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

時間:2022-11-04 03:10:52

導語: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討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意義

(一)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感恩”是一種健康的品格,是一種不可泯滅的良知,是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感恩不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品格,它需要后天的激發和培養才能形成。人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和協作,感恩教育正是在點滴之中激發大學生的感恩情緒,使他們對于“感恩”的意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學會感恩才能發現周圍事物的美好;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做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健康的人;只有學會感恩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促進家庭成員間的和諧

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的組成部分,孩子能否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的父母、長輩以及其它家庭成員是家庭是否和諧幸福的關鍵。當代大學生在父母及長輩的呵護下長大,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被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對其進行感恩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家庭感恩教育以傳統的孝感思想作指導,以情感作紐帶,經常教育孩子常懷感恩之心,體會父母的不易,不僅能增強家庭的幸福感,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和諧。反之,如果父母對于孩子缺乏感恩教育,則可能會導致家庭成員間關系的冷淡,甚至孩子在未來成長道路上也容易會出現道德方面的欠缺。

(三)感恩教育有利于激發大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的高尚情懷

在黨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社會和諧不僅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也關系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于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建設過程中的長期并且艱巨的歷史任務。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助于激發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的高尚情懷,以更加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樂于回報對自己施加恩惠的人,也會樂于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感恩情感在社會中良性循環,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的家庭教育出現偏差,感恩教育嚴重缺失

大學生的感恩啟蒙首先是以家庭為依托的,它深深根植于家庭教育的影響之中。但隨著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他們從小便被視為是家中的“寶貝”,備受父母的寵愛,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長輩在生活方面的大包大攬,使他們形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惰性,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無感恩和回報的意識。父母愛子心切,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知感恩的行為過多的包庇和袒護,必要的感恩教育的缺乏,也使他們形成了錯誤的觀念。另外,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持有“樹大自然直”的教育思想,總是認為孩子年齡尚小,以后長大了便會知道如何去感恩。但是久而久之,這樣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得感恩思想在孩子的成長初期便被淡化。

(二)高校有關感恩教育的內容不夠全面,教育形式不夠多樣

感恩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的實現與豐富殷實的教育內容、立體多樣的教育形式以及相對規范的教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為了學生畢業后更好的適應社會,通常將教育的重心放置于科學知識和專業化技能的培養上,感恩教育的相關課程幾乎沒有開設,大多以“兩課”和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形式上習慣性的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育,缺乏生動的教育事例。當代大學生大多數個性獨立開放,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對于課堂上感恩理論的灌輸產生逆反心理,使得高校的感恩教育影響力進一步削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感恩教育的成果。

(三)社會感恩教育環境的構建存在不足

社會教育是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社會的轉型,經濟的變革,社會感恩環境的構建存在著很多不足,特別是在輿論環境和價值導向的選擇上尚未把感恩作為大學生素質高低的重要考量。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空間和展示自己的舞臺,與此同時他們的競爭意識也隨之形成。市場經濟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導致的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同時在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他們往往也容易以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為出發點來考慮問題,不愿意與別人合作,在工作的過程中也很少感念同事的幫助和指導。在國家面臨自然災害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把自己的安全放在首位,很少考慮到要回報國家以及社會。

三、針對大學生感恩教育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獨生子女”背景下,家庭教育出現錯位

1979年,“獨生子女政策”在我國開始實施,隨著中國家庭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從小便成長于物質豐富,信息與網絡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區別于以往多子女的傳統家庭結構,他們處于“4+2+1”的“倒金字塔”家庭模式之中,父母及長輩將所有的愛傾注于一個孩子的身上,過度的溺愛再加上從小缺少兄弟姐妹的環繞使得他們的家庭教育出現了錯位,雖然他們能夠在物質上得到極大滿足,但是在性格和人格的形成過程之中卻容易出現不足,不懂得知恩,更不懂得回報。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不僅關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對學校和社會教育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高校對感恩教育重視不夠,教育功利化傾向明顯

有些高校的辦學理念雖然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忽視了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容易出現欠缺。在追求教學水平和高就業率的重壓下,有些高校的教育呈現出明顯的功利化傾向,以學生的成績和專業技能作為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考量,感恩教育得不到很好的重視,甚至很難納入教育的環節。高校教師個人素質的良莠不齊也影響著高校感恩教育的成敗,教師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部分高校教師對感恩教育的內容缺乏認真研究和梳理,創新性和時代性不足,教育過程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開展相應教育活動較少等都使得感恩教育的效果不能很好的實現。

(三)市場經濟和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下,感恩教育受到負面的沖擊和影響

受市場經濟和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社會中越來越強調物質利益,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容易以“利”字為核心來考慮問題。人們愈加熱衷追求物質利益和享受的同時,感恩教育也受到負面的沖擊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日漸匱乏,人際關系逐漸冷漠,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滿足而忽視了感恩和回報。大學生們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極易受到社會中不良價值觀念的影響,加之西方社會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滲透,社會中的感恩正能量不能很好傳播,也容易使他們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維利益思想,不懂得感恩于人、感恩社會。

四、解決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發揮家庭教育優勢,做好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來說有著一定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導師,家庭感恩教育對于孩子個性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道德和行為會參照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由于學校的教育無法深入到家庭教育之中,所以家庭感恩教育更應著眼于家長的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樣,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及時做出指導和改正。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溺愛孩子,讓孩子多做一些家務,或者經常帶孩子去鄉村體驗生活,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常懷感恩之心,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懂得知恩圖報,并抱著一顆寬容的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二)加強高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上積極創新

高校的感恩教育是在家庭道德教育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的更高層次的提升,在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應著眼于教育內容的豐富和教育形式的創新。首先,高校應以課堂為基本載體,以黨的基本教育方針為指導,豐富感恩教育內容,并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當今的時代特征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在教學材料的設計上體現出系統性、時代性、創新性。其次,鼓勵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注重提升教師的個人感染力,可以將個人的生活經歷運用到課堂之上,或者把發生在身邊的感恩事例講給學生聽,這樣既能喚起學生對于感恩之情的認同感,也脫離了以往生硬的說教,將感恩的思想在無形之中傳遞給每個學生。再次,學校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與感恩有關的校園實踐,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以學院或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念父母的恩情、老師的恩情和社會的恩情。

(三)推進社會感恩教育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感恩是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脫離不開施恩和報恩。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逐漸淡薄,施恩與報恩的行為越來越少,究其原因,與社會感恩教育環境的構建不足有很大關系。加強感恩教育環境建設應注重創新性和持續性,以創新的手段來吸引大學生的關注,以持續的影響力來加深感恩的思想。另外在社會感恩正能量的傳播方面,也應該充分發揮電視、網絡、廣播等大眾媒體的力量來宣傳感恩的事例,以淺顯易懂的道理感染每個大學生,使他們將感恩內化為行動,從而更好的回報社會。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點,社會的正確引導和良好的社會感恩教育環境的影響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好的完善自我,也能夠促進人際間的和諧,為未來社會的和諧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李琴 劉振安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