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互動
時間:2022-03-03 10:09:10
導語: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互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正值國家全面鼓勵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際,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社會和“新硬件”時代的到來,必須以呼喚全社會重視并承擔起高等教育重任為理念,追求和弘揚新的高等教育理念與價值目標,不斷改革傳統高等教育運行機制,革新大學生創業創新觀念和思維模式,建構高等教育革新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理論體系,引領并促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高等教育革新;大學生創業創新;互動關系
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社會和“新硬件”時代的到來,在世界各國的綜合博弈中,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對綜合國力尤其是科技實力的重要性和決定性作用愈加突出,也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發展與創新的能力水平。為此,中國高等教育必須打破傳統觀念的桎梏,采取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外延式發展為輔”的發展模式,全方位培育新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并推進大學生創業創新的模式,形成新的高等教育文化氣候。除了關注高等教育政策、體制改革和學科改革等以外,更應關注大學生自身“軟實力”的再培育[1]。加強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關系研究,不僅可以促進高等院校與企業等社會組織機構的互動發展,而且最終能夠使高等院校與企業等社會組織乃至全社會獲益,對深化研究新課程改革、人的全面發展及素質教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及大學生創業創新等理論與實踐均有積極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2]。
一、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制約因素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響遠遠低于預期,嚴重滯后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高級技工嚴重短缺,缺口竟然達到數十萬人。具體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制約因素:
1.高等院校教育辦學定位及教學措施不盡合理
一是,高校辦學定位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喪失了自身應有的優勢和特色。二是,創業創新服務指導工作做得不夠,大學畢業生創業創新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三是,師資隊伍和實踐實訓條件也不適應高等教育的需要。四是,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充分,存在因循守舊、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技能培養,使得大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社會認同度嚴重下降[3]。
2.辦學條件不能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
發展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儀器設備和科研教學平臺。很多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不夠重視,往往存在追求政績和立竿見影心理。不少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人財物的大量投入,被迫在“貧血”的狀態下勉強運行,導致高等教育質量與社會人才需求存在巨大反差。當前,面對急劇增多的生源,在現實有限的辦學資源基礎上,高等院校質量水平下降將是不爭的事實[4]。
3.高等院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相對錯位
許多高等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沒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使學校喪失生機與活力。有些高等院校不顧自身辦學基礎情況開辦新專業,造成人財物的嚴重浪費、辦學特色不太明顯、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等。大學生在學校所學很難直接轉化為社會實踐技能。許多高校在學生的培養模式上,尤其缺乏對大學生情感與態度方面的培養,忽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過于注重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興趣愛好的激發和個性能力的培養,使得大學畢業生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高等教育及大學生創業創新的社會制約因素
一是,針對高等教育畢業生的政策性規定過于僵化,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創業創新機制和政策有待改革完善。二是,社會上還存在著對高等教育的誤區與偏見,生源質量得不到保障。三是,用人單位抬高門檻,導致高等教育畢業生相對過剩。四是,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機制不夠完善,高等教育立法不夠完備系統,高等教育法律規范不成體系;高等教育法律規范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強,往往是因為沒有規定嚴格法律責任并加以落實[5]。
二、產生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導致中國社會普遍存在著“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遲滯、大學生創業創新乏力”的因素很多,而且不同的行政隸屬、不同的省市地區、不同的高校可能情況不一。
1.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
有些高等院校的辦學特色不明顯,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導致適應社會需求能力差,社會急需的人才培養不出來或數量極少,而社會飽和的人才又供大于求[6]。
2.很多高等院校的辦學基礎條件均不能適應
現代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相當數量的新建高等院校存在發展資金匱乏、沒有生均經費、專業課程建設經費緊缺等問題,只得依靠學生繳納的學費勉強維持正常運行,直接并嚴重影響了高等人才的培養質量。
3.當今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心理定位不太合理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體系不盡科學,大學畢業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擇業心態,導致當前創業創新市場同時存在“有業不就”與“無業可就”兩種情形。
4.大學畢業生創業創新的通道不夠順暢
多數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去鍛煉、到農村去工作。高校畢業生由于受到戶籍壁壘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其在非戶籍所在的省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地區,無法實現“無障礙創業創新”。政府調控及鼓勵措施不到位、政府部門編制限制及用人制度等問題、城鄉工資收入水平及保險福利等存在較大差距也是重要原因。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畢業生支援西部建設的愿望遠遠得不到滿足。
三、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路徑分析
由前述可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推進大學生創業創新是融合互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在路徑選擇上也必須綜合考量兩者因素,不可不顧中國高等教育實際和基本國情,科學合理地協同推進前者改革與后者創業創新。
1.建構高等教育與大學生創業創新“二維四面”的框架體系
當前,“創業創新難”與“技工荒”并存的悖論,凸顯出高等教育并未培養出適合工業現代化發展所需求的人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一個科學的升級框架至關重要。高等教育政策設計站位要高、定位要準,不應局限于體系層次、類型結構,沿用結構分析模式,忽視質量、公平和效率,否則必將不適應時代新需求。只有從結構和功能調整出發,貫徹“普及、優質、公平和高效”的教育理念,全面升級高等教育水平、質量、公平和效率等“四位一體”的戰略,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學生創業創新才能成功實現。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教育培訓質量不斷升級。提高實踐技能的教學質量,是本次升級最緊迫、最關鍵的環節。同時,要繼續加強師資隊伍、設備設施、課程體系等基礎能力方面的更新升級,建立校企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質量監督與保障的國家制度。(2)高等教育公平得到進一步保障[7]。高等教育將在院校之間、城鄉之間、專業與課堂之間得到進一步平衡,同時切實縮小技術型、技能型人才與管理型、學術型人才的待遇差距。(3)高等教育不斷向現代化升級。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實現高效運轉,必須理順高等院校“雜燴結構”,建立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進一步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4)建設人人有技能的社會。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圍應全面覆蓋全體勞動者。高等教育形式是多樣化的,包括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等。高等教育的層次、類型應更加完備,使現代學徒制得到應有發展。
2.建立系統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宏觀架
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好壞,可以促進或制約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加以整體規劃和系統推進。(1)逐步完善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學生創業創新的相關政策法規[8]。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法律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保障,強化高等教育經費立法,保證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形成有力的監督機制,保障法律法規的實施[9]。(2)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對高等教育人財物的投入,做到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10];做好高等院校與相關單位協調交流與合作工作,實現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對高等教育實施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高質量的師資。(3)大力改革高等院校教育培養及創業創新模式,抓好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加強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要注重培養技能成長的引領能力、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強的轉崗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11]。(4)切實提升實踐課教師技能水平和應用性科研工作。高等院校必須加強應用性技術研究,向社會企業提供科研成果,方能顯現學校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
3.全面促進高等院校與社會企業等組織機構的對接、互動與共贏
(1)立足全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規律和當地發展態勢及其對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變化,把擴大高校畢業生創業創新作為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行業企業參與高等院校辦學的長效機制,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平臺建設,增強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動手能力。(2)建立健全社會公共創業創新指導和服務體系,把解決高等教育畢業生創業創新問題納入各縣、市促進創業創新工作協調機制之中,完善高等院校創業創新指導與服務體系,為高等教育畢業生提供創業創新創業支持計劃。加大推行創業創新準入制度的力度,加強創業創新保障政策執法監察,逐步統一勞動力市場。(3)建立健全科學的技能型人才評價機制,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建立健全正向激勵機制。提高高等教育畢業生的自我創業創新能力,培養高等教育畢業生的創業技能和主動精神,提倡鼓勵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并將此作為爭創國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設的評價指標。
4.促進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的良性互動
(1)要把握好高等教育變革的正確方向。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等院校應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人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重視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12]。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大力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快和推進教學改革實驗,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創建高等教育學生綜合發展的平臺。(2)高等教育服務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高等院校應著眼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高等教育畢業生應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政府的產業升級工程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高等院校應該全面改革創新不適合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大學生實驗實訓的力度,增強教育教學效果。高等院校通過“前廠后店”等新模式深化產學合作,提高高等教育的專業化水平,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構筑校企雙贏機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層次、立體化產學合作的伙伴關系,使得高等院校能成功、高效的運營。(3)根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要求,高等院校應開發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育模塊,完善學生相關能力培養體系。信息社會虛擬經濟市場的繁榮給高等教育者帶來了不少挑戰,必須要培養學生對社會變動的應變能力和創造性,必須有效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使其更適合信息時代的要求等[13]。(4)切實抓好大學生自身“軟實力”的再培育。一是,良好的體制和環境是實現畢業生創業創新的前提和條件,要重視對畢業生創業創新政策的落實力度;二是,加大教育調控力度,規范高等教育辦學;三是,加快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構建以創業創新為導向、以市場為需求的辦學機制[14]。(5)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創業創新保障機制。從宏觀層面分析,作為政府監督的重要舉措,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因而必須建立各級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體系。高等院校應逐步打造靈活開放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相應的高等教育的體制和機制,注重研究和解決畢業生創業創新工作中的新問題。
作者:強麗 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并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周敬敬,鄭躍平,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9-82.[
2]安東尼•克龍曼.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M].諸惠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2-135.
[3]吳巖.高等教育發展定位的幾個問題[J].教育研究,2011(3):71-76.
[4]劉書瀚.以鮮明的辦學理念引領高校改革與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5(1):57-59.
[5]馬寧,陳立文.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畢業生創業創新風險[J].河北學刊,2014(6):97.
[6]李躍.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成人教育,2014(4):49-53.
[7]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20.
[8]孔凡彬.論高等教育的法律缺失與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3(3):103-107.
[9]李長安.大學生創業創新難的制度性缺失[J].中國社會導刊,2014(4):37-45.
[10]王善邁.教育投入與產出研究[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62.
[11]劉志堅.專業教育、創業創新培訓、創業指導[J].煤炭高等教育,2014(6):92-96.
[12]瑪莎•努斯鮑姆.告別功利:人文教育憂思錄[M].肖聿,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55-56.
[13]杰勒德•德蘭迪.知識社會中的大學[M].黃建如,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0-62.
[14]姚裕群.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109-110.
- 上一篇:高等教育發展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 下一篇:初中歷史教學技巧研究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