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與雷鋒精神的一致性研究
時間:2022-11-05 10:25:06
導語:感恩教育與雷鋒精神的一致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雷鋒精神的概念及時代內涵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名字命名的、以雷鋒的言行和品德為內容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革命精神,其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雷鋒精神形成于20世紀中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50多年來,雷鋒精神始終被我們全黨、全社會傳承,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人們對于雷鋒精神的理解越來越具有時代的特色。20世紀60年代,雷鋒精神以黨的利益為重,時刻從人民的需要出發,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忠于黨和人民的形象被社會廣泛接受;20世紀70年代,雷鋒精神被概括為愛憎分明的無產階級斗志、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20世紀80年代,雷鋒精神被概括為先人后己的“傻子”精神,熱愛本職工作的釘子精神,同時雷鋒精神成為“四有”新人的代表;20世紀90年代,雷鋒精神被賦予奉獻和犧牲精神,是共產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美德的體現,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代表;21世紀頭十年,雷鋒精神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建和諧社會、公民道德相結合,成為高尚道德、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現在,社會一致認為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集中體現為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
幾十年來,雷鋒精神在激勵人們凈化道德、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過去社會總是喜歡從政治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宣揚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推向道德“神壇”,并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這使得雷鋒精神在如今崇尚“平民英雄”的時代無法落地,更難以獲得廣大青年的認可。因此,尋求現實培育土壤,是雷鋒精神在廣大學生乃至青年中生根發芽最迫切的需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幫助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濃重的感恩文化,從“投我以木桃,報之于瓊瑤”到“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等古訓,無不體現了感恩的美好情懷和人們對感恩的充分認可與踐行。可以說,從雷鋒精神的現實來源與感恩的多層次、多領域內涵無不體現了其兩者的一致性。
(一)感恩是雷鋒精神的現實來源與生命根基
雷鋒精神的現實來源與生命根基是其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雷鋒出生在戰亂年代,童年在苦難中度過,7歲成了孤兒。新中國成立后,雷鋒成了翻身少年,上學讀書學文化,16歲參加工作,18歲當上工人,19歲參軍入伍,走進了部隊的“熔爐”。經歷由苦到甜的生活,雷鋒把黨看做是自己的再生母親,把人民看做是自己的親人。他在日記中寫道:“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當個人利益與國家、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就想起了過去家破人亡、受苦受難的苦日子,就感到黨的恩情永遠報答不完。”“對黨、對人民要忠誠老實,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雷鋒感恩的不只是領導、長輩、同學、朋友,更是一個政黨、一個社會、一種制度。正是這種樸素的感情和實踐認知,使雷鋒逐步樹立起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成長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正是因為有報答、感恩的思想根基,他才會踐行“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遠大志向,才會在22年的短暫人生中譜寫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詩篇。
(二)雷鋒精神與感恩內涵多視角延伸相契合
感恩,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幫助由衷認可并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從心理學角度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勒沃夫和艾門斯的科學研究顯示“感恩在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使人對生活充滿憧憬,激情四射,積極向上”。無疑,感恩于心理上使人充滿激情、積極向上與雷鋒精神中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是相契合的。從社會學的視域看,社會是由多個個體互動而聯結起來的集合,個人就是這個集合中的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自我的價值體系和道德原則。恩情協調了社會的復雜人際關系,它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友好和善。因此,社會學中的感恩,就是最終在行動上得以回報的一種認識和情感,它不僅僅是道德強化物,更是一種傳統美德,它還能構建一個“人一自然一社會”三者關系的良性互動,有機協調的和諧社會。通過感恩教育,生活在和諧社會的人們樹立知恩圖報的社會風范,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在社會中與人友好相處。無疑,社會學中感恩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大家服務人民的奉獻意識,構建和諧社會,這與雷鋒精神中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意識是契合的。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感恩是責任感和義務觀的濃縮。之所以說是責任感的濃縮,是因為感恩要求人們對自我之外的他者和社會群體具有責任感,還要求人們每個人對自己負責,具有自我責任感。而感恩作為義務觀的體現,則要求我們要把感恩作為孝敬父母、答謝朋友、回報社會的義務看待。當然,這不是一種法定義務,也不是國家強制規定的條條框框,這需要每個人把感恩意識通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轉化為一種習慣和“義務”。由此可見,感恩作為責任感和義務觀的濃縮,正與雷鋒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相契合。
三、基于雷鋒精神培育的大學生感恩教育機制的構建
雷鋒精神的現實來源與感恩的多層次、多領域內涵決定了感恩教育與雷鋒精神具有充分的一致性,這意味著,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其學會感恩、懂得感恩,能夠促使當代大學生們更深刻地體會雷鋒精神、踐行雷鋒精神。可以說,感恩教育是雷鋒精神得以落地和蓬勃發展的現實土壤和有效著力點。而要構建基于雷鋒精神培育的感恩教育機制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調動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
(一)健全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啟蒙老師,可以說,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最基礎的作用。健全家庭教育,首先,家長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始終做到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誠實正直、孝順長輩、公正無私等。其次,家長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要只局限于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更要懂得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獨立生活的能力。要教會其做家務、懂禮貌、會辦事、與人和諧相處等,讓孩子通過真實的生活實踐體會父母的艱辛,從而自覺樹立責任意識和感恩意識。再次,家長要重視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家長不要習慣性地以“大人”自居,要盡量和子女心貼心地平等交流,與子女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從而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進行啟發誘導,引導他們珍愛真情、懂得感恩,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氛圍。
(二)強化學校教育
在構建基于雷鋒精神培育的感恩教育機制中,學校是主戰場,對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起關鍵作用。
1.將感恩教育納入學校課堂環節,強化第一課堂的主渠道教育作用。學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把感恩教育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感恩教育與雷鋒精神的相關課程、專題的講述,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的辯證統一關系,明白責任、權利和施恩、報恩是從法律和道德兩個不同視角表達的一脈相承的同質問題,從而真正懂得感恩,踐行感恩,體會雷鋒精神。此外,學校還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中,與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以正確的感恩方式和正常的施助心態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感恩心態的形成,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促進雷鋒精神培育。
2.構建大學生感恩教育活動體系,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學校要著力打造自身品牌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幫助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從而具備雷鋒精神的潛在素質。如湖南農業大學每年開展以“誠信、勵志、感恩”教育為主題的“陽光校園”一系列教育活動、自強之星評選活動,以感恩為主題的攝影比賽活動和與圍繞感恩相關主題開展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品牌主題教育活動,教會學生識恩、懂恩、施恩,為培育雷鋒精神創造條件。在注重品牌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學校還要充分依托民主生活會等黨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通過黨團活動,讓學生主動了解感恩的意義及體會感恩、學會感恩。此外,學校還要充分利用重要節慶日、重大事件,開展感恩教育。如利用“母親節”、“中秋節”等節日倡議大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家信,通過寫信,讓學生深刻體會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對自己養育之恩;積極利用國慶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教師節加強尊師重教教育,圍繞“感恩節”開展一系列感恩活動等。通過節日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激發大學生回報社會、回報父母、回報他人的熱情,從而促進雷鋒精神在大學生中的培育。
3.構建大學生感恩教育考核激勵機制,促使學生主動識恩、施恩、報恩。學校學生教育管理部門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在建立感恩評價制度時,把思想引導與利益調節、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統一起來,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如湖南農業大學實行素質拓展學分制,在對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志愿者行動、暑期三下鄉等主動施恩的行為進行認定后,給予相應的學分,考核激勵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學生貼近生活、走進實際,并促進由學生被動接受感恩教育到主動參與感恩教育的轉變。
4.要創設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其激勵、凝聚和導向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個性風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正向作用。因此,構建一個具有濃厚感恩氛圍的校園環境對感恩教育進而在大學生中培育雷鋒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高校應在校園內樹立一些關于感恩教育如感恩父母、師長、朋友、社會、自然等內容的名言名句標語;樹立一些感恩典型人物的塑像,時時處處激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效仿。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面營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園氛圍。校園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其核心內容,主要是價值、作風和精神追求,在這一層面注入感恩教育的內容,通過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讓學生知恩、識恩,并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感恩、施恩的樂趣,從而實現培育雷鋒精神的最終目標。
5.充分發揮教師和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學問極容易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就是對教師的最高褒獎。教師應嚴格要求自身并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了解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和期待,結合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程度,因人而異地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同時,教師也要以自己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為大學為大學生樹立榜樣,積極帶動廣大學生學會知恩和感恩。另外,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先進典型人物的示范帶動作用。學生先進典型人物與當代大學生們有很多共同愛好和相似點,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在大學生中產生共鳴,達到見賢思齊的目的。高校還可以邀請知名感恩模范來校做先恩事跡報告,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促進大學生雷鋒精神的培育和弘揚。
(三)優化社會教育環境
由于社會教育環境具有綜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點,因而社會教育環境成為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進而培育雷鋒精神的重要條件。優化社會教育環境,首先,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報紙、廣播、電視、傳統網絡等媒介輿論的宣傳作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開展感恩教育,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其次,政府部門應樹立更多有時代特色、更接地氣的先進公仆典型和先進群眾典型,讓大學生感動于身邊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先進事跡。第三,各級政府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教育資源,激勵大學生感恩社會、立志報國。第四,政府部門要著力加強網絡宣傳主陣地建設,強化網絡監管,不斷消除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垃圾,不斷宣傳和加強紅色網站建設,幫助大學生構筑思想防線,有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知榮知恥,感恩報恩,奉獻社會,從而使雷鋒精神得以不斷弘揚和消除光大。
作者:蔣慎之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 上一篇: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會發言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問題及關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