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貧困生資助感恩教育分析

時間:2022-02-05 02:51:37

導語:農村貧困生資助感恩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貧困生資助感恩教育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進行感恩教育有效策略解析,結合現階段我國社會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進行感恩教的有效性,利用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加強學生感恩意識、感恩心理,致力于發(fā)展學生健康人格,樹立良好道德觀念,結合實施感恩教育活動存在價值性、有效性展開討論,以實施感恩教育,傳播社會正能量、感恩社會、感恩教師為切入點進行深刻討論,旨在加強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于感恩教育中的應用效益。

【關鍵詞】農村貧困生資助;感恩交易;應用;分析;小學生

感恩即對社會、自然、家庭給予的幫助、恩惠于思想、行為、方式給予感謝、回饋。感恩教育即校園教師通過教育形式,基于感恩心理出發(fā),引導農村貧困生認知感恩,從而實現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素質教育。感恩活動實施中,活動形式主要減少感恩理論知識,構建活動式形式,激發(fā)學生內在情感,滿足學生情感認知、理性認知、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運用多元化、多維度因素,引申學生感恩思想,推動學生對感恩進行有效思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也是一種現象式表現,因此,如何引導平農村貧困生對其價值,建立共同高度認同,促使學生朝向積極、正面、良好的發(fā)展方向,是現階段我國農村小學教師主要面臨的問題[1]。

一、開展感恩教育于農村貧困生發(fā)展存在的價值

筆者主要通過調查,并針對農村小學階段小學生,實施貧困生資助活動教育,促使學生感受感恩教育的真諦,在活動教育中引導學生思維發(fā)展,樹立良好道德觀念,推動學生健康發(fā)展,引導學生建立自我生存、生活需要家長、教師、社會、自然的心理,幫助貧困生懂得感恩、認真做事、努力學習,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保障。此外,小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其思維處于形象化階段,主要表現為他們依托固化思想模型延展后續(xù)思維活動,如僅靠理論立足教育,無法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感恩心理,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生活認知,加強學生身心成長,樹立良好、健康心態(tài),引導學生善良、真誠,愿意幫助別人。因此,在小學階段實施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價值性、思想性,較比人文思想、素質思想、育人思想,感恩思想可以更全面、更細致的幫助學生建立感知生活的心理。教師在實施感恩教育中,不僅要求學生對資助者產生感恩心理,還有利用現象、案例等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良好道德觀念,促使學生樂觀面對生活、懂得感恩意識,進而形成學生懂得感恩,內心保持積極心態(tài),并建立良好、善良性格,樂于幫助他人。

二、應用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開展感恩交易的有效措施

(一)對黨和國家感恩。貧困生一直是社會的重點關注的問題,不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對于貧困生的問題一直都是十分關注,因此,貧困生的問題國際按學校與社會都在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進行關注,比如國家對于貧困生設立國家助學金,學校安排各種勤工儉學活動,促進學生自力更生,社會各級企業(yè)都在不斷的加強對貧困生的教育,所以對貧困生的教育應該首先關注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對黨和國家的感恩,首先在心理上實現對于國家的感激之情。對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感?!翱照務`國,實干興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一代代大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和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大學生只有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才會有前行的目標和動力。說:“我們既要腳踏實地,又要學會仰望星空?!睔v史使命具體來說就是對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責任與擔當,這就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努力學習,在學習中成就自己,在奮斗中投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中國夢的實現添磚加瓦?!凹沂亲钚瑖乔f家”,“人”作為其中的核心,做出個體與社會利益與共的價值選擇,是人的心理驅使呈現在人的行為中的必然要求。不過對它的理解始終不能超出倫理范疇,它所具有某種道德上的約束或者情感依托功能是歷史性的,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通過這種家國的意識的建立,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懷的不斷提升和進步。(二)感恩教師。基于對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實施感恩教育措施中,為了強化學生在感恩教育中,可以感知、認知到感恩教師的教育之情時,教師可基于多媒體技術,利用課件形式,為學生播放有關片段。引導學生在直觀體驗中加強感恩思想認知,促使學生對教師保持濃烈的感恩之情。感恩老師的教誨之恩。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報師恩的傳統(tǒng)。“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道德情感的升華需要科學理論指導和正確“三觀”的引領,而它們一定程度上來源于老師的諄諄教導和傾囊相授。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但其背后披星戴月的辛苦卻是不為人所知的,熬夜備課、為學生做好學習規(guī)劃、兼顧每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是老師日常的生活狀態(tài)。一句“老師,您辛苦了!”看似蜻蜓點水,但實際對老師來說卻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三)感恩自然。自然孕育了無數生命,它構建了我們絢爛多姿的生活,讓我們在生活中感悟自然的美,只一切的感動,都值得我們感恩。感恩自然對我們的饋贈,自然將賦予貧困生燦爛的希望,給了人們生機和希望。教師應帶來學生走出課堂,感受自然,感恩自然,基于實踐活動出發(f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對大自然有感恩之情。感恩自然就是要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護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以行動落實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諸如綠色出行、節(jié)約用水等日常化行為的踐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開拓者,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主力軍,教育者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生態(tài)觀和中國共產黨的生態(tài)文明理論為指導,教育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和忠實踐行者,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四)感恩社會。農村貧困生接受了社會諸多幫助,教師應點名重點,引導學生對社會激發(fā)感恩之情,不僅可以讓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也讓學生樹立良好目標。筆者在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利用PPT形式,播放了許多社會中具有愛心、正能量的先進事跡,通過幫助學生物質、精神上的幫助,引導學生關愛社會,樹立夢想,立志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因此,教師應教育、引導學生,在夢想實現的時候,不要忘記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讓學生用以所學回報社會[2]。(五)感恩家庭。家庭即一個人精神成長起點,家庭、家教、家風的涵養(yǎng)與形成,都與家庭存在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我校農村貧困生中,多數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因素,家長選擇外出務工,造成留守兒童諸多的現象。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較為敏感和脆弱,在生活方面、學習方面沒有良好的自信心,在遇到挫折與困難后,較易出現膽怯及自卑的心理,針對這一想象,教師應給予感恩心理去發(fā),幫助學生感恩家庭,感恩父母,并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實施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加強學生感恩父母心理,促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基于感恩心理出發(fā),努力學習、認真學習,為學生未來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六)加強社會實踐感恩。我們生活在一個友愛的社會中,所以貧困生在現階段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會得到國家的有效幫助,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有實踐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把感恩真正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社會做出更加有效地貢獻,比如在現階段的社會發(fā)展中,通過對貧困地區(qū)進行支教活動,通過對貧困地區(qū)實施脫貧幫助任務,真正理解貧困的原因,通過實際行動,有效的幫助貧困地區(qū)的人民在生活以及學習上的任務,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理解自己所受的幫助,同時通過社會反饋,提升自身的感恩意識與能力,實現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借助農村貧困生資助活動開展感恩教育,教育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教師、家庭、社會應共同努力,秉承立德樹人理念,堅持貫徹感恩思想,予以長期有效教育,輕理論,重形式,不僅可以提高感恩教育的組織效益,也能讓學生在教育中認知感恩、明確感恩,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心態(tài),形成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園,孫宇,付昌義.高校資助工作視域下的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18-19.

[2]甄月橋,李娜,朱茹華.加強貧困生資助,構建和諧社會[J].北京,大學生就業(yè),2009,(12).

作者:覃蒙菲 單位:廣西南寧市馬山縣白山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