院校或中等職業學校做出限制性規定,保護現有的獨立設置高職院校。這一方面避免重復建設及教育資源的浪費,使高等職業教育逐步由重視規模向重視結構調整及提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高職教育辦學規律,使高職教育邁入正軌,凸顯特色。

政府要加大力度進行教育調控,針對影響高職學生就業的弊端,強化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辦學教育機制,突出辦學區域特色,設立順應國家、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及市場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實際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的專業。

3.加強就業指導,豐富就業服務手段及內容。要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的“全程化、全員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通過各項教育形式和服務手段,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第一,大力推進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從開學初始開展全程化就業指導,在低年級學生中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規劃學習,提前為就業奠下準備。第二,大力推進大學生實習就業基地的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無障礙交流供求信息。通過校企合作途徑,積極引入企業優秀文化,使學生與企業進行無縫對接,零適應期。第三,最大限度為畢業生提供及時、有效崗位信息。建立健全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和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的聯系,為高職畢業生提供及時、準確的需求信息,并加強高職畢業生就業政策和擇業方法等的指導咨詢,發揮市場服務功能,為用人單位和高職畢業生提供各種類型與各類層次的實用信息溝通平臺,切實提高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整體服務水平。

4.加強學生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心理輔導。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學生就業觀念教育,采取授課、下企業、請畢業生回校講授就業經歷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就業觀。由于目前我國初高中階段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動手能力差,熱愛勞動的思想意識較為淡薄,就業時心理壓力大,一方面渴求就業和好就業,另一方缺乏自信及存有高分低能問題。近些年,畢業生就業穩定的問題一直困擾學校和企業,要加強對畢業生艱苦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自強自立、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勇于到市場經濟大潮中拼搏奮斗的觀念,鼓勵與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到農村支持建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學校要根據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特點,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輔

導模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意識。通過選修課、講座、團體輔導和個別咨詢等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減少就業焦慮情緒,增強學生就業信心及抗挫力。使畢業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新觀念,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

5.高職學生要自覺增強憂患意識,自覺提升自身素質。高職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客觀現象,但他們并非弱勢群體,他們同樣是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能,在就業市場上有較強競爭能力的人群。高職學生能否就業,就業狀況的優劣,首先是個人問題,是個人生存能力的重要體現,不應簡單把問題歸咎于政府及社會。在校學生應正視現實,不斷增強憂患意識,自覺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一方面,利用好大學時間,廣泛涉獵知識,錘煉就業本領,掌握就業敲門磚;另一方面,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充分認識自我,磨練意志,革新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為未來就業儲備能量。

三、結論

高職學生就業困難是地區性與結構性的,政府、社會、學校和學生要客觀、冷靜地對待就業問題。通過多方面的協調發展,有效控制畢業生規模的盲目擴張,逐步提高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就業體制逐步完善。隨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必將有較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