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產類本科教學模式探索
時間:2022-05-07 03:09:20
導語:植物生產類本科教學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臺式跳躍型”授課方式。平臺式跳躍型授課方式是解決“課時少,內容多”的最佳方法,每門課程基本理論教師講透,而對于一些技術和方法,在理論平臺的基礎上,可以采用跳躍方式,給學生留下空間和問題,由學生通過討論、文獻和實驗等途徑,得到結果和結論,教師進行點評與指導。這種學習方式督促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多形式互動型”教學形式。課堂教學目的是讓學者愉悅地接受知識,但每天6~11節灌輸式教學形式,學生勢必產生疲勞與厭倦,結果出現“老師累的要死,學生煩的要死,效果差的要死”的局面。所以教學形式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形式的互動交流”的轉化事在必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采用提問、主題發言、學生點評、學生主講部分章節、辯論賽、找問題、改錯誤等形式開展互動教學。其目的是活躍課題氣氛,增加學生上課主導地位,提高學習效率。考核制度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打破傳統的以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為目的閉卷,采用課題論文、口試、答辯、開卷以及操作性考核等形式,增加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考核。
課堂教學監控機制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重要保障。創建研究型學院,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質量監控機制。諸如,建立領導聽課制度;建立教學咨詢委員會;堅持學生信息員制度;堅持課堂教學秩序檢查;堅持教學工作專題會議和本科教學工作研討會;堅持新老教師之間傳幫帶;堅持教學崗位培訓,組織教師參加專家講座、課堂教學觀摩等活動。激勵機制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重要基礎。通過政策引導教師承擔教改項目,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鼓勵教師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課堂,達到科研促教學的目的;鼓勵專家教授積極為本科生開展學術講座,以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知識和能力是高水平人才具備的兩方面,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借助于實踐環節。通過實踐教育過程,學生不但認識所要掌握知識,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與靈感,達到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實現專業知識的提升。因此,探索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的基本內容。傳統的驗證型實驗已不利于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必要實施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如構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實驗”三層次實驗課程體系;各實驗中心、實驗室適當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的比例,并將其作為實驗教學改革與建設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自己制定實驗方案,自行選擇試驗方法,確定實驗步驟,選配實驗裝置,觀測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獨立寫出實驗報告等。
實習環節。針對現行實習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現象,有必要對傳統的實習方式進行改革。建立以集中為主、學生自主分散實習為輔的靈活生產實習模式;根據學生未來畢業去向,選擇去農場、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多種實習場所;鼓勵教師結合生產實際確定畢業設計(論文)的題目,畢業論文內容應該貼近生產。
“第二課堂”建設。抓住重大事件和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以“主題”研究為內容的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研究型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逐步將“第二課堂”的“主題”研究型學習滲透到“第一課堂”之中。通過制定活動計劃、選擇研究方案,在科技活動中,讓學生實地研究,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鍛煉;學院把學科競賽和學術活動作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舉行豐富多彩的各類學術和文化活動;通過定期舉辦課外科技活動,擴大輻射面和影響,使課外科技活動真正意義上做到“學院搭臺、專業導演、學生唱戲”。
大學生創新性訓練計劃。為順應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增強本科生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有必要開展系統的、完整的本科生科學研究訓練。如每年由專家教授提出一些適合大學生科研訓練的研究項目,通過雙向選擇,建立由教師指導學生為主的項目研究團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大二進入重點實驗室參與感興趣科研項目,通過2年的歷練,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接受科學研究的鍛煉和學術氛圍的熏陶;根據重點實驗室需要,選拔優秀本科生做科研助手,協助開展科研實驗、儀器設備管理等工作,由學校按勤工助學相關規定進行管理。
作者:李魯華韓旭紅張偉蔣桂英單位:石河子大學農學院
- 上一篇:興趣化學習模式的運用效果
- 下一篇:玄明粉的抗衰老機制及美容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