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轉變的思考

時間:2022-08-18 08:15:00

導語: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轉變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轉變的思考

1政校不分導致的政府高等教育管理困境

1.1政府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缺位、越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當前政府的職責并沒有真正的落實、細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具體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比較模糊,政府的教育職能涉及了高校的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干預了高校的自主辦學,對高校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政府的這種“越位”現象,既無法滿足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對社會教育需求的變化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我國政府教育部門所擔當的責任巨大,不僅要對高校開展教育政策,還要對其進行辦學方針的引導,甚至逐漸涉及了學科的設置以及假期的安排等具體的事項,對高校教學工作的管理無所不包。正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導致政府部門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大大損耗,使得重點的工作層面得不到全面的規劃和管理,甚至出現了決策的失誤、行為的失職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1.2高等院校內部管理行政化嚴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社會各階層的人才都產生了極大的需求,由于人才存在缺口,導致教育管理變得復雜,教育部門的權限也不斷拓寬。與此同時,高校在政府細致、全方位的掌控之下,逐漸喪失了自主管理權,日益地接受政府的指令,履行本不屬于自身的職責,導致高校的行政化越來越嚴重。當前,我國高校施行的制度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它雖然提高了教育的分配效率,細化了教育的職責,對高校在教育中所提供的職責進行了明確,但是在政校分開、政府教育職能不鮮明的情況下,校長責任制逐漸對政府和高校間的附屬關系進行深化,政府部門的等級劃分逐漸成為了高校體制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校長本身也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使得高等教育在內部管理上無法脫離政府的行政意志,政府實際上對高校仍然實行著嚴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1]。1.3高校自治權缺失、創新意愿不足。由于我國傳統教育事業形式始終無法突破,且行政化色彩又過于濃厚,逐漸出現了行政權力干預、取代了學術權力的現象,尤其是行政權力不斷介入學術事務中,對學術事務的管理進行干預,高校的自主管理權無法得到貫徹和實施,其應用的效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擴大了自主辦學的權利,但目前,還是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滿足高等教育的發展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弊端。當前,各大高校的隸屬關系不同,管理層次不明晰且程度劃分不細致,政府無法采用靈活的方式,對高校的管理過于常規化,高校自身的發展特點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高校的發展始終停滯不前。

2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變的政策建議

2.1政府以善治理念進行宏觀管理

2.1.1重新定位政府教育管理的角色。首先政府要擔任舉辦者的角色。在我國,政府始終擔任高校的舉辦者,在現有的公共體制下,由于市場對效率過于重視,因此公共部門也要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作為供給者,作為教育領域的舉辦者,以此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與此同時,高校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努力開展教學工作,對其不斷地深入探究,以及保證教學活動、科研探索活動的順利進行,對日常工作進行科學化的管理,對此,政府不應該干預高校管理者的一切權力,甚至包辦代替。其次,政府要擔任監管者的角色。政府要轉變教育管理的職能,政府的教育權力不能完全的下達給高校,而要采取適當的手段,盡量放權,最大化地對高校的自主權力進行嚴格的監督,不斷強化。高校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不應完全聽從政府的管理,在獨立辦學的基礎上要逐漸實現其法人的最高地位。2.1.2界定政府教育管理的權責范圍。第一,完善相應的法律規章制度。法律法規的制定健全,為高等教育的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它不但確立了高校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賦予了高校參與教育管理的合法性。高校權責的明確規定,對高校和政府的職能進行了合理分配,為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合法依據。足以看出,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至關重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既對政府所具有的教育舉辦者的權力進行突顯,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的舉辦者權力,從而也對高校自主權的實施進行了明確的規范和界定[2]。第二,資金的支持。政府作為高等教育的舉辦者,要履行自身的職責為高等院校提供資金支持,保證高等院校辦學經費的充足,從而為高等教育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現如今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討論和呼聲很高,但究其公共產品的屬性,筆者認為并不適合完全交由市場化。由政府主導和資助的高等院校,能保證各種環節的公平性,能允許盡可能多的公民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第三,對市場進行嚴格監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教育領域要逐漸地開放市場準入機制,采取合理化、規范化的治理方式,并進行普及和推廣。2.1.3重構政府教育管理的治理模式。當前,國家、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教育事務行使一定的管理職能,保證各種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對其進行全程的協調和控制,并對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和指導。要突破傳統單一的管理模式,政府的職能要不斷豐富,擔任“導向”的作用,從宏觀方面出發,在教育領域提供公共服務,從而滿足未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高校的管理中,社會團體和每個公民都可參與其中。在教育善治觀念的實施下,政府必須對教育職能進行充分的轉變,并對其與社會、高校的權力關系進行重組,加強資源配置的建設,并不斷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從而形成一個政府合理統籌,社會共同參與的教育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2.2構建高校多元參與機制

2.2.1明確高校法人地位以保護自主發展權

教育管理的方式要不斷進行轉變,通過改變教育資源配置的形式,從而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使得逐漸與政府脫離,實現高校的自主辦學與管理。高校與政府要建立對等的關系,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逐漸使得高校的自主法人地位進行落實,要采取合理化、規范化的措施,對高校的定位進行明確,從而引導其正確的發展方向。健全法律法規,以此對監管機制進行合理規范,采用多元合作的方式,參與到社會中介組織中,從而滿足政府的要求,更好地實現高校自治。

2.2.2資金來源方式多元化以減少政府干預

當前,高校的資金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門的撥款,還有一部分的社會企業捐贈,但是遠遠滿足不了高校的發展需求。由于高校依賴財政撥款,導致高校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權,對其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也阻礙了市場化的良性發展。因此,為了減少高校和政府的雙方依賴度以及政府對高校的干預,要積極支持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辦學合作,培養高等人才。除此之外,應對社會組織的發展方向展開積極的引導,促進其對高校的辦學捐贈。國家還要放寬對高校投資渠道的干涉,允許高校在遵循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合理地獲得投資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的健康發展。

2.2.3建立相關者委員會以平衡校長負責制

目前,我國高校的管理體制采用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以及其外的行政管理系統負責了所有的行政事務管理,而黨政領導負責了所有高校發展的定位目標和人事變動等。這種現狀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因此,要合理地對職責權限進行劃分,校長負責行政管理,學術事務由委員會負責,平衡各項機制,從而擴大高校發展的決策主體,最大化地擴大視聽,貼近公眾的訴求。在相關的委員會中應以學術力量作為基礎,適當加入其他的利益代表。高校以及國家政策要充分地支持委員會的實施,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高校發展的決策委員會可以參與其中,高校要合理安排教學進程以及設置學科,從而發揮委員會的作用,以校長為主體的行政組織只對其具有監督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動教學的穩定健康發展。

3結束語

由于政府是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因此,政府在改革中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所要承擔的改革主體責任。要加快轉變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并強化其監督、服務的職能,不斷對其管理者職能進行健全和完善,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進程。政府要將與高等院校的關系進行明確的定位和梳理,引入多元化主體,不斷深入市場化的進程,同時高等院校也要根據發展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內部的自我完善。

作者:黃晨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徐晶.基于政校分開的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轉變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4.

[2]余春梅.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職能轉變中存在的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9,23(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