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問題及消解

時間:2022-05-31 10:31:21

導語: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問題及消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問題及消解

摘要:集團化辦學是由一所名校與多所普通學校組建成的學校共同體,具有流動范圍大、輻射范圍廣、帶動性強、互補性強等特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體現為:管理運行機制不健全,共治主體權責不清;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優質教育資源過度稀釋;存在教育壟斷現象,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辦學特色不突出。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運行機制,明確共治主體權責;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盡量保障教育公平;注重優質化發展,打造辦學特色。

關鍵詞: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優質教育資源;管理運行機制

集團化辦學是采用以強帶弱或優勢互補的方式,推進教育資源優質配置、均衡發展的一種辦學模式,是一種多層次大規模的組織形態,其構建以契約為紐帶,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當前,實施集團化辦學在很多國家、很多地區已經成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教育的重要選擇,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校品牌和區域特色。在我國,義務教育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現階段隨著國家對義務教育重視程度的增大和財政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不僅指向學校硬件設備的均衡化,更指向對學校管理方式、辦學理念、教師科研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軟實力的改善。而集團化辦學可以通過文化共生、資源共享以及教研共建等,從結構上來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但當前我國在實施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涵及特征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倡導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政策驅動下,全國各地掀起了集團化辦學的熱潮,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教育先進的城市,集團化辦學已經進入深化發展階段。1.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涵意蘊集團化辦學最早起源于西方,是經濟社會發展、民辦教育圍繞市場以及教育產業論等對教育產生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教育現象。在我國,教育集團最早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興起,其后隨著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在全國范圍內的推進,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治理方式不斷進行創新,以此來促進義務教育在區域內的優質均衡發展[1]。近年來,從教育先進的上海、杭州等到各省會大中城市,再到全國各地,集團化辦學迅速發展,其發展階段正在從探索階段轉向深化階段,發展方式從外延式轉向內涵式。教育部部長曾表示:“推進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在教育均衡化發展工作三件事中居于首位”。由此,集團化辦學成為我國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和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重要選擇。集團化辦學是由一所名校和若干所普通學校組成的學校共同體,在兼顧學校共同愿景的同時,主要以行政命令為主,運行中以名校為龍頭,在學校管理、信息技術、教育理念、教育科研以及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以實現設備、師資、管理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組建教育集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各成員學校的資源進行揚棄和評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集團內部各校有計劃、有選擇地開展活動,共享課程、名師、信息等資源,打破了過去各學校封閉、獨立的辦學格局,使校際聯系趨于常規化、制度化、主動化;集團內部也在不斷完善各學段的銜接工作,建立起了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教育鏈,這個動態過程有助于盤活集團教育資源,打破學校原有辦學模式。集團化辦學集中管理教師,不會強制要求教師必須在“哪個規定講臺上”,而是依據學校需求來相對靈活地調配教師,建立教師柔性流動機制。集團可以采用“跨校聯聘”“名師送教”等方式來配送名校優秀教師到師資水平相對較弱的學校幫扶,薄弱學校也送教師到名校去學習。成員學校可以通過建立課程資源庫、組建專業的課程開發團隊、聯合備課以及協調各校優勢學科等來共享優質資源[2]。2.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在特征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條件之下產生的,從其辦學發展與辦學歷程來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具有四大內在特征。一是生源流動范圍大。受就近入學政策的影響,基礎教育學校的招生來源相對比較穩定,基本都在相對的區域、相對的范圍之內,集團化辦學使學生在集團化辦學的成員學校之間或學校內部進行流動,這種大范圍內的生源流動有助于解決基礎教育辦學中學生擇校難、家庭追求優質教育資源等相關難題。二是教育資源輻射范圍廣。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下能夠被擴大,這種集團化辦學模式下基礎教育資源輻射范圍的擴大,有助于提升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三是帶動性強。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主要模式有“名校扶弱校”“名校帶新校”“名校聯名企”“名校連子校”“名校管民校”等[3],這些模式在運行過程中都以名校為龍頭,并以此為中心來開展活動,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四是互補性強。集團化辦學有助于開拓成員學校的教育視野,有利于促進教育資源分配不足情況下各校之間的資源互換,強化集團內部各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使各校之間信息的傳播、表達和交流等更加暢通。

二、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管理運行機制不健全,共治主體權責不清;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優質教育資源過度稀釋;教育壟斷現象存在,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辦學特色不突出。1.管理運行機制不健全,共治主體權責不清就外部治理而言,學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下行使教育管理權,集團化辦學的委托管理關系不僅包括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還涉及集團化總校與被承辦校之間的。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中這種復雜委托管理關系下的三方權責,當前在相關制度中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就內部治理而言,集團化辦學使用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一個法人一體化的管理,但分校一般都由執行校長負責學校的日常運行工作,這樣容易出現執行校長與法人之間權責不清,造成責任與管理漏洞。集團內部各校授權不同、管理模式不一,缺乏統一的組織機構保障。一個執行校長不僅要單獨負責一個分校的整體管理,還要負責集團內的教學、黨建、德育等中的某一職責,即存在一人多校、一人多崗的混亂現象。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運行需要一個科學高效、健全完善的管理機制。但當前我國集團化辦學管理機制缺乏科學性與高效性,還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各分校之間距離分布不均,有些分校之間距離太遠,組織體系臃腫繁雜,導致師資力量與管理資金的投入增加,加大管理難度;有些分校之間距離太近,在劃片招生上出現競爭,在服務空間上出現重合,影響分校之間的關系,這不論對集團化辦學的可持續發展還是集團管理都是不利的[4]。2.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優質教育資源過度稀釋實施集團化辦學最初的目的是吸收名校教師資源、管理經驗、課程資源及優質文化等,吸納弱校進入教育集團,在有限的空間內更好地利用和調配有限的教育資源,提高弱校辦學能力與水平,推動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但在實施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隨著教育集團化優勢的逐漸凸顯,教育行政部門不顧當地實際的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情況,將愈來愈多的學校拉入教育集團,以此來追求集團化辦學的覆蓋率。但基礎教育集團化發展過程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增量與總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如優秀管理人才、辦學資金、優秀的師資力量等。在集團化辦學中,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與良好的教育環境,這導致在已有教育供給條件下,根本無法滿足人們的現實教育需求,使兩者之間出現嚴重的矛盾與沖突。一些教育集團在現實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丟失學校教育本真的價值而進行大肆擴張、以此來追求其商業價值的現象,從而導致很多教育集團產生規模的巨無霸,過度透支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而弱校成員嚴重冗雜,整個教育集團超負荷運行,這有悖于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初衷,不僅影響核心學校自身的發展,更不能有效發揮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辦學的輻射帶動作用。教育資源的過度稀釋與過大的教育集團規模會使學校顧此失彼,無法兼顧整體。3.教育壟斷現象滋生,教育發展不平衡我國在實施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隨著集團化辦學的迅速發展,形成了一些“超級學校”,即龐大的教育集團,這些大規模的教育集團吸引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流入,使普通學校的優等學生、優秀教師等大量優質資源外流。基礎教育階段,我國教育供給總量與現實中人們對教育的總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教育壟斷。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從教師視角來看,形成了對優質教育師資力量的壟斷。大規模教育集團與同類型學校相比,其辦學資金充裕,相關軟硬件設施設備齊全,學校環境更好,這些良好的條件無不在吸引著學生和家長。與同類型學校相比,“超級學校”為教職工提供的工資福利待遇也更優厚,這將吸引優秀的教師。由此可見,大規模教育集團利用經濟優勢與自身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家長及教師,最終形成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從學生視角來看,形成了對生源的壟斷。通常情況下,教育集團會憑借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來吸引大量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或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再加上其本身就擁有絕大多數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使本來就占有絕對優勢的教育集團更加優越。相反地,普通學校在師資力量、生源等教育資源方面都相對比較弱,再加上教育集團對優秀教師、優秀學生等的進一步抽離,使普通學校變得更為弱勢。由此教育集團與普通學校之間在無形中差距越來越大。長期以往,無論是教育質量、師資力量,還是生源等,前者越來越強,而后者越來越弱,這樣就形成了教育上的“馬太效應”[5]。4.教育同質化現象突出,辦學特色不鮮明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大力倡導與支持,近些年來,集團化辦學在全國各地盛行,尤其是上海、北京、杭州等教育先進的城市,在政府的支持與推動下,以大學、教育學院或傳統“名校”為母體,大力組建教育集團,以此來提高區域內各校辦學質量。然而,在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往往能看到同質化的身影,主要表現在學校文化、辦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建設、管理思維等各方面,集團內其他學校與龍頭學校在日益單向度地趨同。也就是說,集團內其他學校在學習、模仿龍頭學校,并向其看齊、靠近,最終被龍頭學校同質化。基礎教育集團普遍采用的連鎖式辦學模式,使各個學校的個性缺乏,出現“千校一面”的情況,從而導致校園文化逐漸走向趨同化[6]。甚至有一些教育集團管理人員認為,適應集團所制訂的課程管理與保持各校原有的特色課程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與沖突。通常來說,讓名校帶動其他比較薄弱的學校同步發展是集團化辦學的根本目的,而這個目的本身就很容易導致學校間同質化的發展。

三、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中問題的消解

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健全管理運行機制,明確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集團及學校等共治主體的權責;二是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縮小優質學校與弱校之間的巨大差距;三是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打破教育壟斷,盡量保障教育公平;四是注重優質化發展,打造辦學特色。1.建立健全管理運行機制,明確共治主體權責集團化辦學涉及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集團等主體,建設教育集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這些多元利益群體進行權利分配的過程。因此,不斷完善教育治理體系,建立權責明確的管理運行機制,是推進教育治理的核心所在,其關鍵是“通過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方式來調整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解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7]。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存在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集團、學校等的授權過程以及各內部學校間權力的轉移過程。但是,如果政府權力過大,就會出現思維方式趨同、管理模式僵化、政府無限膨脹的問題。所以,為了限制政府權力過度集中,提高其管理能力,就需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重置和劃分教育權力,下放辦學自主權。也就是說,教育集團建設實際上就是對各共治主體權力進行重新分配,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進行從“結構守護人”到“改革能動者”的角色轉換。具體來說,政府的主要責任是:提供經費投入、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流動、準入與退出機制等政策保障;進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建立教師問責與評估機制等;開創多元主體參與教育集團建設的多重路徑與渠道,使集團內的各要素盡可能大地發揮效能。教育集團建設中的決策者即校長,會依據學校的特征來選擇本校的需求和路徑以及在教育集團中所處的位置;執行者即具體實施變革方案的學校成員,會依據變革計劃來落實具體的變革方案。2.加大教育資源總投入,合理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資源的短缺,這就需要在加大教育資源總量投入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已有優質教育資源。給予弱勢地區或弱勢學校適當的教育資源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有限,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有助于促進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能。集團化辦學為高效利用教育資源提供了平臺,能夠通過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的途徑,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縮小優質學校與弱校之間的巨大差距。但是,集團化辦學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規模的劇增和對優質資源的過度稀釋。集團化辦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優質資源倍增,也不應是無限擴大規模、實現規模經濟、過度稀釋優質資源,而是要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協調來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在基礎教育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家既定法律法規進行宏觀調控,科學、合理、高效地配置教育資源。具體來說,政府要了解教育發展全局,分清資源配置中的輕重緩急,根據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配。一方面要解決基礎教育資金問題,努力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每一位適齡兒童都能上得起學;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學生資助制度,解決貧困生的經濟問題。3.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保障教育資源公平教育資金短缺是導致我國區域間教育資源分配失衡,教育集團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大國家對教育領域的財政投入,重視教育資金的使用與分配。因地區和經濟的落后,有很大一部分教育弱勢群體處于教育最底層,國家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要實行教育財政傾斜政策。也就是說,要重點支持落后地區基礎教育與薄弱學校的發展,并給予這些地區與學校特殊的經費補貼,逐漸減小區域和校際懸殊差距,從而解決教育壟斷問題。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在名校集團中納入一些學校管理理念落后、教育資源匱乏的學校,由優質學校向這些學校注入優秀師資、共享優質課程、輸入先進管理理念等,以此提高弱勢學校的課程質量、師資水平、管理能力,實現普通學校從集團輸血到自身造血的轉變,讓更多不在名校就讀的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也能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資源,有效提高優質資源的利用率并擴大其惠及面,從而來緩解擇校難題[8]。在集團化辦學實踐中,一些教育集團存在法律空白,做出一些違法違規行為,對一些學生產生巨大的打擊,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侵害了其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因此,從國家相關立法部門到地方政府都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教育執法力度,確保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4.注重優質化發展,打造學校辦學特色我國因經濟欠發達、文化產業相對落后、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等多重原因,造成人均資源占有率比較低,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導致特色人才的匱乏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急需之間形成激烈的矛盾。因此,在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教育集團與各學校都要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注重特色化發展。大衛·哈格里夫斯提出,在集團化辦學中,應該采用“自我改進的學校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名教師都有在“共同的實踐性發展”中改進學校與探索教育教學方法的權力。但并不意味著“普通學校”必須要模仿“名校”,復制其辦學模式,而是在建立緊密人際關系的基礎上,名校與普通學校要對雙方的辦學與管理狀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發現并指出彼此存在的問題,最后雙方一起進行改進和解決。也就是說,“自我改進的學校系統”并不是存在嚴密上下級命令關系的科層體系,而是一個學校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普通學校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名校的辦學模式。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校所擁有的信息、資源、人員,以及所處的結構地位與特有的資源稟賦等,形成了每個學校穩定而獨特的特性。因此,在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中,在以名校為龍頭的基礎上,要以足夠的支撐實力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背景,尊重各成員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挖掘各成員學校獨有的特色與優勢,帶動區域內其他學校共同發展,在實現集團整體優質化的同時進行相對獨立的發展[9]。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探尋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機制:以集團化辦學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4(24):1-9.

[2]楊洲,田振華.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涵意蘊、發展現狀及可能進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8(08):54-57.

[3]孟繁華,張蕾,佘勇.試論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三大模式[J].教育研究,2016(10):40-45.

[4]張建,程鳳春.名校集團化辦學的學校治理:現實樣態與實踐理路[J].中國教育學刊,2016(08):16-22.

[5]曹美琦.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反思[J].教學與管理,2018(10):9-12.

[6]張爽.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06):87-94.

[7]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4-11.

[8]吳菡.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及其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以上海市楊浦區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9):1-5.

[9]鐘秉林.關于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3.

作者:王小濤 單位:重慶市朝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