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透析

時間:2022-03-27 02:21:00

導語: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透析

【論文摘要】伴隨著大學生網民的增多,有關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深化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教育,豐富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情感體驗,培養大學生對網絡行為的自控能力,不失為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方法

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滲透到人們的學習、工作、娛樂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二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l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3.84億,和去年相比增長了28.4%。大學生在網民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中都占據了較大的比例,可見大學生網民是一個極為龐大的群體。網絡在大學生的信息交流、人際關系、視野拓展等方面顯現出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也日益突出,長期的網絡生活,使得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道德認知,淡化了道德情感,削弱了道德意志,這些在道德意識方面存在的偏差很有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在網絡上甚至是現實社會中產生相關的道德失范問題。由于網絡本身的隱蔽性和網絡管理技術的滯后性,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問題要真正得到解決,最終要回歸于大學生主體的自覺性和自律性的提高,這就對當前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如何讓大學生自覺遵循網絡道德規范,提高網絡道德水平?一般來說,道德教育往往經歷著從道德意識層面向道德實踐層面滲透的過程,只有當被教育者內在的道德意識真正有了提高,外在的道德行為才會表現得合乎規范,這一點同樣適合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要積極穩妥地開展針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就需要從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層面出發,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和道德行為自控三個方面出發,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最終使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符合社會所期待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一、深化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教育

皮亞杰和柯爾伯格倡導的道德認知發展學派指出,道德發展的引導機制是道德認知因素。一個人要自覺地按照某種規范去行為和決策,必須首先對這些道德規范有所認識,形成一系列的道德觀念。只有這樣,他才能對行為的是非善惡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評價。這一觀點明示我們,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網絡道德是當前大學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做好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工作,學校首先要致力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概念,糾正錯誤的網絡道德觀念,提高他們對網絡道德的判斷和推理能力。

從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大學生對于網絡道德的認知狀況令人擔憂。許多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比較模糊,他們大多認為網絡道德是虛擬的,對網上行為的規范與否持無所謂的態度。還有部分大學生有一些錯誤的觀念,認為黑客是神秘且值得崇拜的,等等。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說,網絡道德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以及在道德教育過程大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當前,學校并不缺乏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的認知教育,然而,教學模式固定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無趣,這些直接導致了網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低下。教育者要深化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教育,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到教育內容生動活潑,教育手段靈活多樣。這里不妨介紹三種網絡道德教育方法,以供參考。

案例分析法。大學階段一般都開有思想品德課和計算機課程,借助于這些課程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是目前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要充分利用這些課程對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的認知教育,還需要多種方法的配合,案例分析法便是值得借用的一種。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圍繞教學目的把實際生活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分析和判斷的案例,通過獨立學習和相互討論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認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一個出色的案例,往往能成為促成教師和學生良性互動的工具。因此,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授課內容抓住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情感豐富的特點,選取感染力強,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共鳴的案例,并且通過電影、幻燈、繪畫等多種手法來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把網絡道德教育貫穿在直觀形象、富有潛移默化作用的探討分析過程大,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網絡道德意識。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授方式。傳統的授課方式都是以教師為主導,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授課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也阻礙了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大可以嘗試將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上。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參與到課程的教授過程大來。如此,學生首先要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消化,并在此基礎上查閱各種他們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就在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對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更是一次自我展示和表現的機會。學生在參與的過程大能夠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對其他同學也會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同學之間的相互比較,落后者必然會產生奮發向上、超越他人的內動力,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授方式使教學過程由單向反饋轉變為雙向互動交流,這就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學生的講解,教育者要時時注意給予反應,這也促使教育者本身加深思考,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總結。

網上宣傳與網下宣傳相結合。除了課堂上的教育,要提高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程度,還可以通過網上網下相結合的宣傳方式來實現。首先,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宣傳教育作用。學校網站和班級博客是大學生經常會訪問和瀏覽的網頁,可以利用這些平臺來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學校的網站.管理者要密切關注有關網絡道德的信息,注意及時更新,重要的信息要重點宣傳。班級博客可以讓學生適當地參與其中,讓學生來管理和維護博客,增強學生的關注度。此外,現在許多班級都建有QQ、MSN等工具的聊天群,也可以利用這一途徑來傳達網絡道德的信息。其次,還要做好網下的宣傳教育工作。可以邀請法律專家或者公安系統的相關人員來學校開展系列的專題講座,宣傳關于網絡道德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校園內開展相關的知識競猜、辯論大賽等活動,引起學生對網絡道德的重視和思考,提高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水平。

二、豐富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情感體驗

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民可以隨意定義自身的角色,人們的網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人監督和無需顧及輿論的自主行為。當人們在網上面臨大量的關于他人情感狀態的情境,包括他人在不利狀態下所產生的痛苦、煩惱、憤怒等等時,要做出相應的恰當的道德行為,僅僅依賴于個體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缺乏對他人情感的體驗,人們往往會變得冷漠無情,甚至會對他人做出更大的傷害。不僅僅是網上,即便是在現實社會,明知故犯這類事情也總是屢見不鮮。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年的中后期,這一時期的青年,生理機能已經基本成熟,但心理尚在迅速發展。處于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情感豐富但情緒不穩定,思維活躍但還存在著逆反心理,他們會本能地對感興趣的新事物、新現象產生好奇、模仿和嘗試。在缺乏有效的道德約束的網絡社會,如果不好好地加以教育和引導,他們很容易會走入誤區。因此,對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僅要做到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要豐富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學會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提高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為此,教育者可以通過班會開展主題活動,通過對特定情境的回憶、角色互換和主題升華等環節來引導學生實現上述目的。

對特定情境的回憶。對特定情境的回憶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的目的,有意識地對過去經歷過的情境進行回憶,以此來強化自身的情感體驗,并以自己切身體驗來更好地理解他人,激發移情性體驗。教育者可以從網絡社會中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情境(比如“網上言語攻擊現象”、“網上詐騙現象”)出發,確立班級活動的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圍繞主題回憶在平時的網上活動中親身經歷過的各種情境,如實地闡述自身在這一過程中的各種情感體驗,包括憤怒、悲傷、高興、恐慌、沮喪,等等,并且進一步分析引起這一情感體驗的原因,讓學生設想在什么情境下產生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做到情感體驗與情境相匹配。教育者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口發言,也可以從自身開始,盡量做到輕松、幽默,調節好氣氛,使學生能很快進入狀態。在活動過程大要采取自愿的原則,尊重學生的選擇,對于發言的同學要保證使其暢所欲言,不要給予思想上的壓力。

角色互換。在學生對特定的情境進行了回憶并且予以發言之后,教育者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言,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假設,比如說,“如果你在網上的言論,受到他人的惡意攻擊,言辭粗魯,不堪入耳,你的心情會如何?你覺得該怎樣對待這一問題?”“如果你在網上被他人欺騙,在精神和物質上受到了傷害,你的心情如何?你覺得該怎樣看待網上欺詐問題?”通過這些假定的情境,讓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來看待這些事件。這一過程可以借助于分組討論來加以進行,讓學生們自己歸納出在這些情境中應有的正確的反應和行為,并且在班級大分享交流的結果和心得。教育者無需參與直接的討論,只要在旁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啟發即可。通過角色互換,讓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他人的態度、思想和情感,設身處地地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提高體驗他人情感的能力。

主題升華。教育者在學生進行了角色互換的基礎上,要因勢利導,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將他們的心得體會提升到一個更高更深的層次,應及時地告誡他們。網絡行為應當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替自己著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活動結束之后,教育者還可以根據在活動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擬定題目,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感受,撰寫心得體會,字數不限,要做到有感而發,情理交融。通過這一做法,鞏固和加強學生對于活動的印象,并且了解學生對于活動的反饋。

三、培養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控能力

相對于現實社會的道德來說,網絡道德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它的自主性。網絡道德的自主性客觀上要求網絡主體具有自律性,正是這一點使得培養大學生網絡行為自控能力具有極端的重要性。網絡對大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世界,與現實社會相比,網絡上的交友、游戲、在BBS上高談闊論,更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我滿足感,而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也容易讓他們迷失自我,深陷其中。如果學生缺乏自控能力,各種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便會隨之而來,包括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隨意謾罵發泄,瀏覽網絡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侵犯他人權利等等。誠然,網絡道德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行,綠色上網過濾軟件和防沉迷系統的安裝,這些從道德、法律到技術層面的外在約束,對于保證大學生健康、安全地上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許多大學生往往只有在周圍環境的嚴格要求或約束下,才會去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而難以做到慎獨。所以說,大學生能否進行網絡行為的自我控制極為重要,只有當大學生認識到處理自己行為問題的真正動因是自己時,他們才會具有改變自身行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自覺地參與進來,進行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一般而言,培養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控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綠色上網承諾活動。教育者可以利用班會或者班級之間聯合起來,開展整個年級甚至學校的綠色上網承諾活動,承諾的內容包括能夠約束上網時間,明確上網目的,并且承諾遵守相關的網絡道德規范,健康上網,綠色上網。活動過程中要求每位學生都對自己的網上行為和時間做出具體的承諾。對于每位學生做出的承諾,教育者可以在班級或者班級博客大開辟專欄,給予公示。教育者要定時對學生執行的狀況進行檢查,并且根據執行的情況給予一定的獎懲。綠色上網承諾活動相當于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網上道德行為做出的一個約束,這就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憑借自己的承諾對他們自身的行為施加某種影響,使其盡可能地符合行為規范,逐漸增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控能力。

樹立榜樣,引起學生的學習意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具有形象性和現實性的范例中受到深刻的心靈觸動,還能使他們體會到榜樣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過努力可以接近甚至可以達到的,從而引起學習意向,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在針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中,要使榜樣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給學生樹立的示范榜樣,其形象就應該具有典型性和層次性,事跡要有突出性。既要有感染力,又要有思想性,既要有具體行動,又要有高尚的情操。大學階段的學生,仍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個體對于同伴的行為有著很強的影響性。學生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等,會讓學生容易產生向榜樣學習的心理傾向。因而,在榜樣的樹立上,教育者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盡量創造條件,選擇學生中的先進典范,為學生團體樹立內部的榜樣。還可以讓榜樣現身說法,使教育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培養自我意識。大學時期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一方面,自我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面臨著發展自我同一性的挑戰。許多大學生在面對理想我和現實我之間的矛盾和落差時,往往會陷入一種焦慮、迷茫的困境。網絡的出現恰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暫時擺脫困境,尋求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場所,部分大學生為逃避現實。就此投八網絡世界,不知今夕何夕。產生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自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應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因而,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課,使學生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人格等等,學會一些調節自我情緒、增強自信心等方面的技巧,讓學生能正確評價自己,實現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除了課堂上教育者的引導之外,心理咨詢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學校在新生入學的時候,可以對學生開展心理問卷調查,在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之后,對于在心理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等各種問題,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總之,通過加強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自控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客觀上是有助于大學生在網絡道德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意識,使網絡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機統一的。當然,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有賴于網絡社會每個網絡主體的參與,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當各方面部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并由此形成教育合力,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產生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