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學環境創設

時間:2022-06-28 03:34:32

導語:高校思政教學環境創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教學環境創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化人和政治化人功能,而進行科學理性的教化環境創設,是此項功能能否實現的關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環境化人的理論基礎

環境造就感覺論:人類的認知是從感覺開始,通過感覺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教化要內化成學生的精神與靈魂,亦必須從感覺開始。一個人生來就有可以接受各種感覺的能力,有可以知覺和辨別它們所由之而組成的那些單純的感覺的能力,可以保存它們。認識它們、組合它們,可以在它們之間比較這些組合,可以掌握它們的共同之處和它們的不同之點,可以對所有這些對象加上各種符號以便更好地認識它們并促成各種新的組合。感覺伴隨有快樂和痛苦;而人又有同樣的能力可以把這些暫時的印象轉化為甜美的或悲苦的持久情緒,并根據觀察或回憶而體驗到別的有感覺的人的種種快樂和痛苦。最后,由這種能力與人們可以形成并組合各種觀念的能力相結合,便在他本人和他同類的人之間產生了各種利益與義務的關系,而大自然本身則一直是要把我們幸福中最珍貴的那部分和我們苦難中最悲痛的那部分加在那上面的。[1]欲望控制論。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欲望必須依靠理性的駕馭方才合乎社會和政治需要。歷史經驗表明,欲望的控制不是自發的,它必須處于特定的環境和場景,處于特定的氛圍,方可行之有效。欲望是自然賦予人的,而且自然用世上循環往復的生生死死的偉大教訓教導著欲望,因此,欲望怎么會與自然相抵觸呢?欲望的瘋癲,瘋狂的謀殺,最無理智的激情,這些都屬于智慧和理性,因為它們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2]行善幸福論。人天生有著向善德本能,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目的。而向善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人始終不渝地謀求幸福;他的軟弱無力不斷提醒他:沒有他人的幫助,無法得到幸福。他也知道,懷有與他同樣希望的人是無窮無盡的。他每時每刻都相信,他的幸福依賴于別人的幸福,而行善是他當前幸福的首要和最可靠的手段。仿佛一切都向他呼喚:你如果希望幸福,那就行善吧。首先不要為幸福決定于誰這個問題而操心,要知道的是,如果不行善你就不能享受幸福。你想達到受造物主所賞識的程度嗎?那就請你行善吧。經過這一切觀察之后,不就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真正的善是我們人之愛的果實,不受任何錯誤的或無聊的恐懼和希望所左右。[3]環境雙重論。一般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環境與其它環境一樣具有軟硬秉性,即具備有形的硬環境和無形的軟環境。思想政治教學對大學生崇高情感的塑造,必須兩手抓利用好兩種環境。一旦人被賦予崇高感情,就連蒼天也為之肅然起敬。現代人就其本質來說,并不感到依賴于他們所出生的地點,也不感到依賴使他們得以出生的國家。他們感到自己不僅是他們出生的這個國家的公民,而且也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翁。他們甚至感到還有更多的頭銜,因為他們由于害怕會失去自由,他們的頭腦中裝著憲法中有關人的權利和公民的權利的區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環境的特殊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新變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許多新變化,具備很多新的特殊性,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中所蘊含的各種有利和不利因素正通過不同方式和途徑,影響著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好環境有利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外在因素,實現外在因素向內在因素轉化,形成自我教育;有利于把直接教育和間接教育協調起來,達到細雨潤物無聲效果;有利于整合教育過程的諸要素的關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日趨復雜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不再局限于學校和家庭,而是擴展到本省和本國,甚至擴展到了國際領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等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各種各樣信息通過各種不同媒介沖擊大學生視聽,改變大學生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思政面臨的環境構成因素很復雜,既有來自自然環境等物質方面因素,也有來自民族文化等精神方面因素;既有本土因素,也有異域因素;既有良性因素,也有惡性因素,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呈現出多樣的復雜特點。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日趨多變

世界萬物都處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現代社會事物變化速度快、信息淘汰率高可謂空前,環境動態性、多變性必然引起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變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根據變化的環境和變化對象,及時調整、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內容和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相關環境的動態平衡、和諧適應。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的潛在性

環境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對其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不易察覺的情況下產生,自發起作用,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調整、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如果這種隱形的潛在環境教育作用是積極的,將比顯性課堂教育具有更大更好的效果;相反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及殺傷力也很可怕。當大學生從中學來到一個新環境,學習、生活主要靠自己安排,時間由自己支配,不良學習習慣、較弱自控能力就充分暴露出來。如不會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缺乏對環境中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的分辨、取舍和把握,對環境盲從甚至屈從。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的系統性

大學生面臨的復雜系統,從宏觀角度看,政治、社會和文化秩序的發展,都不僅僅是單個意圖的加和。從微觀看,蝴蝶效應非常明顯,正如亞當.斯密提出,經濟財富和福利的分配并不是由社會的一個個面包師和屠夫的善良愿望所施舍的,個體的自私自利的意向性可能會與集體利益相沖突,他們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卻通過“看不見的手”實現了系統集體的平衡態。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環境的網絡虛擬化和全球化

覆蓋全球的計算機網絡被有的學者解釋為一種“市場”或“精神社會”。人類的通信不僅僅涉及到信息字符串,而且還涉及到直覺、感情和情緒。未來的通信世界有時被稱作“全球村”以強調由于高技術環境導致的熟知程度。但是,對它的接受決定性地取決于與人類友好界面的實現。我們必須考慮一種新的復雜性,包括人的直覺和情緒。古老的理性理想,作為對于人類生活本質的抽象,完全地忽視了人類世界。甚至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由人的直覺所鼓舞,由人的情感所驅動,這是在未來的通信世界中必須要加以考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環境的優化途徑

大學生處在由家庭、學校走向社會過渡階段,處在由青少年向成年過渡階段,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熟和完善的關鍵時期,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想觀念變化快,思維敏捷,有強烈求知欲望,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問題非常敏感。全面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軟硬環境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擺在政府和高校面前尤其重要緊迫的課題。首先,創設優美清新的校園自然環境整齊清潔、優雅寧靜校園自然環境,使大學生心情舒暢,精神振奮;骯臟雜亂場所,往往使大學生倦怠厭煩。處在優雅學習生活環境中,大學生情操得陶冶,心靈得凈化,精神得升華,審美能力和情趣得豐富,達“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的效果。大學生在優美清新的校園自然環境中感受現代文明人生活追求,理解文明環境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與約束,促使其從身邊小事做起,有利于形成高尚道德品質和良好行為習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僅要使人的關系、成人的榜樣和言語以及集體里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

其次,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學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場所,學校精神、文化、設施等環境對身心陶冶和文化素質提高有直接和重大影響。精神文化環境指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校園風氣等。大學生如缺乏文學藝術修養,精神生活也就不夠豐富,就會感到生活空虛枯燥,產生浮躁情緒。高校組織開展系列健康文體藝術活動,在活動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使學生閑暇時間得到科學合理利用。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亞文化,是增強師生凝聚力的紐帶,是各高校全體成員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風尚、合作精神和傳統習俗的綜合,是學校之魂。校園文化把大學生外在責任和內在德行統一起來,形成校園共同價值觀,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凝聚力,以科技和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為目標,把校園創設成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共同喜愛和依戀的精神家園。第三,創設人與人之間主體化的和諧人際關系環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校園學習活動和社會化活動。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張揚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民主和諧師生關系,生動活撥課堂氣氛,相互尊重與關愛同學友情都可成為大學生持久精神力量。校風和學風是學校整體精神體現,建優秀學生社團,舉辦各種競技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在追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同時,強化思想政治素養。第四,組織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大學生寒暑假和各種節假日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絕佳時機,但一定要有效果,不搞一陣風和擺花架子。有當地領導重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絕佳載體。如重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每所大學建一片“大學林”,學生帶薪實習一個月、到農村“三進三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個月、到企業做工一個月、開展學軍一個月、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通過創新社會實踐工作,大學生知行合一,理想信念更堅定,精氣神更振奮,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識越來越深,對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濃,加入黨組織的愿望越來越強,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激情越來越高。通過有組織的符合本地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大學生高尚、正義的追求,塑造學生真切的為人民服務和報效國家的崇高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