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行政區基礎教育見聞分析

時間:2022-02-16 10:47:52

導語:特別行政區基礎教育見聞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別行政區基礎教育見聞分析

自1999年回歸以來,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之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澳門特別行政區發展速度空前。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發展,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方針,逐步完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規,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努力提升教育質量。在“科教興澳”的社會背景下,澳門教育有了新的發展。本文從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見聞出發,總結幾點我們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的觀察心得,供教育同行參考。

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綜合應用技能教育”課程與STEM教育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于2019~2020學年度推出“綜合應用技能教育”先導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是要突破以往課程體系及固有教學模式,讓學生從應用和實踐中學習基礎的理論與概念,培養學生共通的能力、職業知識、應用技能、創新素養及生涯價值觀。開展“綜合應用技能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澳門大學中小學STEM教育基地在2018年6月成立。澳門大學這個STEM教育基地由科技學院、中醫藥研究所、健康科學學院、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共同組成,與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教青局共同合作,發揮不同學院、不同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優勢,共同推動“綜合應用技能教育”中的設計與應用科技教育。澳門大學的STEM教育基地對澳門特區所有中小學開放,教師可以申請使用基地的資源和設施開展STEM教育。基地每年為澳門中小學生舉辦STEM夏日實踐營,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例如,澳門鏡平學校開展的綜合學科叫作“科技與生活”,在初中一年級至三年級范圍內實施。初一主要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綜合設計,形成“科技與生活”的課程內容,每周兩節課,面向初一全體學生。初二及初三主要以資訊科技結合編程設計形成的課程內容,每周一授課,面向全體初二、初三學生。教材方面,澳門鏡平學校全部采用自編教材,自編教材的好處是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靈活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雖然近幾年有不少STEM資源和教材,但是不一定適合澳門特區使用,所以澳門鏡平學校選擇自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優化調整。先導計劃有實驗性質,所以自編教材也帶有實驗性質。

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中華傳統禮儀文化教育

“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中華禮儀研習計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范圍,以“在校青少年”為對象,由中華禮儀入手建立文化自信,采取研習的方式,不僅要認知,還要練習實踐。而其之所以稱為“計劃”,因為它不是一次性活動,是有教材、有步驟、持續實施的一個方案。這項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發起,教材使用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編纂、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禮樂文明教育》(初級篇)及《禮樂文明教育》(中級篇),并獲授權港澳繁體出版。該計劃的網站上提供教材電子版和禮儀范例視頻供教師和學生使用。2019年2月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展開說即“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大力弘揚廉潔修身、勤勉盡責的廉潔文化,形成崇廉尚潔的良好社會氛圍,共同維護向善向上的清風正氣”。由此可見黨中央在規劃部署粵港澳大灣區時多么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以澳門教業中學為例,澳門教業中學長期以來重視對師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孔子學堂”是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其中一個平臺。2015年,“中國孔子基金會”在澳門教業中學開辦“孔子學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業中學德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淵源來說,教業中學自建校以來一直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教重在德”與“業精于勤”作為辦學宗旨,以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澳門教業中學每年9月28日均舉辦“祭孔”活動,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講授有關孔子的思想及論述并匯編專刊,與師生作交流。學校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儀式,從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為一種價值觀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三、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特色課程設置

科學源于生活,澳門各學校重視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學習運用綜合能力,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開發特色課程激發學生對學習和生命的熱愛,培養科學探究精神與實踐能力。以澳門菜農子弟學校為例,“現代生物圈”課程是澳門菜農子弟學校與澳門新會農科所合作,引進再生能源、微滴灌溉節水等技術資源開展的課程。經過十多年的逐步發展,現在已具有溫室、真菌實驗室和學生有機種植區等不同區塊,結合校園內的理科實驗室、操場上的天梯等各種設施,讓校園成為學生的綠色教室,可讓學生親近大自然、開拓視野、增強動手能力。例如操場上垂直綠化的天梯,學校推動學生們參與設計其中的管道接駁,營養液的調配和檢測也由學生負責。學校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校園建設,接觸營養液無土種植等現代農耕技術,自己動手栽種蔬果,增進對現代農業的了解;通過如何節能節水等環保議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學習,學到堅強勇敢,學會在面對挑戰時,如何通過團體合作迎難而上解決困難。在課堂設置方面,為了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學校在初中階段推出綜合科學課程。高一、高二年級推出每周兩節的生物創意科學課程供學生選修。學生除了必修的物理、化學、生物課程,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生物創意科學等選修課程。除必修課、選修課外,學校還提供不同的余暇活動,例如初中的有機耕種、高中的生命科學等,讓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有更多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明確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說,學校更注重歷程學習,包括學生在歷程中所學到的主動、嘗試、探究、討論、尊重、反思、堅持等學習品質和行為習慣。學習過程中,教師會進行多元評核,例如栽種火龍果的作業,除了看最終成果,教師亦會觀察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留意學生能否展現合作性、發揮解難能力。教師會提供表格讓學生記錄每天的操作和統計數據、記下過程中的感想,并讓學生在總結報告會上交流和分享。

四、澳門特別行政區多樣化評價體系

澳門的教育部門在教學評價方面做出積極嘗試,構建多樣化評價體系,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和工具收集學生學習情況,引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更多地關注多方面發展。多樣化評價體系分別從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三方面入手。形成性評價主要體現診斷的功能,以學習內容具體行為目標為參照,采用的評價方法和手段主要是日常檢查,包括課堂提問、課堂練習及作業考查;終結性評價主要體現鑒定的功能,以課程目標為參照,評價手段主要是紙筆測驗;表現性評價主要體現診斷與促進的功能,以個人發展為參照,評價手段主要是表現性任務,具體包括使用紙筆的開放性任務和使用紙筆以外器具的表現性評價、調查與實驗、學科日記、成長記錄袋等。評價結果主要有三種呈現方式:(1)分數與等級。澳門學校主張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在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時采用模糊的評價方法,即等級制的方式。等級制又可以分為目標參照、常模參照和自我發展參照三種。其各有優缺點,實踐表明,在班級里強調學生與學生間的比較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在實施等級制時大多數學校傾向于采用目標參照和自我發展參照,盡量少用常模參照的做法。(2)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不只是收集學生作品的檔案夾,而是收集更有意義的學生邁向課程目標、與成長和發展相關的作品樣本。在具體評價中關注以下幾點:使學生參與評價,成為評價過程的一部分;使學生、家長和教師形成對學生進步的新看法;提升教師對表現性評價的重視程度;要便于向家長展示,給家長提供全面、具體的關于學生學習狀況的素材;提供診斷用的特殊作品或成果,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據。(3)評語。評價結果的處理不能總是簡單按等級分。一個分數或等級所能反映的信息畢竟有限,對于難以用分數或等級反映的問題,教師以陳述方式給予評價。

作者:陳玉美 何彥雨 郭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