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教育政治社會化功能評析和應對戰略
時間:2022-03-30 03:19:00
導語:探索高校教育政治社會化功能評析和應對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樹立政治社會化思維,只有借助于政治社會化思維,才能更好適應大學生成長本身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承擔起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功能,針對現行高校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阻礙因素,提出相關的對策討論。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功能;對策;高校;政治教育
自1958年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首次發表政治社會化的研究論文以來,在西方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政治社會化這個概念傳入中國[1]。這一概念的引介對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同時也為我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擔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政治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者把政治社會化定義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維持和變化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是要達到一定的社會政治規范在個人心中的內化,形成穩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承擔起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功能,緣于以下兩個需求。
1.培養合格的政治角色的需要。政治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政治社會化的最后結果,就是要培養出符合特定政治社會要求的政治社會成員。而能否培養出合格的政治成員,關系到社會政治生活能否正常運行。美國當代著名的政治學家達爾在《比較政治分析》一書中指出,“處于一個政治體系之內的個人,對政治生活的關心并不完全相等。有些人漠不關心;其他人則深深地卷入了政治。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只有一些人積極地謀求權力,在謀求權力的人中,有的人比別人得到了更多的權力。”也就是說,政治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政治人的。但是,政治系統需要政治人;于是,政治系統就要通過政治社會化來造就、塑造能維護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因此,“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對公民的政治影響和公民在社會中進行政治學習的辯證統一過程,它的本質要求就是塑造與一定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人。”
中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及時代特點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提出了嚴肅而又迫切的任務。而在人們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是青少年時期。作為社會主義的高等院校,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促成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職責。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家庭、社會、大眾傳媒等其他途徑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一方面,學校通過正式的有關方面規定的課程和活動直接實施政治教育,把社會的主流政治文化輸送給學生,使他們了解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體系,政治文化等政治知識;另一方面,學校通過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等措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政治影響。
2.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政治社會化給每個人灌輸政治系統流行的價值,它把個人與系統連接起來——個人期望從政府那里得到既定的東西,也知道什么是可以期望的。”[3]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成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會公民之所需。總體來說,學生在大學之前,其政治行為要求不多,而在高等院校,大學生對政治行為的要求顯然增加,這種需要既有理論和價值取向上的認同與接受,還有社會實踐、政治實踐趨向的增多,這是政治社會化功能實現的表征。中國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意識較強,“廣大學生高度關注一年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特別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重大活動以及黨和政府的重大政策,表現出當代大學生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具有較強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大學生關心祖國統一大業,對臺灣的政治局勢一如既往保持高度關注,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4]。但由于學生自身思維的批判性與認識事物的狹窄性,導致他們在觀察事物、看待社會時容易走極端,加上社會上存在的以權謀私、貪贓枉法、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容易使處世不深、社會閱歷較淺的大學生產生一些消極的政治態度,對黨、對社會、對他人不信任,對政治教育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甚至反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進行。另外,即使學生具備牢固的政治認同和火熱的政治熱情也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豐富的政治科學知識和高超的政治技能。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有正確的方向和動力。
由此可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樹立政治社會化思維,只有借助于政治社會化思維,才能更好適應大學生成長本身的需求。
二、現行高校加強學生政治社會化教育的若干障礙
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可謂是比較完善的。經過十余年教育,不少高校學生都已經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然而,社會的改革變化,學生自身不穩定性特征和我們已往形成的教育和教學機制等等,都使高校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面臨諸多問題。
1.中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劇烈的社會變革,文化、經濟、政治、交往方式、傳媒等社會結構正發生巨大變化,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價值觀的震蕩以及傳承政治文化的艱巨,這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運行。在這樣一個變動的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政治取向和行為方式深受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面臨很大的沖擊和挑戰。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出現多元化的積極趨勢的同時,部分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社會榮譽感和倫理道德有所弱化,部分學生中也出現了諸如政治興趣不高、政治參與盲目、政治理想動搖、政治信仰缺失、功利色彩較濃等消極現象,在認識層面上,大學生在政治認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與模糊,大學生政治價值取向上自主意識增強,思想活躍,不受傳統束縛,傾向于接受各種新思想,但言行容易激進。社會上存在的以權謀私,權力尋租等不良社會現象沖擊著學生頭腦,部分大學生不能辯證、理性地去分析問題,容易出現心理困惑、不滿情緒,對政治教育持懷疑,否定態度,從而對社會發展方向、主流政治理念缺乏信心,表示懷疑。少數學生政治觀點不成熟,對政治理論和社會問題的認知尚處于淺層表面,政治認同偏差與模糊現象在大學生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對社會主義的信念有所動搖,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感到困惑,這種政治上的困惑導致了政治情感的冷漠。另外,部分大學生功利意識越來越強,對政治漠不關心的趨勢開始蔓延。一些大學生把“有用”與否作為政治價值判斷的標準和政治行為的決定性依據。如把入黨看成未來求職的籌碼。在參與層面上,大學生政治行為呈現無序化。由于大眾傳媒的開放性,尤其是網絡的不可控制性,使得其傳遞的政治信息內容良莠不齊,易對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造成影響。大學生矛盾的角色期待、相對封閉的群體不良感染、社會參照認知失衡造成的認同危機,阻礙了大學生順利實現從“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轉變。導致大學生政治行為無序化。
2.從教育實施來看,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從國家—學校—學生的自上而下的線性模式。是一種動員式的模式結構[5],在這個模式中,因為學生客觀的封閉在校園里,學校是核心,國家雖然處于權力的最頂層,但其意圖只能通過學校來實現,國家和個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國家對于個人而言似乎是遙遠的、抽象的。這樣使得一些學生認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與否,和自己將來的利益實現沒有必然的關系,學生缺少主動意識;從教育模式來看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慣性思維、被動思維、從眾思維的思維方式;教育方法上也還存在空談說教,始終存在單向性,偏重灌輸。思想政治教育還很難契合市場社會的內在要求,以上種種,都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出的挑戰。
三、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討
高校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諸多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探求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動力機制,結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的實際情況,以政治社會化思維來指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重視學生個體學習。要給予價值主體以人文關懷。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對教育對象的分析研究,注意發揮接受者的內在作用。我們以往比較多地注意了外部教育的一面,忽視了內在作用的發揮;注意了共同性,忽視了差異性,因而在教育中容易失之簡單化。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獨立思考、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有許多東西需要深入研究[6]。只有當個體居于主體地位,發揮其學習的興趣、動機、持久性和能動性,才能使其自覺地將教化的內容內化于自己的觀念結構和行動結構中,因此我們在加強和改革社會教化的內容和方式的同時,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把社會教化和個體學習有機結合,提高政治社會化工作的實效性。促成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自我的形成。
2.針對目前現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較為單調的情況,改善教學內容的設置,嘗試按照政治社會化的要求,增加對政治哲學、政治學以及政治參與、政治動員行為技能的學習[7],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堅持由淺入深漸進的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從心理的淺層面入手,最終解決思想體系和世界觀的深層面的問題。在內容的整體安排上,要不斷根據接受者的反應進行內容深化的調整,先易后難、逐漸推進的量化過程。除此之外,必須重視解決思想理論上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取得實際效果。不僅通過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個體的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具有對現行政治制度的認同,更重要的是培養其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以及怎樣參與、渠道如何、有哪些權利和義務等內容,把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政治人。
3.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主動吸納大學生參與,拓寬政治參與渠道,不斷創新,使更多的大學生在更廣闊的渠道中進行政治實踐,提高政治鑒別力,促進正確的政治意識的培養和行為方式的養成,讓大學生參加各種社區服務、社會服務,提供大學生與社會聯系的機會,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和公民意識。培育好能承載學生政治社會化功能的學生會,共青團等組織。通過參觀訪問、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境治理、幫助孤寡、慈善服務等等社會活動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將政治原則和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價值觀念,進而轉化為自己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效果。
當然,大學只是人生所經歷的一個階段,要想完整地研究其政治社會化進行得如何,還應與小學、中學和融入社會各階段作比較,同時借鑒國外的方法,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國學校的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等提供合理科學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劉軍.政治社會化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6,(19).
[2]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7).
[3][美]羅斯金.政治科學:第1版[M].林震,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蔡芹.對新時期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深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9,(12).
[5]張麗.中國社會轉型期優化公民政治社會化的途徑分析[J].科技信息,2007,(13).
[6]程穎.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7]丁凌.提升和優化高校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對策[J].黨史文苑,2010,(1).
- 上一篇:提升山地造林有效方法的探討
- 下一篇:小議綠色節能生態住區在中國的前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