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

時間:2022-11-03 10:18:38

導語: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

1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

高校貧困生在接受物質資助以后,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常懷感恩之心,努力學習,樂觀生活,參加工作以后努力工作能夠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給予的幫助。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較為薄弱,把國家、學校、社會上給予的資助視為理所當然。高校貧困大學生領取補助根據評定的等級不同從而領取的補助金額也不同,有些學生沒有領取到最多金額會怪怨老師做事不公,不會去考慮其他同學的實際情況,覺得所有的資助都得有自己的一份,丟掉了中華民族的謙讓美德。還有一些大學貧困生心理失衡,畢業之后好幾年對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按期償還。目前貧困生的學習也是當前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由于感恩意識的缺失,覺得國家、社會、學校很多資助都是理所應當,拿著補助不好好學習,有的甚至成謎于網絡游戲,缺乏學習的動力,期末考試多門不及格。有些貧困大學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對學校以及社會上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學崗位挑三揀四,不能積極地去面對遇到的困難。一些貧困大學生畢業之后生怕檔案里留下自己曾接受過資助的相關信息,畢業之后不愿意回報母校,回報幫助過自己的人,更不愿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學弟學妹。

2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原因分析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原因有很多,筆者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發現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個消極心理、家庭教育失衡、學校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

2.1個人消極心理:高校貧困大學生困難原因主要有:孤兒、單親、殘疾、軍烈屬、重病、父母離異。出生于這樣家庭的學生,生活歷經過磨難,有的甚至非常不幸,如果在進入大學之前心理沒有得到很好的疏導,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們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狀態。有些同學會產生自卑、自傲、偏激、冷漠、多疑、仇富等消極心理,這些不良的情緒都會影響到大學貧困生知恩、感恩、報恩的健康心理。

2.2家庭教育失衡:家庭教育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個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大多形成于家庭。在貧困大學生家庭中有幾種情況較為常見:(1)父母為生計忙碌奔波,有的還在外地務工,父母與子女溝通較少,關系較為陌生。子女體會不到父母工作的辛勞,對父母的付出不能知恩。(2)父母本身的生活態度就存在著問題,不能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將生活的不如意都歸結為社會的不公,政府的不作為。存在著仇富心理,認為自己的貧窮是外界原因所致。(3)父母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子女的身心發展。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認為自己對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只知道一味的疼愛甚至是嬌慣孩子,從不讓孩子體會父母的付出和生活的艱辛,更不指望孩子的回報,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感恩的意識。

2.3學校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各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過程中,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困難生認定、發放補助的種類和形式上,有的高校還利用校友資源為在校貧困大學生爭取到了更多的資助。然而,物質資助并不是萬能的,經濟資助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貧困大學生擺脫貧困,資助的真正目的是要達到育人的目標。經濟資助只是基礎,是開展精神資助的前提條件,沒有經濟的支持,精神資助只能是空中樓閣。高校有關負責人不去給學生講解國家相關資助政策的由來以及資助目標,一味地去追求受助學生的數量,受助學生獲得的金額,導致貧困大學生覺得獲得所有資助都是理所應當,進而弱化了感恩意識的培養。

3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

鑒于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大學貧困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的單位來重點探討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在資助工作中不僅重物質資助,而且更加重視精神資助,在精神資助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對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以培養學生成才為根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最終實現貧困大學生物質與精神的雙脫貧,促進其健康成長。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在學生感恩意識培養的上,進行了很多有意以的探索,筆者根據自身近幾年的工作經驗進行了簡單梳理,并結合個人的思考歸納如下,希望能對兄弟院校提供一些有效路徑略做參考。

3.1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輔導:由于經濟的貧困以及家庭的變故致使一些貧困大學生產生了自卑、自傲、偏激、冷漠、多疑、仇富等消極心理。要喚起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首先要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重視對貧困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從事資助工作的老師和帶班輔導員們用真愛善行來喚起貧困大學生內心沉睡的意識。輔導員老師通過走訪困難生、約談困難生、和困難生交朋友等行動在精神和心理上給予他們應有的平等與支持?!坝谜嫘膩頁Q真情”,學校老師通過人文關懷,使困難生放平心態,克服自卑心理,樂觀面對生活,逐步培養起感恩意識。老師們用心與貧困大學生交流,講解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使學生逐漸體會到來自父母、國家、學校、社會、同學的各種恩情,這樣就會使貧困大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傳遞正能量,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幫助過自己的人,最終使之內化為個人的健全人格。針對貧困大學生脆弱自卑的心理,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為每位貧困生建立了心理檔案,經常為貧困大學生舉辦心理講座,對重點學生進行摸排,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輔導,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康發展。

3.2組建義工隊,開展多種形式的義工活動:如何讓貧困大學生在得到物質資助的同時,又能在精神上脫貧,并且養成感恩意識,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在開展常規資助工作的同時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這些做法都是堅守在資助崗位上的老師在實踐工作中摸索出來的。為了能將感恩教育落到實處,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校黨委學工部專門組建了義工隊,義工隊所有組成人員都來自在庫的困難生,組建義工隊的目的是讓貧困大學生從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中去體會感恩,明白資助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同時也使他們明白有些資助是需要通過自身努力方才獲得,這樣便在貧困大學生中實現了權利與義務的對等,也使他們懂得享受權利同時也需承擔一定的義務。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義工隊自2014年組建以來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義工活動,主要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技能培訓、人文素養提升、心理疏導等成長成才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為感恩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實踐平臺。現將較有成效的一些感恩實踐活動分類介紹如下:(1)開展知恩主題教育活動: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義工隊是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在庫困難生的自治組織,貧困大學生自己管理自己,主要任務就是落實政府、企事業單位以及相關組織、個人對于在校貧困大學生的經濟資助,以及開展組織各種感恩實踐活動。通過開展有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來營造感恩氛圍,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感恩。義工隊通過在庫困難生自我管理,自我組織來營造感恩教育的環境。義工隊通過發起一些全校性的志愿服務活動,旨在培養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弘揚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如2014-2015學年第一學期在立信校園內舉辦的公益策劃征集大賽,大賽在全校共收到策劃案一百三十余份,總計參與人數四百余人,項目涵蓋內容廣泛,涉及環保、助老、扶幼、關愛身心健康、關心弱勢群體等各個公益領域。通過貧困大學生自我組織的活動不僅在困難生群體中更在廣大同學中以濃厚的知恩、感恩氛圍感染、啟發和教育學生。(2)搭建平臺,筑起感恩回饋橋梁:有了知恩意識,下一步就需要增強貧困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經濟上貧困的大學生在得到物資資助和參加多次知恩主題教育活動以后,主觀上表現為愿意為學校和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和有意以的事。這些貧困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散播自己所受的恩惠,傳承知恩報恩的優良傳統。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通過義工隊通過為貧困大學生搭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活動。例如,義工隊組織的愛心捐贈活動,義工隊的成員都是學校在庫困難生,他們通過自己組織自我管理身體力行地來傳承感恩、奉獻愛心。愛心捐贈活動主要是在校內回收舊衣物,義工隊的同學們把回收到的舊衣服用于幫助貧困地區需要幫助的人,同時還可以解決同學們舊衣服無處處理的問題,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助人的感恩環境。(3)回饋社會,增強報恩意識: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報恩,報恩不是簡單狹隘的回報幫助自己的人,而是在于增強貧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資助育人的目的。在校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缺少與外界交流的機會,缺少回報的社會的平臺與橋梁。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通過組建義工隊為貧困大學生搭建回饋社會的橋梁,打破了以往資助工作中過多強調“給”的現象。例如,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義工隊每年暑期都會開展支教活動,義工隊的同學們秉承“助人自助,自立自強”組織宗旨,以家庭經濟困難在校受資助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深入農村、深入基層,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進行延續性社會服務,從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其綜合發展。通過開展這樣的活動,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助人與自助的深刻內涵,使知恩、感恩、報恩在受助者承擔的義務中具體化、實踐化。

3.3以誠信教育來強化感恩意識: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由被譽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的著名教育家潘序倫先生于1928年創立,八十多年來學校秉承“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的校訓,強化在校生的誠信教育,向社會輸送了數十萬合格的財經管理人才,對會計師的從業資格要求更為嚴格。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尤其重視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以誠信教育來強化感恩意識,校資助中心專門為貧困大學生學生建立了受助檔案和誠信檔案,每學年都會審核一次,對不誠信的受助學生學校會適當減少或者取消其受助資格。這樣的管理取得很好的效果,從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畢業的困難大學生在社會上都沒有不良得信用記錄,曾經有過助學貸款的同學畢業后都能按期還貸。學校通過對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實踐多種路徑的探索,不僅成功幫助他們物質上脫了貧,更主要是增強了他們的感恩意識,從精神上幫助他們擺脫了貧困。學校組建的義工隊為貧困大學生更是搭建了多種回饋社會的平臺與橋梁,學生在接受愛的同時也將愛傳遞了下去,從而塑造了他們的健全人格,促成其全面成長成才。

作者:唐全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