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研究
時間:2022-03-04 03:41:32
導語: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區域經濟發展的智力來源主要依靠地方高校輸送的人才。目前,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緊缺優質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東盟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薄弱與稀缺并存、教育經費總量不足且投資融資缺乏管理等問題。對此,廣西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有必要加強建設國際化學科師資隊伍、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并與東盟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加大財政性經費投入并借力東盟完善高校投資融資渠道等方面進行優化配置。
關鍵詞:高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國-東盟
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廣西對于東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關鍵是靠人才。人才是最根本的資源,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一般而言,較低層次的資源配置是指在資源分配為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生產單位、一個地區、一個部門如何組織并利用這些資源,并使之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2]那么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對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形成的人才優勢對廣西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特殊區位發展社會經濟就顯得很重要。
一、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現狀
(一)廣西各高校加強東盟高等教育區域合作。在中國與東盟十國加強教育高層對話的同時,廣西各高校不斷的推動雙方教育的戰略合作,不斷開設東盟國家亟需的課程,雙方互派留學生與教師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廣西已成為大多數東盟國家學生留學的地方。目前,廣西各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加強與東盟國家高校合作,與東盟國家院校的合作項目越來越多。廣西民族大學與越南、泰國等國90多所大學合作,培養方向包括東盟十國的官方語種專業、經貿商旅和法律專業,培養層次涵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立于2005年1月的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從2003年到2017年,已經進行了47個科研項目。隨著中國-東盟貿易區的不斷發展,廣西高等教育與東盟合作步伐將進一步提速,有望為區域經濟和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利的人才支持。(二)高素質師資力量處于持續增長的過渡期。通過持續性的引入高素質師資力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教育本意。提升教師隊伍的寬度、廣度和深度,對于廣西融入東盟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廣西是中國面向東南亞的大通道。憑借這一區位優勢,廣西利用國家相關政策,積極推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六大工程”,引進了一批發達省份的高校博士畢業生到廣西工作。尤其是廣西大學的中國-東盟研究院,通過引進“特聘專家”的方式,該院組建了跨學科研究團隊。此外,據2018年1月國家有關機構公布的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廣西新增博士點10個,體現了廣西高素質師資力量在不斷增長。依據表1,可以看出雖然廣西教職工數每年以萬級單位增加,但是依據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得出廣西普通高等學校平均每個教師負擔學生數也在增加,從1995年的8人增加到2014年的18.6人[1],這表明高層次師資雖然不斷被引進,但還未滿足現在廣西高等教育的需求,處于一個過渡期。(三)專業設置面較廣。目前,廣西普通高校本科專業招生已經包括現行本科專業目錄的11大學科門類。2017年廣西新增85個本科專業中填補了廣西高校之前的多個沒有設置的專業。值得注意的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廣西實行鼓勵高校設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專業的政策,在專業設置方面,廣西高校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向高校放權,引導高校進行專業布局結構調整優化,進行“一流專業”的建設,圍繞廣西區域創新驅動的九大領域增加了一批新學科和新專業。廣西高等教育辦學思路從設置更多專業轉變為設置更廣更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廣西高校專業不僅設置面較廣,而且朝著科學化、區域化和特色化的專業道路進行發展。(四)對東盟教育發展的財政投入持續加大。為進一步拓展廣西與東盟十國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推進高等院校國際化辦學進程,加強人才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7年和2011年起,廣西區政府都設立東盟留學生相關的獎學金。2010年,廣西自治區財政撥款1億元資金建設廣西區域的東盟學院,廣西民族大學著手東盟學院的建設。為形成具有廣西區域特色的高水平教學及學術研究機構的東盟學院智庫群,廣西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明確要將各高校已有的東盟學院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東盟研究基地發揮智庫群智囊作用。同時廣西各高校也加大資金投入引進一批滿足國家、自治區戰略需求的學科骨干,讓廣西高等教育更深入東盟、服務國家戰略。
二、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問題
(一)緊缺優質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我國對東盟各國投資額逐年增加,投資領域從貨物貿易、加工制造等傳統領域向新能源、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產業轉變,與此相適應,對了解和掌握東盟各國語言及文化并具有專業特長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提出了要求。廣西的各東盟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能力都需要優質的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做支撐,才能為國家有關東盟問題的決策創新發揮作用。廣西擁有獨特的海洋資源和優質的港口,海洋產業與港口建設應該是廣西的特色優勢專業,但是目前有關海洋的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非常缺乏。在一帶一路的國際化背景下,廣西迫切需要國際素養高和交往能力強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也需要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由于廣西經濟發展較靠后,來廣西高校就業的高學歷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人數很少。另外,與北部灣經濟區、一帶一路的經濟線以及東盟十國的經濟輻射區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仍然存在大量的優質人才缺口,沒有相應的高質量師資隊伍,這就使得廣西經濟發展不起來,吸引不了優質師資,從而難以培養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經濟發展不了,留不住人才,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二)高校東盟相關學科專業設置薄弱與稀缺并存。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之一,廣西高校有關東盟的學科專業設置為本地發展東盟經濟所需要的人才服務。廣西與東盟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撐,需要更多相關資源對學科專業設置的支撐。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廣西高校重頭戲在于各國小語種翻譯人才的培養,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既熟練運用語言又專攻某一具體專業的專業設置上沒有突出廣西獨特的優勢。目前廣西大學有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與發展研究學科群,廣西民族大學有東盟研究、中國與東南亞、訴訟法、世界近現代史的立項建設等重點學科。這些重點學科的設置主要關注點在于中國與東盟雙方的經濟、文化、法律及東盟組織的相關問題及東盟一體化的研究,對于雙方今后合作建設的其他具體學科設置比較薄弱。在食品、海洋工程等14個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這其中很多產業的建設與東盟十國有著非常廣泛的合作前景,但是在這些專業的設置、支持上卻發展遲滯,力量薄弱。(三)教育經費總量不足且投資融資缺乏管理。目前,廣西普通高等學校投資來源多元化的格局已經成形。但是,從表2中可以看出,廣西高校主要依賴政府投資和學雜費收入,社會捐贈和其他渠道經費基本沒有參與進來。廣西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沒有把績效因素考慮進去,容易使得廣西高等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不高。廣西高校的融資渠道比較依賴外部某一部分的力量,自身沒有獨立的模式,往往受制于外部力量的限制。在管理制度方面,比較限于政府的條條框框,在投資融資兩方面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很少有設置專門的機構和捐贈管理制度,這就說明了2013年和2014年廣西社會捐贈教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份額不及1%的原因,與發達國家美國的公辦高校社會捐贈教育經費占總教育經費份額高達10%相差甚遠,利用東盟外資發展廣西高等教育還有待深入挖掘。
三、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建議
(一)加強建設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帶來了巨大的區域影響,要實現區域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必須依靠有能力的人才帶動。由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增長過程中正越來越多地替代著其他生產要素,并在整個社會過程中發揮者十分重要的作用。[3]而這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的力量,尤其是具有國際化素養且能夠跨學科培養人才的師資隊伍的力量。廣西高校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和引進外來人才兩大方面進行建設國際化跨學科師資隊伍。首先,根據廣西各產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根據產業對人才需求加強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因為現有高校教師在原有的專業基礎上進行學習深造比單純引入某一特有專長的師資更加容易融入區域環境,能夠更快出成果。比如廣西的農學本身發展比較早,早期廣西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也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這類傳統的經濟支柱產業更需要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師資來改變行業發展模式。其次,應加大國內外優秀師資的引進力度。一要不斷完善人才招聘機制,建立相關制度和體系,適應當前經濟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二要積極營造一個鼓勵各類高級人才為廣西提供教學和科研服務的環境。總之,在東盟的機遇下,廣西高等教育師資的發展必須結合區域現況,借鑒國際區域高等教育師資源配置成功經驗,高度重視跨學科師資隊伍的培養,把握東盟帶來的經濟發展力量,以使廣西區域高等教育建設實現根本性的轉變發展,與區域經濟實現協同發展。(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并與東盟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一所大學的功能不僅體現在教學和科研上,也應服務于社會。在教育經費難以實現大幅度增長的環境下,為推進廣西高等學校的發展,廣西高校必須開源節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是高校服務廣西經濟發展大局的先導,同時也是提高高校辦學質量的要求。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趨勢是區域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4]廣西高校不能像其他地區高校的體系進行專業布局,而要根據中國-東盟背景下國家和區域戰略、廣西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以及學科優勢針對性地優化學科專業的設置。因此,當前廣西高校應該優化學科專業,走信息科技化與國際化的道路,著重培養國際性復合型人才。例如,南寧、欽州的高校重點建設石化、通信、能源、物流等產業的學科專業,尤其是與東盟國家有深入合作的港口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如桂林的高校則圍繞區域旅游等產業發展設置專門的學科專業以培養緊缺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三)加大財政性經費投入并借力東盟完善高校投資融資。渠道“十二五”期間,教育經費投入3883.3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加2164億元,同比增長125.8%。[5]雖然廣西教育經費不斷增加,但是相比國內發達省份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還是遠遠不夠,一方面廣西高等教育過分依賴于政府性撥款,但是又缺少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比如在近期推選的雙一流高校名單中,廣西未有一所高校入選,難以獲得中央的集中撥款發展高等教育。所以,廣西政府還需進一步加大財政性經費投入力度。另外,僅僅依靠廣西地方的財政實力還不夠,因為廣西經濟發展較落后,地方財政實力較薄弱,以及現有經費籌措渠道利用不夠合理,還有很多渠道還未發揮作用。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自身有特色有競爭力的學科獲得國家的財政支持,利用其服務社會、科技創新的功能獲取社會不同渠道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行不同的投資方式,增加創收能力,實現自力更生。在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高校可以利用東盟產業的力量、國家有關東盟的稅收政策擴寬自身的投資融資渠道,比如對于投資高等教育的東盟產業,可以適當減少相應的稅收,提供教育咨詢、技術服務等,進而促進東盟產業與高校產學研密切結合,對區域經濟發展持續做出貢獻。
總的來說,廣西高校應在政府財政穩健投入教育,發揮政府財政主渠道的基礎上,借力東盟完善高校投資融資渠道,因為單憑一方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建好高等教育,在節流的同時注重開源,實現良性循環,才能開創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高等教育道路。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5廣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467.
[2]厲以寧.非均衡的中國經濟[M].北京:經濟出版社,1991:3.
[3]范先佐.教育經濟學新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1.
[4]李東航.廣西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性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25.
[5]桂政發.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Z]廣西政府,2017:8.
作者:龍飛飛 黃勇榮 田春 單位: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
- 上一篇:民樂教學與音樂課程的有機整合
- 下一篇:高等職業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優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