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產學研結合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25 10:44:47
導語:高等教育產學研結合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產學研結合的發展
自從大學走出“象牙塔”,增加了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兩項職能以來,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歷史,而且是以一種“越來越親密”的姿態走向未來。德國洪堡思想是將學術自由和教學與科研統一,首次將大學的功能進行了拓展,將科學研究看成是大學的功能之一。此時在大學內部形成一種學研結合,但還只是處于一種萌芽狀態。19世紀末美國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現,即州立大學應該直接有利于促進農業,使工業效率更高和更有利于政府,標志著服務社會成為大學的一項使命。從此以后大學開展的一系列產學研結合活動尋找到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從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大學與企業開始建立“伙伴關系”,許多著名大學都與周邊的企業尤其是新科技企業建立“產學合作”關系。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都在更為積極的探尋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許多國家政府均采取了許多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探索出多種具體的實踐模式,以推動本國科技、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早在1958年,以為首的黨中央就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它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知識分子與工農、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同年,半工半讀學校制得到了正式認可,這就將為產學研結合的思想落實到了具體實踐提供了平臺,將產學研結合推向了一個高潮。到1965年時,進行半工半讀試點的全日制高校達到177所之多。到我國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引進合作教育。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要“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1993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1997年教育部確定“九五”計劃期間,批準在國務院原農業部、煤炭部、機械部等10部委和北京、上海等城市的28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工作。之后,各地大學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產學研結合活動。1998年8月29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高校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任務,并鼓勵高等學校之間、高等學校與科學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事業組織之間開展協作,實行優勢互補,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這就在法律上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保障。至此,掀起了產學研結合的又一次高潮。2007年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又預示著我國產學研合作工作即將推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二、產學研結合的內涵
產學研結合,又稱產學研合作、產學研聯盟等,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產學研結合是源于實踐的一個概念,它代表的是各相關主體之間的某種合作活動。當產學研結合上升到政府層面的某種政策時,它又以一種政策方針的形式出現,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指導思想或理念性的東西。從已有研究文獻看,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方針、政策,也有人將它理解為是一種思想、理念,更多的人則將其解讀為一種途徑、路徑、實踐模式。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資深教授潘懋元先生認為,產學研結合的深層意義在于,它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而且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現代社會中,產、學、研都是不同的知識運行形式,只不過三者的社會任務和運行程序有所不同而已。基于潘先生對于產學研結合的理解,以及伴隨當今高等教育大發展而來的某種混亂,例如許多高校不能明確定位等,決定了現時的高等教育亟需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某些具體的教育思想來指導實踐。在高等教育領域內理解產學研結合的內涵,首先要明確概念的邊界被限定在高等教育范疇內,其次是概念的核心落腳點應該是高等教育。因此,我們提倡將產學研結合首先理解為是一種思想,其次才是一種實踐行動。這種思想或實踐都是在遵循知識運行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以高校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教育、科學、經濟領域間的相互合作。從思想層面理解,它是指教育與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在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生產活動中的有機結合,即教科經的互動。從實踐操作層面看,是產業部門、高校機構和科研單位間遵循“共贏”原則下開展各類合作或交流活動。可以說,“產學研結合”是一個融思想層面與實踐層面的含義于一體的一個概念。以高校為核心,再根據結合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產學研結合分為產學結合、學研結合和產學研結合三種類型。這里的類型劃分并非要清晰地在產、學、研三者間劃出一定的界限,只是一種理論上可以理解的、以某兩種或三種結合為主導而形成的不同類型而已,其目的是為了讓處于實踐模糊狀態的高校能夠依據自身的優劣勢分析產學研結合的具體行動傾向。總之,提倡將產學研結合理解為一種思想與實踐的結合體,并非是排斥對于產學研結合的其他理解,而是強調在實際過程中首先將其理解為一種思想,其次是能夠合理充分地運用它來進行具體的實踐。產學研結合既是不同利益主體根據實際需要開展的一項合作活動,就必然存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一種協調或者博弈,而這個過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也就是產學研結合的原則。首先是優勢互補的原則,優勢互補的前提來源于各個利益主體的需求或愿望。高校是市場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當它面對市場經濟大潮的嚴峻挑戰時原本就有著一定的先天滯后性。再加上一些高校不及時改革管理體制、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因此,高校越來越意識到競爭的激烈性,主動產生與市場結合的需要。而高校自身的優勢則在于提供各種市場需要的人才,這又恰恰是企業之所需。科研單位也同樣,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進行改革,不得不從高校中尋求高水平人才和先進科研設備等。高校最終能否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其衡量的標準最終落腳到市場。因此,三個利益主體之間彼此因為各自的利益需求而必須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合作。其次是互惠互利的原則,合作只是一種手段,而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因此,互惠互利原則就是倡導各個利益主體之間在合作的過程中能夠求得一種利益最大化的彼此平衡。高校在與企業、科研單位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和科研單位能夠從高校獲得更優秀的人才、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更多的科研成果,高校則通過合作,糾正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偏差,有助于開展一系列適應形勢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最后是共同發展的原則,它強調各個利益主體在不同利益追求的前提下爭取統一思想認識,將各自利益的最終歸宿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上,無論是高校,還是科研單位、企業,優秀人才都是其獲得長久發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要素。因此,倡導各個產學研結合的利益主體之間要爭取將人才培養看成是自身的一種“義務”,遵循共同發展的原則,為著同一個目標而奮斗。
三、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各種產學研結合模式
產學研結合思想指導不同類型的高校,形成分別不同的運行模式或運作機制。各種類型思想的內涵不同,會在實踐中起到不同的指導意義。但實踐中并沒有明確界限區分,因此形成可見的、實際的運作模式就分別表現為以產學結合為主的模式、以學研結合為主的模式等。關于不同類型高校的劃分,我們采用潘懋元和陳厚豐一文中的觀點,將高等學校劃分為高等普通教育機構子系統和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子系統兩大類。在高等普通教育機構子系統下又可分為學科型高等學校即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和專業型高等學校即多科性研究型大學或學院和單科性研究型大學或學院。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子系統內主要是職業型高等學校,包括多科性或單科性的。基于各類高校人才培養的定位不同,產學研結合思想的具體指導作用各自不同,形成的實踐模式也各異。整體分析,指導高等普通教育機構的主要是以產學研結合思想為主,而指導高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則主要是以產學結合思想為主。
(一)學科型高等學校———產研結合思想為主、學研結合思想為輔指導下的科技園模式
學科型高等學校是以學科為導向來設置專業的,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人才多是學術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基于這點考慮“,研”應該在產學研結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結合現實狀況,自下而上地看,對于這類型高校,我們應該遵循以產研結合思想為主、學研結合思想為輔的指導原則,在充分凸顯“研”的情況下,發揮高校的科技創新作用,合理地與企業或科研單位開展產研合作和學研合作活動。科技工業園區是學科型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一種有效形式,其中,美國以斯坦福大學為依托的硅谷科技園模式是一個典型案例。該科技園的主要功能是扶持大學創辦各種高技術開發公司和鼓勵企業對那些有應用前景并能在短時間內開發出新技術產品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一種流行的“三合一論”認為硅谷就是一所大學、一個科技園區,和很多的資金加總而成的。但是,劉力認為,硅谷的成功至少還應包括:一個與產業界密切聯系的研究型大學、創業型公司和學術文化環境、進取型風險資本市場、扶持型的政府組織,適宜的外部條件和一個技術園等。
(二)專業型高等學校———學研結合思想為主、產學結合
思想為輔指導下的“三明治”模式專業型高校是面向社會各行業領域設置專業的,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人才多是適應社會各行業領域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基于這點考慮,“學”應該在產學研結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研”和“產”的成分應該作為人才培養的一種輔助手段貫徹進行。“三明治”模式可以被看做是專業型高校開展產學研結合的典型模式。該模式最初來源于英國,從教育角度看,可以將它歸納為合作教育范疇,也是產學研結合的具體模式之一。它是指把學習、工作很有規律地交替安排的一種模式,它的特點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分階段或分期進行。結合我國實際,專業型高校開展的各種各樣的教育實習活動,其實也是產學研結合思想指導下的實踐,可以以“三明治”模式為案例進行必要的借鑒運用。
(三)職業型高等學校———產學結合思想為主指導下的“幾+幾”工讀交替模式
職業型高等學校是以崗位和崗位群設置專業的,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人才是適應崗位需要的,直接為社會服務的職業型人才。基于這點考慮,“學”應該在產學研結合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應該學的是與實際職業直接相關的知識。因此,這類高校與產業的結合更為密切,主要是以產學結合思想指導其實踐活動的開展。工讀交替是職業型高校培養人才的一種主要模式,也是產學研結合思想指導下的一種具體實踐模式。工讀交替模式可以被看做是職業型高校產學研結合的典型模式。它是校企聯合辦學的一種類型,是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方面的資源,在學習和工作交替過程中進行職業型人才的培養。結合我國實際,按照工讀學期學分不同,各不同院校又將工讀交替模式具體實踐為“2+1”、“3+1”、“3+1+1”“、3.5+1+0.5”等各種不同的模式。
總之,產學研結合正在以越來越重要的方式影響著高校、科研單位和產業界的發展,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信息化時代,高校能否滿足社會需要、適應市場變幻,不僅僅是關系高等教育領域不斷發展的活力,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等的可持續發展。當我們將產學研結合看成一種教育思想,并用于指導不同類型高校的產學研結合具體實踐時,一定會形成各種各樣、因時因地而異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機構的基本分類,給出每種類型下典型的參考模式,目的并非要同一類型院校固定不變地遵循同一種模式去實踐,而是旨在強調各高校要從思想上重視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性,并通過在大致上給予不同類型高校不同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方式,以期形成一種產學研結合思想指導實踐的基本規范。
作者:任麗嬋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研究
- 下一篇:街道黨工委三嚴三實工作總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