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的理論發展及實踐

時間:2022-07-22 03:39:31

導語:感恩教育的理論發展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感恩教育的理論發展及實踐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概念界定

1.感恩教育的定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①需要提出的是,這里所說“教育”的定義,并不是狹義的學校教育,而是將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層面都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從社會生活的情感性和實踐性出發,全面把握感恩教育的豐富內涵及其多種形態,它不僅僅是教授感恩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受教育者體驗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施恩、感恩、報恩息息相關的循環統一狀態。

2.感恩教育的內容。第一,生命觀的教育。感恩教育用生命賦予的責任感召受教育者內心的感恩意識,引導受教育者珍惜生命、感謝生命,正視他人的付出與自己的所得,尊重自己、他人和自然的一切生命,學會以感恩的心態看待成功與挫折、朋友與敵人、人類與自然,求同存異,相互包容,追求生命的意義。第二,和諧觀的教育。感恩教育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追求和諧的處世方式。在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往往存在著矛盾和沖突,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付出與獲得的關系,學會珍惜、寬容和反思,感恩自己的獲得,理解他人的付出,使人與人之間和諧互信、人對社會充滿責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有序發展。第三,愛與責任的教育。感恩教育從知性情感出發,激發受教育者的感恩情感,使家庭、社會形成懂得愛、珍惜愛的溫情氛圍,使人類重新樹立對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愛護。感恩教育從情感出發,倡導感恩、回饋、奉獻的實踐行動,倡導敢于擔當、回饋社會的公民責任意識。第四,互惠互利的教育。感恩教育以識恩為始,以報恩為終,形成感恩和回饋的循環鏈條。無論是個體還是企業、社會機構,其存在和發展是以他者的付出為基礎的,作為鏈條的成員,它們又必須回饋其獲得的利益給他者,才能得到他者的更大付出而得以繼續發展,它們之間是互相尊重、彼此珍惜、共同獲得發展的關系。感恩教育通過樹立受教育者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方式,使感恩回饋的社會鏈條得以良性循環。

二、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與實踐經驗

(一)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性理論和權利義務觀提供了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作為社會中的人,既享受自由權利,又必須履行責任和義務。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恩格斯指出:“一個人活著不只是為自己活著,由于一些千絲萬縷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種程度上樂意為別人而活著。”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他人、團體、社會、自然隨時都發生著關系,個人的發展需要他人和社會的支持。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人,人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的付出和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依賴于自身與社會中的人發生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③。權利與義務是道德內涵中一對重要的范疇,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權利實現以義務的履行為基礎,義務的履行又促進了權利能更好的實現。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才能保證自身得到更好的幫助和發展。懂得感恩才懂得付出與回報的辯證關系,才會勇于擔當責任,形成社會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東、西方宗教理論背景下的感恩教育理論。東、西方宗教理論雖各有迥異,但在感恩教育方面卻有一致之處。西方的宗教感恩觀是基督教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督教的教育精髓就是要人們以感恩上帝為基礎,進而在人際關系中相互感恩。《圣經》中指出:“在一切人生遭遇中歡欣喜樂,以感恩的人領受一切,道德的力量和勇氣便隨之而來。”④以上帝為中心的感恩教育對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感恩已形成一種穩定的宗教文化心理,自己得到恩惠的同時也要幫助同類。東方佛教思想中也蘊涵著豐富的感恩思想,《佛說孝子經》中對感恩父母、持孝道作了詳細的解釋,中國佛家感恩教育觀更把感恩父母之情擴大到“普度眾生”“愛惜一切生物”的對社會感恩和對自然感恩的程度。《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中提到佛教有“四重恩”之說,從感恩到報恩、博愛眾生,“最徹底、無條件、無休止地奉獻出自己,才能成就大慈大悲無我的佛果”⑤。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理論,例如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教義中,感恩教育也一直是傳教的重要部分。

3.西方思想發展史中的感恩教育理論。在西方思想發展史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都對感恩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積極貢獻。公元5世紀,羅馬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尼卡(Seneca)在《論利益》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感恩理論,指出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二者的意圖性應是出自內心自愿。中世紀神學年代,意大利神學家阿奎那指出施恩者與受恩者之間地位不應平等,要把感恩作為一種義務的連續體。1759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感論》中對感恩的理解被后人廣泛運用,著重論述了感恩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最立即和最直接是使我們去贊賞別人的感情是感恩。”⑥英國著名哲學家洛克認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養紳士必須具備的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四種品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回饋和責任的心”⑦。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人從幼年開始就應該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孩子養成感恩的習慣。”⑧20世紀,更多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感恩心理進行研究,基本認同感恩對個人的積極作用,認為感恩是對收到恩惠的積極認知的結果。

4.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教育理論。感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主流地位,儒家文化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基礎就是感恩。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品德的養成,認為個體要通過忠、孝、節、義等德行來反映自身的道德修養,構建和諧的道德秩序。儒家的感恩觀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孝為報親恩,強調恩孝合一,子女對父母和祖先的敬愛和孝行是感恩的根本。二是忠為報君恩,從感恩父母推及感恩君王、家國同構,將感恩報恩思想從家庭生活中延伸到社會組織中,忠誠于君主,感戴上天注定的王道之恩而為君主效力報恩。三是節為報夫恩,提倡婦女要為丈夫堅守貞節,婦人要感恩丈夫對自己迎娶之恩、教導之恩、接納之恩,強調了男子對女子的恩情和統領。四是義為報友恩,對待朋友要講恩義,要善于舍利重義,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利損害別人和社會的利益。

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感恩教育理論。“所謂社會和諧,是指社會的各個層面經常處于協調有序的狀態,一旦秩序被擾亂,它能通過自我調節,使之重新恢復到基本和諧的狀態。‘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諧社會重要的文化內涵。”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感恩教育理論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的歷史背景下得到繼承和發展。從建設和諧社會中人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上看,感恩教育理論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追求和諧的處世方式,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關系密切。當代中國學者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感恩教育理論的研究日益增多,大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感恩教育以人為本,指向和諧社會要求的培育人的健全人格,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整個社會良性和諧發展;二是感恩教育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基礎;三是感恩教育可以使人與人之間和諧互信,人對社會充滿責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有序發展。

(二)世界各國感恩教育的實踐經驗

1.西方國家的感恩教育實踐。感恩文化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的感恩教育以宗教教義為基礎,推及社會上人與人的相處。西方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諺語,說明了施恩與自我幸福之間的統一關系。基督教徒餐飲習慣中有餐前祈禱的宗教儀式,意在教導感恩上帝賜予的飲食。基督教感恩文化還表現對挫折患難時心懷感恩、樂觀向上心態的崇尚,教導信徒在生活負面狀態時仍應抱持感恩心態,以使心理平衡、心境樂觀。感恩教育在西方各國都得到了充分發展,例如,美國有法定的節日感恩節,在感恩節期間,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制作感恩樹,在樹上掛滿寫有感恩謝語的物品;各類學校也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鼓勵學生要將感恩之情表達出來。在其他西方國家的教育實踐中,感恩已經成為社會道德的一部分。在公民教育體系中,都為學生制定了一定的課程,規定青少年志愿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社會實踐的量化指標,從而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在西方現代化個人主義傾向中植入具有深厚宗教基礎和文化認同感的感恩教育,對于社會道德起到了導向作用。

2.亞洲發達國家的感恩教育實踐。韓國、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影響,在感恩教育實踐上又有所發展。韓國非常重視孝道和禮儀,從小就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孝道、尊敬是一種神圣的義務,為他人著想成為感恩教育的重點。韓國人將中秋節叫做“感恩節”,在家庭教育中,通過生活習慣的養成,讓孩子體會感恩的行動。日本重視道德教育,講忠義、重恩信成為普遍的教育,感恩教育中的孝敬、關愛、責任意識等內容延續了整個中小學教學階段;同時,日本神學賦予自然界物體以神格,感恩自然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日本的感恩文化當中,感恩教育具有相對良好的社會接受基礎。新加坡具有道德倫理教育的深厚土壤,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很大,主要集中在有關社會生活準則、道德責任、愛國、尊老愛幼等道德教育中;同時,注重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社團引導、嚴懲腐敗等措施,樹立公正的社會道德氛圍。

三、中國當代感恩教育的發展和實踐

(一)中國當代的感恩教育發展歷程中國當代學生的感恩現狀和教育對策研究經歷了長時間的缺失困境,在21世紀初期逐漸引起了廣泛關注。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將“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列入中學德育的課程標準;2005年秋季,上海市教委制定的第3版《中學生守則》第一次將“學會感恩”收入其中;2007年“兩會”期間,多名政協委員大力呼吁將“孝道”納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疇,倡導“感動、感激、感恩”的“三感”教育,引起了社會和媒體的高度關注。在幼兒、小學、中學和大學階段,感恩教育實踐呈現不同特點:在學前幼兒教育階段,大多采用移情法,讓幼兒通過體驗,學會識別并感受他們的感恩情感。在小學教育階段,感恩教育重點在于把感恩教育具體化、行動化、生活化,榜樣示范和模仿是道德培養的主要途徑,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言行來表達感激之情。在中學教育階段,感恩教育更加強調實踐性,通過感恩教育樹立長遠的感恩觀,從感恩身邊的熟人到感恩社會關系中非熟人。感恩教育是一項系列工程,中小學的感恩教育近幾年來才得到較大發展。對于現在就讀的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在中小學階段所受的感恩教育效果不甚明顯,感恩教育仍處于中小學缺失、大學補課的尷尬境地。近年來,各高校都比較重視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感恩教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高校感恩教育在學生中有了一定的良好反映,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多數高校開展了感恩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課堂滲透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借鑒中西方感恩教育理論成果,結合中國實際開展感恩教育中西方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對中國當代開展感恩教育有著積極的指導借鑒意義。同時,中國當代感恩教育又有一個面對中國實際的課題。衡量中國當代感恩教育效果的標準就是要深入把握中國當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特征,借鑒和發展中西方教育理論中的精華部分,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構建出適合中國當代實際的感恩教育理論體系,將其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拓寬途徑,創新方式,著眼實踐,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第一,感恩教育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的恩情觀、人的社會性理論和權利義務觀指導中國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不斷提高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實現感恩教育的目的。第二,感恩教育要堅持借鑒發展中西方感恩教育理論和實踐。感恩教育的理論在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已經被廣泛涉獵并形成一系列系統的教育理論。在中西方的教育實踐中,以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感恩教育實踐也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運作模式,有其較完備的教育制度和相對系統的研究方法;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及近現代教育理念中也有許多本土化的感恩教育理念值得繼承發展。中國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要在發展中吸收各種學科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實現研究方法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以及實踐方式上的本土化和現代化。第三,感恩教育要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相呼應。大學生感恩教育與祖國和民族的未來道德發展趨向息息相關,在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下,感恩教育必須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感恩教育要突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養成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感恩心態和感恩行動,并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有益貢獻。

作者:王新宏工作單位: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