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與對策綜述

時間:2022-03-27 02:31:00

導語: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與對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與對策綜述

【論文摘要】面對網絡社會帶來的道德難題,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我們應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網絡人際關系,規范網絡行為,促進網絡社會的發展。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網絡行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網絡技術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不僅涉及到技術本身的進步,而且在多方面引起社會結構和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它對社會、尤其是大學生的影響在廣度和深度上將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網絡的建設和發展對社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同時,它也給現實社會帶來了許多倫理道德方面的沖擊。如破壞他人網上信息安全和獨享以及侵犯他人隱私權等網絡道德失范、在網絡上濫用自己的權利所形成的網絡無政府狀態等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它必然對現實社會的倫理精神和人文關懷作出反映和挑戰,網絡正撞擊著人類苦心營造的傳統倫理壁壘,從而使得我們處在了網絡革命的旋渦中心,要么讓文明脫胎換骨走向新生,要么自吞苦果走向毀滅。但網絡終究是一個技術平臺,以技術求人性倫理和精神關懷需要中介力量,這一中介力量就是網絡倫理。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所帶來的許多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的存在,于是網絡發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就成為人們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題。

一、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緊迫性

所謂網絡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絡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絡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絡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應運而生。網絡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

網絡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人們對網絡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絡社會關系和秩序的準則。網絡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則創造性地完善社會關系和自身,其社會需要除了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之外,還有提升和發展自己內在精神的需要。

大學生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活力的成員,也最具備接觸和參與互聯網的熱情和能力。他們一方面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工作潛質,另一方面其身心發展并未完全成熟,其行為也往往比較容易越軌、失范,其價值觀、道德意識與倫理觀念也因處在塑造過程中而欠穩定。因此,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與網絡道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這將為進一步探討互聯網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打下基礎。據有關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比例普遍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網絡生活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成為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道德素養、行為規范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更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二、大學生網絡意識與網絡行為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以及思想觀念,本課題組自主編制了調查問卷,對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藥科大學以及人口干部管理學院等1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由30個問題組成,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調查個人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主要調查個人的網絡行為方式,第三部分主要調查個人對一些網絡問題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調查個人的網絡道德觀。調查主要著眼于當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道德判斷三個方面。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希望對在校學生開設網絡倫理課程進行網絡倫理教育的比例高達80%以上,這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開展大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網絡道德意識

調查顯示,17.4%的人認為“網絡人格并不存在”,10.9%認為“網絡人格更真實”,54.2%認為“網絡人格更虛偽”,17.5%認為“二者沒什么不同”。這反映了當前多數大學生對網絡人格所持的懷疑,也表明互聯網目前仍是一個缺乏信任的空間與此相關,15.0%的大學生在網上的自我感覺是“虛幻的”,23.2%是“真實的”,24.6為“理想化的”,37.2的大學生選擇“隨機的、無所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一部分人把上網當作渲泄情緒、重塑自我的場所,也反映了他們不愿為自己網上言行負責的心態。

(二)網絡道德規范

調查顯示,70.5%的大學生認為“誰都不應控制互聯網”,只有4.6%的大學生認為應由“道德高尚的人”來控制互聯網,這表明大多數人希望互聯網成為一個排除強制的自由空間,遠離諸如行政權力、技術壟斷等外在因素的干預,同時也提出了人們對“道德高尚”缺乏切實的信任感。凋查顯示,19.89%的人網上聊天時會說真心話;24.02%的人網上聊天時不會說真心話,而48.80%的人網上聊天時視情況說真心話。同時,33.48的人選擇“網上應該、而且可以做到誠實守信”,41.30%的人選擇“應該但很難做到”,13.04%的人選擇“無所謂,網絡是虛擬世界”。這表明多數人對在網上聊天時偶爾說謊持寬容態度。

(三)網絡道德判斷

調查發現,39.45%認為“網絡使人的責任心、道德感下降了”;18.48%認為“網絡并沒有使人的責任心、道德感下降”,而表示“無法判斷的”占38.59%。對于黑客行為,13.7%的人表示“崇拜并希望模仿”黑客,23.4%表示“尊重但不愿模仿”,l6.1%表示“憎惡”,46.7%表示“無所謂”。這一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包括互聯網在內的諸多事物所待的寬容態度,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他們對價值評價的淡化與回避。對于當前的網絡道德水平,55.0%的大學生認為“一般”,34.7%認力“較差”,7.7%認為“很差”,2.6%認為“很好”。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時下互聯網上的道德狀況確實令人擔憂。

從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自網絡進入校園之后,網絡管理、網絡教育與因網絡而衍生的問題,已成為學校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與難題。第二、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樹立網絡道德的必要性,但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較為淡薄。第三、目前大學生對網絡色情、黑客行為等網絡越軌現象的認識不足,他們的網絡行為普遍帶有從眾性、隨意性。第四、網絡道德意識的淡薄、以及網絡道德規范的不健全,導致當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判斷力普遍較弱。

三、網絡道德教育的培育和實踐

面對網絡社會帶來的道德難題,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地阻止網絡的發展,更不能阻止大學生接觸網絡,我們對網絡的態度必須由抗拒、批判轉變為因勢利導地培養大學生辨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我們既要看到這是互聯網興起時必然會出現的一種負面現象,但又不能聽之任之,而應通過加強網絡倫理道德的構建與教育,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網絡上人與人的關系,規范網絡上的行為,促進網絡社會的發展。

(一)在思想觀念上樹立道德教育進入“網絡社會”

網絡的快速發展和迅猛崛起,既為高校道德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時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具有內容豐富、針對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對大學生富有吸引力。道德教育必須就當前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學生交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從而增強道德教育的時代感,提高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滲透力。鑒于網絡對學生道德教育的正反兩方面影響,我們要充分認識利用網絡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為道德教育進網絡提供充足的物質和條件保障,建立協調配套富有權威性的網絡化道德教育體制,保證道德教育持續、有效、規范化的運作。首先,網絡環境下的道德教育要主動出擊,努力掌握和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與媒介,不斷探索道德教育的新載體;其次,高校要建立網上信息的主動響應機制,加強主導信息的;第三,建立一支以政工人員和德育教師為主體的網絡道德教育隊伍,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從行為上規范學生。

(二)在理論政策上構建網絡道德教育理論體系

高校可依據《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制定科學的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準則,并借助網絡技術形成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理論。目前,盡管在許多高校已建立起“網管會”并制定出網絡道德行為規范,但由于沒有統一標準,缺乏一定的科學性、操作性和鮮明的倫理道德原則,其效果不太明顯。首先,制定網絡道德行為準則,須由國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統一標準,使高校有章可依,只有這樣,才能加大網絡道德管理力度,調節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其次,加強和重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探討網絡給大學生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以及新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網絡道德教育新方法,及時追蹤大學生網絡道德正在和可能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網絡道德教育新理論;第三,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理論來源于網絡技術的實踐,在傳統德育理論基礎上改造和創新才能產生,因此,要大力開發高質量的網絡道德教育軟件和數據庫,加快建設適合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教材體系。

(三)在日常管理上建立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管理和監控機制

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極大的網上自由,使大學生在網上徹底擺脫了社會的限制,超越了現有社會道德和法律所能規范的范圍。

首先,高校必須盡快建立網絡信息管理和監控機制,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兼職人員,明確責任,制定科學的網絡道德管理和監控制度,加強管理,對涉及道德問題和其它問題的要及時進行審查;其次,在網上安裝電子郵件過濾系統,建立大學生信息反饋系統,加大網絡道德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網絡道德輿論氛圍;第三,對違犯網絡道德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處理,嚴重者堅決追究其法律責任,確保大學生網絡道德的民族性、社會性、科學性。

(四)在教育引導上培養大學生自覺的道德意識

高校要在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通過教育發展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首先,在網絡道德教育中,應注重從道德角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計算機和網絡的作用,提高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其次,要使學生認識到,網絡并不是凈土,那里面也有陷阱和灰色的暗流,對于網絡中的東西,必須有選擇地借鑒、有分析地汲取,防止網絡陷阱的誘惑威脅;第三,引導大學生對大量的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度,嚴格自律,用審慎的態度對待網絡,增強對全球網絡文化的識別知覺能力、自律抗誘能力,從而推動網絡的主流文化發展。

(五)在教學實踐上提高大學生個人修養和自律能力

網絡空間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擴展了大學生的個體能力和交往能力,過去不能設想的事情現在很容易辦到了。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堅持“絕對自由”和“相對自由”相結合。首先,教育學生認識到從能力上人們能夠做得到的行為,在倫理上有善惡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違法犯罪之別;其次,要讓學生明白,在網絡上“能夠”采取一種特殊的行為,并不意味著他“應該”采取那樣的行為,使學生認識到,電子信息網絡是一個工具,它對人和社會的作用取決于人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在實際運用中,要教育學生把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技術置于同等重要的層面加以學習和掌握,內在地培養出自覺的網絡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以道德理性來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

總之,網絡是先進生產力標志性的突進,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當代大學生作為“網上的一代”,網絡將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將來的網絡在人類社會中究竟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如何利用這一工具,也就是取決于當前的網絡道德構建與教育的成效。當然,構建網絡道德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法制和道德規范的不斷健全、網絡道德教育的日益深入,網絡道德體系將不斷完善、健全,網絡社會也將會更加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