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變化原因

時間:2022-03-03 09:24:00

導語: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變化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變化原因

【摘要】普通高等教育中師生關系、管理關系等關系的變化是決定大學生就業順利與否,就業質量高低的關鍵要素,大學生就業經歷了“統包統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三個階段,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關系也經歷了確定到不確定漸變的過程。社會、學校、個人是造成其不確定關系的三個重要因素,探討這一變化的過程、成因及提升策略,有利于促進高校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普通高等教育;關系

在天津考察時指出“就業是民生資本”,“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等能緩解結構性失業”,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是我國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關鍵。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對大學生就業有著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推進,也使得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關系出現了確定到不確定漸變的過程。這為高校的教育發展帶來了障礙,高校各機構間責任不明確,不少畢業生因為沒有得到充分、針對性強的就業教育、就業管理、就業幫助,出現不好就業的趨勢。

一、普通高等教育關系變化的概況

(一)師生關系的變化

我國傳統教育中,師生關系比較密切。隨著教學方案、教學課程、教學手段等的改變,師生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一是教學方案的設計。高等教育改革以后,高校教師的教學方案的設計由“一言一堂”的填鴨式教育向“自主討論”的翻轉式教育改變。這種變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這要求師生都有充分的前期準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駕馭書本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能,進而增加學生的就業選擇范圍,提升就業競爭力。二是教學課程的變化。我國傳統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為主,在高等教育改革后,教師的教學課程就由以前理論課程為主,開始增加實踐課程的比重,變為理論與實踐課程并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變化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機會,增加了他們快速成為應用性人才的可能性。三是教學手段的變化。我國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板書為主的講練法,學生處境被動,很難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師課堂教學中。而高等教育改革后,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加上網絡課堂,如MOOC等,充分促進了現實客觀世界的感性和書本知識的結合,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二)教育管理關系的變化

在這里,我們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改變,變化如下:

1.一對少的教學

建國初期到80年代末,由于上大學的人少,再加上經濟條件、傳統觀念的限制,高校招收人數有限,是以小班教學,即一對少的教學為主,是精英教育,教師可以和學生充分交流,因材施教。高校畢業生畢業后根據國家的指標來分配,即“大學生畢業=分配工作”。

2.一對多的教學

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國家提出人才強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高校開始實施一對多的教學。尤其是高校的公共選修課,可能是一名教師一節課可能有100多名同學,周學時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真正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不能滿足社會、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能夠找到工作。

3.班級授課向大類培養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學分制時代的來臨,高校院系兩級管理向以宿舍為主的學生群體管理改革,打破班級定向授課制,按照學生課程的選擇來組班上課,更多的強調學生群體,通過配備輔導員、專業導師,增加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管理,更加注重學生個人的自我發展,增加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可能性。

(三)當前大學生就業與高校教師教學問題、管理問題的矛盾

1.大學生就業與高校教師教學問題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強調了教學關系的改革,但是其改革的力度不夠,出現大學生就業與高校教師教學間的矛盾。雖然教師開始強調實踐教學,但實踐教學的力度不大,目前高校教學的現狀仍是偏向學術型、理論型的,并且其教學的方案、內容大多是和教師研究領域有關,缺少企業急需人才的知識能力。雖然高校教師教學方式中增加了對大學生的“翻轉式教育”,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對這一新式教學手段的認可度不高,教師、學生積極性均未被充分地調動。

2.大學生就業與高校教育管理問題的矛盾

我國高等教育倡導大類培養——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但是現在實行的“書院制”還是試點工程,沒有全面普及,目前高校大多實行的還是“一對多”的管理。再加上,高校教師普遍面臨的評職稱的壓力,沒有過多時間和學生交流,因此,大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能力可能不能滿足社會、企業的用人要求。此外,高校現在執行的教師的考核評估體系是由學生評價的,這樣一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變味”了,教師可能會對學生“放水”(點名、成績),最終影響學生的就業可能性。

二、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關系變化及影響

(一)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關系變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國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出現了由確定逐漸走向不確定的趨勢。建國初期到1985年,大學生的專業選擇和工作分配都是按照國家的政策來決定的,教育對就業有著積極影響;1985年到1993年,大學生就業實行的是“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但是在現實中,國家對絕大多數畢業生仍實行了分配政策,教育對就業有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1993年至今,我國大學生自主擇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大學生就業的范圍,但是大學生就業與教育之間出現不確定性。大學生接受的教育對其就業影響的不穩定、不肯定和不明確開始顯性,有可能對大學生就業有很大、一定和不明顯或幾乎沒有什么影響,也就是教育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現在不確定性的主要表現就是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兩者變化帶來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與高等教育關系變化帶來的積極影響。第一,大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職業、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第二,大學生能力得到提升。現在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必須提高自身的能力,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才能順利就業。第三,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提高。把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就業數據與之前的相比,我們能得出結論,大學生的整體就業率是提高的。現在更多的大學生出現的就業難是因為職位的選擇不符合其心理預期,大學生選擇不就業來逃避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與此同時,其變化也帶來了一定問題。第一,大學生就業工作沒人員負責落實。現在大學生就業工作由高校主管、部門協調、院系主抓,而這種模式容易造成各個職能部門職責不清晰、責任互相推諉的現象,不利于大學生的順利就業。第二,高校招生沒有根據時代變化和市場需求,且高校課程體系不合時宜,畢業生不能滿足社會、企業的需求。第三,學生填報志愿時沒有充分考慮到這個專業在就業市場上的需求度,或者是學習過程中學習的興趣點發生變化,從而專業知識不扎實,可能也會影響其就業。

三、成因探析

(一)社會方面

在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關系演變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國家政策。國家對大學生的就業政策經歷了“指令—引導—補充”的變化,使大學生就業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關系也出現了不穩定、不肯定和不明確的變化。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也加劇了這種不確定的局面。

(二)高校方面

一些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并未擺脫“短、平、快”[1]的課程設置,使得高校課程設置與社會、市場要求不匹配,社會需求的尤其是“技術應用型”[2]人才,而高校并沒有這方面的人才。而且高校就業指導內容單一、形式枯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高校的收費體制也進行了改革,雖然有獎助學金政策,但是其不足以滿足學生的生活開銷,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打工,甚至身兼數職,這樣會嚴重影響其學業、就業。

(三)個人方面

雖然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一些傳統觀念仍然存在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中。如單位選擇和就業地域上,大多數選擇國家事業單位,認為“內地特別是落后山區……不具備發揮的環境和機遇”[3],對于創業,許多大學生沒有創業的熱情和打算,因為他們不愿承受其“艱辛和風險”[4]。再加上當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存在著不足,如學習能力不強、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頻繁跳槽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對所有大學生的偏見,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

四、提升策略

(一)社會方面

第一,國家可以出臺相關調控政策,從整體上調控大學生的畢業流向。如鼓勵大學生到我國中西部、基層等地區工作,緩解當地人才資源匱乏。第二,支持大學生創業。通過一系列場地免費、稅收減免、貸款零利息等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第三,鼓勵大力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二)高校方面

高校應根據社會、市場的變化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招生規模、專業及課程設置,同時繼續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通過大類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調整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實現課上課下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交流。通過成立指導就業的微博客戶端或者微信APP,使其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5]。同時深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廣度、深度”及“有效性”[6]。與此同時,高校可以適當加大對學生的獎助學金力度、提供勤工助學工作機會,滿足貧困學生的基本生活所需,促使其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

(三)個人方面

大學生應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念。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國家事業單位的工作上,要轉變我們傳統的就業觀念,把工作單位的性質、地域的選擇范圍放得更廣一些。同時,課余時間多多參與社會實習,提前適應社會,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增加就業的可能性。結束語大學生就業與高等教育的關系由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有著復雜的原因,很難明晰地概述出其原因。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這種變化中社會、高校、個人的原因,并且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以便促進高校做好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

作者: 胡雪霞 賈方 李娜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蟬娟.不可忽略的結構性矛盾專業與就業[J].北京:大學•研究與評價,2006(2).

[2]劉風清.大學生擇業觀念分析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3]駱劍琴.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理論與當代,2005(3).

[4]周純,李化俗.淺談大學生就業觀與就業指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

[5]王奮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造就就業競爭[J].甘肅高師學報,2003(04).

[6]胡志華.畢業生就業心態重要性思考[J].科技信息,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