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
時間:2022-05-30 11:20:27
導語: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基點,是大學生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高校進行“感恩教育”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分析了大學生感恩教育內涵,并對實施路徑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教育;內涵;實施路徑
一、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是一種傳統美德,是一種自我行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教育方法與手段,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意志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受教育者進行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1.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含義
對感恩教育的界定,當前教育理論界普遍認同陶志瓊博士的觀點:“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教育手段和方法,通過一定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質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陶志瓊博士還提出感恩教育的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層次,體現在學會識恩和知恩,即受教育者認識和了解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并在內心產生認可。二是情感層次,受教育者在認知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愉悅和幸福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回報恩情的沖動,即產生感恩情懷。三是實踐層次,受教育者將感恩的意識和回報的沖動轉化為報恩、施恩的行為,并形成回報恩情、甘于奉獻的習慣。在實踐過程中,受教育者既要知恩圖報,又要施恩不圖報。在這三個層次中,認知是基礎,情感是動力,實踐是目的,三個層次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有機統一體。本文認為,要踐行陶志瓊提出的“三個層次”內容,受教育者應從十六個字詮釋感恩,即“尊重差異,關心他人,意識責任,付諸關懷。”首先,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感恩的平臺,基于這種“平臺”,個體才有可能尊重他人的個性與唯一性。其次,關心既是一種觀點和態度,也是一種意識。個體只有自覺自愿地把人或事物放在心上,才能愿意幫助并保護他人(物)。第三,感恩是把愛作為義務的責任。這種責任把人帶進價值沖突中,使人在取舍中表現自身價值。第四,感恩自身的性質是實現于活動的,要將關懷通過行為表達出來,做到與人為善,樂于助人。
2.大學生感恩的對象
(1)孝敬父母,感父母養育之恩。俗話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海”,作為兒女,我們要感恩父母的辛苦養育,把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作為做人之本。(2)尊敬師長,感老師諄諄教誨之恩。父母給人以生命,老師給人以慧命。作為學生,無論地位如何顯赫,財富如何巨大,都不可忘記恩師的培育之恩和指路之功。(3)博愛眾人,感他人和朋友的關愛與協助之恩。人生路上,因為有他人和朋友的信任和幫助,才能一帆風順。感恩他人和朋友,就要切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友善”,與人真誠相待,仁者愛人。(4)承擔社會責任,感國家護衛之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人與祖國共興衰,共榮辱,這是永恒的事實。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要感國家護衛之恩,飽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兩個百年”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5)順天應物,感自然恩賜之恩。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命之源。當前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大學生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建設者,應懂得感恩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6)逆行而上,感挫折煉志之恩。感恩挫折,是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洗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大學生感恩挫折,目的是讓他們懂得用積極心態卻迎接生命中任何挑戰。
3.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過程
感恩是一種心理活動,體現為人的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高校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應遵循心理活動規律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增強感恩意識。(1)學會識恩、知恩是感恩前提。教育大學生識恩、知恩,既要引導他們識大恩、明大德,也要引導他們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卻極易被忽略的“小恩小惠”,向他們闡明其價值之所在。(2)升華感恩情感,是感恩的動力來源。感恩需要心息相同、心理贊賞和情感回報。感恩教育要在教會大學生識恩、知恩基礎上,培育大學生感恩之情。[2]而感恩之情培育的出發點可從教會學生謝恩開始。謝恩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心靈與情感交流,衍生出一種愉悅、溫暖和幸福感情,引發心靈共鳴,激發個體感恩情感,進而產生謝恩沖動和行為。(3)受恩圖報是感恩的最終目的。進行感恩教育的重點是讓大學生知道,恩情不是等量回報,也不是欲報即報。報恩不是一種“投桃報李”式的等價交換。一些簡單的行為,一句簡單的感謝,都是報恩的表現,都能給予施恩者帶來特別愉快的心情。還要教育大學生將報恩之心升華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提升他們的思想素質,教育他們樹立正確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懂得奉獻與索取之間的辯證關文教空間2016年第09期總第438期系。(4)施恩不圖報,是感恩的最高境界。《戰國策》里說:“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3]個人只有達到施恩不圖報境界,才能真正擁有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貢獻、在必要時為祖國獻身的信念和品格。高校進行感恩教育時,應將“施恩不圖報”的感恩理念傳授給大學生。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實施路徑
目前,高校沒有普遍開設感恩教育這一門課程。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政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個平臺,通過各種方式促使感恩教育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心中,并且做好以下“三個結合”,使感恩教育同思政教育在知識、情感、實踐三個方面實現全面融合。
1.知識層面高調結合
我國高校現開設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德育課程。思政教師要從理論教學上發揮出德育滲透的優勢。從知恩、感恩的重要性、價值取向、方法與途徑等視閾將感恩教育的知識體系,系統地傳授給大學生,打造出普遍認同的知恩共識。[4]而要做好這一點,就需要將感恩教育與思政課程在知識層面高調結合。這里所說的“高調”,是指在教授思政課程過程中,要將思政課程的知識點與感恩教育的知識點相結合,通過“多結合”以及“明確告訴學生所授內容即為感恩教育”這種高調的方式,使大學生形成基本的感恩認識。例如,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中,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之中,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24個字,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當代大學生如何學會感恩具有指導意義。[5]
2.情感層面高度結合
高校德育課在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過程中,不能僅停留于認知層面,還要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感。感恩是一種積極情緒,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思政教育與感恩教育在情感層面的高度結合,使兩者在培育大學生道德情感目標上高度一致。這一目標的實現,可從創設情境和榜樣示范法入手,從而高度培養大學生的關懷感、仁愛感、真誠感和慈悲之心等道德情感。創設情境主要指設置各種人際互動情景、社會生活情景等,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和舉學生身邊實例兩種手段來創設。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領導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這一章時,思政教師通過預先設計好的課件向學生展示兩個案例,一個是“洪戰輝的事跡材料”,一個是“南京大學‘一位辛酸父親的來信’”。通過這兩個案例,使學生在情感上形成反差,從而深刻懂得生命的真諦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要感恩父母的教育意義。而榜樣教育法,不僅指思政教師要做好榜樣帶頭作用,而且思政教師要善于挖掘同學當中的榜樣人物,并且樹立榜樣,讓榜樣人物得到同學之間的情感認可,從而號召廣大同學向榜樣學習的熱潮。總之,創設情境與榜樣示范法的目的都是要引起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感。
3.實踐層面高效結合
高校感恩教育不能只做定性教育,也需要進行定量教育,因為感恩教育是體驗式教育,只有量化才能知道感恩教育的效果。對感恩教育進行量化,其實就是指感恩教育的考核評價方式。當前,以布置感恩作業的方式進行感恩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有關媒體曾報道,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給大一學生布置了一項算“感恩賬”的寒假作業,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號召學子“為父母做頓飯”。以布置感恩作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方面的考核,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如果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感恩,這種考核方式就極易片面化、虛假化而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不足而否定它。以布置感恩作業的形式進行感恩教育考核,有助于促進那些不懂感恩、不愿感恩、對生活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參與感恩。通過經常的感恩練習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感恩習慣,并能使他們在完成感恩作業中體會這聯系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恩之情,無疑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感恩情懷,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感恩教育進行量化,其實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內化成為個人人格的一個部分,并且應用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從而實現感恩教育的實效性。綜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高校在加強感恩教育的建設上,應注重發揮思政課堂的主要作用,將感恩教育融進課堂教學中。
作者:王洪明 王燕燕 單位:沈陽建筑大學教學咨詢與督導工作辦公室 沈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羅國杰.中國傳統道德名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祝國超.論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6(3).
[4]徐廣屏.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3(1):51-54.
[5]劉利才,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64-165.
- 上一篇:職業院校感恩教育論文
- 下一篇:初任教師課堂管理失效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