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

時間:2022-04-12 04:59:00

導語:深究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誠信網絡道德教育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涉及網絡的道德問題相伴而生,尤其是誠信問題。文章分析了網絡誠信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及產生網絡誠信問題的根源,探討進行網絡誠信教育的主要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把“明禮誠信”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自覺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因此,誠信是必須堅持的道德尺度之一。在網絡社會中,網絡主體的行為具有獨特的匿名性、虛擬性,他們的自我意識淡化,從而使道德輿論的承受對象變得模糊不清,良心機制在網民行為中的自我監督作用減弱,從而造成網絡欺騙行為不斷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誠信尤為必要。網絡誠信要求網絡主體要懂得誠信,使誠信成為網絡社會的基本行為規范,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會有序、健康的發展。

一、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的表現

網絡使人類的信息交流真正實現互動式和開放式,達到資源共享。然而,網絡在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道德人格問題。在網絡世界里,人們的交往完全處于虛擬空間之中,網民可以表明自己身份也可以匿名,并且可以隨意地修飾和改變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說,網絡具有“再選”和“掩蓋”自我身份的作用。在匿名狀態下,由于沒有現實世界中的身份、等級及地域等等限制,網民有一種擺脫壓抑、無拘無束的放松感,很容易在一個虛擬的角色面具下將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我完全釋放和展示出來,而不必顧及社會輿論、傳統習慣等道德的監督,不怕自我的良好公眾形象遭到破壞。

其次,道德沖突問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具有了現實世界沒有的自由性。正是這種自由性導致人在網絡世界中的道德放縱,在沒有現實約束的情況下,欺騙與誠實、虛假與真實在網絡世界中共存。網絡交往上的偽裝和不誠實會沖擊現實世界中的誠實倫理,而且網絡的虛假對現實世界的誠實造成極大的嘲弄。

最后,網絡犯罪問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和網絡行為的隱蔽性使道德行為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增強,為人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責任提供了可能。于是相當一部分人(也包括大學生)違背傳統的道德規范,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肆意編造虛假信息,傳播電腦病毒和不健康信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人們根本不知道對方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有的還采取欺詐的手段騙取對方信任,從中獲取非法利益。

二、大學生網絡誠信問題的原因

首先,網絡生存的虛擬性為誠信缺失行為提供了場所。在這樣的空間里,人們不必以自己的真實面目出現,這樣容易使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出現偏差,使他們做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敢也不可能做的事情。人們可以扮演各種角色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真實面目被揭穿。因此,虛擬的網絡世界成為網民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而真實的人一旦進人這個世界就或多或少地顯示人性的陰暗面。

其次,網絡的開放性為不良信息的傳播拓展了空間。互聯網是開放的,所有信息可以自由流通,網絡作為一個信息寶庫的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各種不良信息充斥其中。由于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辨別力不強,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進而去主動模仿那些不科學、不健康的東西,從而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

再次,對傳統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過去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內容過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脫離了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和生活實際。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專職道德教育者的理論說教,偏重正面的灌輸,沒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也不注意大學生的切身感受,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這與教育部門實行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當他們進人一個能擺脫現實的束縛的虛擬網絡世界時,其內心真實的心理反映也就在此暴露無遺。

最后,網絡技術的局限性也為不良行為的實施提供了機會。由于當今的網絡技術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對網絡主體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也沒有對網絡不道德行為和違法行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機制和懲罰措施,使得一部分網絡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即使是發現違法行為,由于對犯罪主體不容易確定,對其責任也無法追究,這無形中助長了違法行為的發生。

三、強化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方法

虛擬的網絡世界是現實的反映,它來源于現實社會之中。網上道德是網下道德的電子版延伸,網上道德表現和網下道德狀況是同一道德主體的兩種表現形式,現實道德狀況決定網上道德表現,網上道德水平也影響甚至改變現實主體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對大學生既要重視網上誠信教育,要求他們嚴格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又要加強網下誠信教育,嚴格遵守社會公德。

首先,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喚醒人們的道德自覺,強調網絡中的道德責任。在網絡世界中,道德規范的作用日漸消蝕,法律和社會輿論對個人的監督削弱,因此喚醒人們的道德自覺尤為重要。面對網絡犯罪等一系列問題,道德修養的提高和道德責任心的加強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措施。網絡技術在賦予人們更多自由與平等的同時,對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為網民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現實社會中的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認知能力,是防止網絡誠信缺失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也有部分高校開展了網絡教育,這對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要加強對網絡行為的監管和控制,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馬克思認為人的道德自覺性和自律是從外在制約性和他律轉化而來的。在當前的社會狀態中,僅僅依靠人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要用高科技手段對網絡信息和網絡行為進行監督,構筑網絡空間的堅固防火墻,消除有害信息和不良行為的危害。同時用法律的強制手段對網絡違法行為予以堅決打擊,通過法律的震懾力從而有效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

最后,加強大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在網絡技術超前而網絡道德與網絡法律明顯滯后的狀態下,人們網上行為的抉擇主要靠自覺。在我們強調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的今天,尤其需要具有古人“慎獨”的崇高境界。“慎獨”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最早提出該思想的是《禮記》的《大學》和《中庸》。其基本思想是一個人在單獨活動、無人監督時有做某種壞事的可能,并且可能不會被人發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堅持道德信念,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一般說來,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在人們能夠實際接觸到的地方,許多人由于在乎自己的名譽和別人的議論而能夠較好的遵守誠信原則,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卻很難做到“慎獨”。在網絡世界中由于缺乏約束機制,只能靠自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慎獨”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