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的定位
時間:2022-11-22 10:08:11
導語: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的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大學生感恩品質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嚴重背離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輔導員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線,理應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當代人應當具備的優秀品質。目前,當代大學生感恩品質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感恩缺失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嚴重背離了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感恩教育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感恩教育還尚未正式納入高校課程體系,高校輔導員是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執行主體,他們理應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對學生進行感恩思想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增強感恩意識,陶冶感恩情操,內化感恩品質。
一、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現狀
1.對待父母,養育之恩淡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長輩不履行感恩被視為大的不孝。然而,當代大學生不能體諒父母,對父母只講索取,缺少孝敬父母的意識和舉動。2004年底,南京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一封署名“一位心酸父親”的信,控訴兒子不體諒父母,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在日常工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將父母花高額學費送其上學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凈,對望子成龍、日夜操勞的父母無絲毫感恩之情。進入大學后,他們缺少學習的動力,虛度時光。他們多門課程成績不及格,嚴重者會被留級或者退學。一些大學生隨著年級的不斷增長,尤其是男生,主動給家里打電話問候的寥寥無幾;越來越多來自農村的學生,來到喧囂的都市,將父母在田間的辛苦勞作置于腦后,不體諒父母掙錢的辛苦,節假日出門旅游、逛街消費,情調十足。
2.對待教師和母校,培育之恩淡漠。在當今社會,尊重教師就是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它反映了全社會的人文素養水平。然而,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是付費上大學,自己的一言一行與教師無關。他們不尊重教師的勞動: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課堂紀律差;課下不完成作業;見了教師不打招呼,擦肩而過;對教師的輔導答疑,不言謝;對待教師的批評,牢騷滿腹,甚至采取過激行為報復教師……近年來,有些學生利用高校對貧困學生可以緩交學費的政策,惡意欠費,把家長給的學費用于個人消費、享樂;還有一些大學生,不但不感恩母校,反而滿懷記恨,畢業離校時,以肆意破壞學校公共財物為樂,給在校生和教師們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3.對待社會和國家,責任心缺乏。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回報社會。然而,由于受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社會思潮的沖擊,有些大學生價值取向發生錯位,只注重個人價值,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某機構曾對大學生的審美、政治、理論、經濟、社會、宗教等6種價值取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價值取向僅居第5位。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懷和培養比較冷漠,更談不上回報。在利益關系上,一些大學生唯利是圖,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把學習當作是掙大錢、當大官的跳板,就業只求舒適、享受、高待遇,不講奉獻社會。4.對待朋友和同學,人際關系淡漠。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他人的合作相處是密不可分的,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代大學生以強化自我為中心,缺少關心、理解他人的主動性,在人際交往中具有較強的功利心,缺乏寬容和諒解,缺少關心和互助。部分大學生缺少與同學、朋友的溝通和互動,以利益和金錢來衡量與他們關系的遠近,注重實用主義,有“過河拆橋”的不良習慣,缺少對他們的感謝之心,更談不上回報,感恩品質出現危機。
1.做學校感恩教育和家庭感恩教育的聯結者。大多數學生家長只關心孩子學業和衣食住行的情況,缺少對他們做人、處事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成長關注不夠;有些家長雖然關心學生在校思想表現,但苦于不能從學生那了解到實際情況,無法對子女進行有的放矢的家庭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只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下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因此,輔導員應為每個學生建立“感恩品質”檔案,要經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及時、如實地反映了學生的在校表現,使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感恩狀況,有針對性地參與子女教育。同時,輔導員也可以向家長介紹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征求學生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學校感恩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輔導員可以通過打電話、書信、QQ、微信等形式與家長取得定期聯系,有些輔導員每學期都會郵寄“給家長的一封信”;河北省內各高校開展的“暑期輔導員大家訪”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學生家庭,促進了學校和家庭彼此間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輔導員有針對性的開展感恩教育,實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2.做學生感恩意識的引導者。(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分類引導。輔導員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人而異地開展感恩教育。對有的學生進行知恩識恩的教育,引導他們善于捕捉生活細節中潛藏著的恩惠,珍惜美好生活;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感恩行為的訓練,引導他們善于把握生活中感恩的時機,以樂善好施作為自己的快樂;對有的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感恩觀教育,引導他們認識到報恩不是簡單的一對一回報,不要被庸俗的私情義氣所左右。(2)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自覺培養報恩情感。輔導員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各種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陶冶情操和體驗感恩的舞臺。如:組織愛心救助、志愿服務等活動激發學生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情感;以中外節假日為契機,開展演講、征文、書畫展、微視頻大賽等活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孝敬父母、尊敬教師的感恩情感;定期組織感恩教育主題班會,同學們針對自己關注到的感恩典型人或事、感恩實踐的經歷和感受展開交流,產生感恩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在每年級的第一次主題班會上,輔導員要組織學生算“三筆智力投資賬”,教育他們要以優異成績回報父母、國家和社會;通過組織評選“校園感恩之星”的活動,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感恩的典型人物,尋找的過程也便是從生活點滴中體驗感恩的過程。(3)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輔導員教育學生在他人需要幫助時能施以援手,把幫助他人走出困境作為自己的快樂,并且不能把施恩作為人情投資,期待他人的回報。同時,教育學生感恩要講究原則,不能盲目服從,更不能陷入個人私情。如兩名大二年級的學生,因為私交甚好,一人礙于面子,替對方補考,結果導致兩人均被學校給以留校察看的處分,哥們義氣害了他們。這種沒有原則的行為,只能是自食苦果。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施恩不求回報。
3.做學生感恩行為的示范者。輔導員與學生接觸較多,工作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密切聯系,在學生心目中,輔導員居于重要的位置,他們對輔導員無比信任,輔導員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首先要嚴于律己,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懷為學生樹立起人生的航標,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情感情況,密切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積極參加與學生的互動,融入學生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真心愛戴。言傳不如身教,與其磨破嘴皮子進行苦口婆心地說教,不如真心愛護學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責,用自己對學生的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和感恩心在潛移默化中感化他們,使他們自覺感悟恩情,采取報恩行動。
4.做學生感恩品行的監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應該嚴格執行感恩考評制度,將感恩作為各項助學資助、評優評先、班干部選拔、黨員發展等工作的參考因素,以此激勵學生。如,建立班級貧困生資助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辦法,建立資助款召回制度,獲得資助的貧困生如若出現違紀行為、請客吃飯、奢侈生活的“享樂”行為、學習散漫等情況資助款將被收回,督促貧困生要懷有感恩之心,以良好的表現回報資助者。同時,輔導員還要充分帶動班團干部和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以感恩在心、感恩在行的實際表現來影響學生,做感恩品行的示范者;還要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動態,關心同學,做其他同學感恩行為的監督者。
作者:陳艷梅 單位:唐山學院
參考文獻:
[1]郁進東.辛酸父親來信撞擊人學生心靈[N].中國青年報,2004-11-04(1).
[2]徐燕婷.對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現狀分析及輔導員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5).
[3]張瑞.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危害及對策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