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高院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因素分析

時間:2022-04-07 05:59:00

導語:制約高院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約高院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制度和機制因素分析

摘要:當前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組織制度、培養制度等制度方面的因素制約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增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組織制度變革,以及更深刻的教育理念變革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制約因素

不久前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稱:“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可見素質教育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交融的教育上。自原國家教委1995年推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以來,很多高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模式和途徑。經過15年的努力,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遭遇到發展的瓶頸。因此分析制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因素,積極探索深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模式,是當前各高校面臨的一個課題。

一、當前部分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未列入學校整體規劃

長期以來,由于教學和科研處于高校辦學的中心主導地位,一些高校缺乏對文化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將文化素質教育等同于學校的學術講座和社團活動,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了文化素質教育的邊緣化和弱化。文化素質教育普遍缺乏系統性、長期性和規劃性。

2.教師和管理者自身的人文或科學素質有待提高

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寄希望于教師的指導,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師過分專注于自身科研和專業的發展,導致了文科專業教師缺乏科學素養,理科專業教師缺乏人文素養,這在教學中表現出教師過分專注專業的教育,在人文課程中缺乏科學素養的養成,在科學課程中缺乏人文素養的培育。而高校的管理者則往往專注于一些硬件發展指標,對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使命等問題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思考,在實際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文化素質教育措施。

3.文化素質教育的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不健全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落實文化素質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但現在很多高校的院系體制結構,基本上依據學術領域的分工原則,教師以進行專業教學為其主要的工作,而將參與文化素質教育活動視為時間和精力上的一種負擔,所以文化素質教育就成為被忽視的一個環節。文化素質教育搞得如何,最終要體現在學生的文化素養上。而當前有些高校的做法往往是以聽講座次數計成績和學分,這很難發揮評價機制對學生提高文化素質的導向作用,而且容易使一些文化素質講座成為了學生賺取學分的工具。

4.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互相割裂

由于長期以來高校教育體制模式固化和傳統路徑依賴,文化素質教育仍面臨著嚴重的外部環境制約。在教育理念上,人才培養體系與文化素質教育理念脫節,存在意識形態教育取代文化素質教育、割裂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聯系的觀念意識,文化素質教育處于次要從屬地位,甚至被邊緣化。人們把文化素質教育視為擴大知識面的教育,而非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教育。由于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上的不足,導致整體推動力的不足。

5.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開設比較隨意

從1998年開始,各高校普遍開設了公共基礎及公共選修課程,創辦綜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成立通識教育性質的學院,旨在實施“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可見本科教育階段始終擺脫不了專業教育的傳統模式)。這些措施與文化素質教育相輔相成,促進了文化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一些高校為了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質量,在原有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重點扶持,開設了一批文化素質教育類系列課程,一些高校還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文化素質教育內容,如南開大學的科學素養教育、數學文化,四川大學的中國文化、西方文化課程等。但總體而言,大多數高校文化素質類課程存在的普遍問題依然是內容雜、地位低,課程的開設具有隨機性和隨意性的特點,缺乏對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作用、特點、教學內容與方法等的研究探討,沒有進行認真、有效的高端設計,課程之間也缺乏整體的聯系。還有很多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

那么,制約文化素質教育發展有哪些因素呢?我們可以從高校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組織制度、培養制度等制度方面來進行分析。

二、制約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1.管理體制因素

為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一些高校成立了與院系平行的實體化的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或基地,但更多的高校只是成立了虛體的組織,還沒有建立實體機構。有調查顯示,100%的基地高校成立了“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但僅有13%的高校成立了與院系平行的實體的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或類似機構,其余的則分設(掛靠)在教務處、學工部、團委或人文學院,[1]在體制上就使得文化素質教育很難把各院系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很好地有機地整合起來。

2.運行機制因素

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的主要職能一般包括:建設文化素質教育類選修課、舉辦文化素質教育系列講座等。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辦公室)的職能僅限于組織和開辦一些系列講座。它的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體系建設職能、綜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研究職能以及藝術教育活動的開展職能都分屬于不同的部門,這種運行機制嚴重削弱了文化素質教育機構的地位,使得文化素質教育在學校處于邊緣地位;使得文化素質教育類系列課程的建設和開設游離于學校的主要課程體系之外;使得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途徑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拓展;使得文化素質教育只停留在使學生增加人文知識、補充基礎教育之不足、彌補專業教育的缺憾層面,而沒有上升到培養健全的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目標的著眼點上。

3.組織制度因素

為了落實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一些高校吸收了通識教育的理念,進行了綜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驗探索,如北京大學成立了元培學院,浙江大學成立了竺可楨學院,復旦大學成立了復旦學院,中山大學成立了博雅學院等。這些高校力圖通過組織變革,加強全校的文化素質教育,使人文和科學交融的文化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但還有相當多的學校沒有進行這樣的變革,只是小規模地進行一些綜合班(創新班)的試點工作,使文化素質教育的受益面僅僅只限于綜合班(創新班)的學生,而沒有在全校范圍內鋪開。

4.培養制度因素

中國長期實行的是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制度,盡管教育目標改變為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專業人才,課程體系、教學制度的形式結構也做了相應的改變,但實質上包括內容、價值取向、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等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下面以學分制和課程組織管理制度為例來進行分析。

(1)學分制。從學分比例看,中國大學的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有30%至40%多一點,但分析課程內容構成則不難發現,占據大部分學分的公共基礎課突出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兩課”課程)、工具技能掌握(外語、計算機),以及服務于專業學習目的的自然科學基礎教育(高等數學)。人文素養教育、科學素養教育以及二者相交融的教育非常薄弱,涉及多學科的綜合課程、問題課程并不多見。這與長期以來中國過分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培養專門人才不無關系。

由于“兩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而英語、計算機、高等數學等又是理工科進一步學習專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因此,各高校很難有空間再根據文化素質教育理念和目標自主設計公共必修課。

相對可行的是大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的建設,加強整體設計,提高課程品質,增強課程吸引力。在此基礎上,逐步將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內涵由選修課擴大到公共基礎課甚至專業基礎課領域,精心構建課程體系,提高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

(2)課程組織管理制度。在很多高校的本科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是由各專業院系組織和管理,并為各自院系自己的學生講授,而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則由專業院系為全校各個院系的學生提供,一般由教務處進行組織和協調。在這樣的課程管理機制中,顯然親疏有別,內外有分,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相對于專業課程來說更不受重視。而且在學科、專業占主導地位的大學里,教師首先追求的是在專業研究領域的成就和同行的認可,院系也更重視自身的學科專業建設,很少花精力和資源來精心規劃和執行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因此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的數量和品質常常得不到保證。如果要開設此類課程,會遭遇到組織不同專業教師(尤其是名師)、課酬經費分配計算等困難。

由此可見,開展文化素質教育,不僅僅意味著增設一些公共選修課程,開辦一些系列學術講座。要從根本上增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組織制度變革,以及更深刻的教育理念變革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