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視角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4 10:40:46

導語:就業視角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視角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的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不斷發展,高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緊隨時代的步伐,高校計算機教育也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引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快節奏的發展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教學體系仍然存在著許多漏洞,而如何去填補這些漏洞,讓在校大學生能夠在走出課堂后學以致用是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推行的一大難題。本文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出發點,分析了現階段高校新一輪計算機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更好地提供接軌社會的計算機教育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就業;大學計算機;教育問題;改革

1市場需求下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的意義

為了迎合時展潮流和科技革新趨勢,全國高校也相繼設立相關學科,不斷加大師資投入力度,完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引導計算機及其相關學科的人才培育計劃步入正軌。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技術在我國有了進一步的成長和延伸,計算機及其相關學科在各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也有了明顯地提高,為了讓在校學生更好適應計算機教育,許多高校進行了課程改革,引入學分制教學模式。在步入大數據化時代的今天,計算機科技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大多數領域的日常作業都需要涉及計算機輔助操作,全國各級高校在原有計算機學科教育體系基礎上,針對現有教學模式和學生課堂反饋推行新型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的理論化授課模式,培養學生在掌握教材以內的基本課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以致用,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優化課堂教學項目,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得到更多的上機實踐機會,在培養興趣、開拓眼界的同時,最大程度都發揮課堂作用提高學生自身專業技能,確保學校教育所培育的專業人才與社會需求相吻合,通過新課程改革,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社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計算機應用型人才。

2面向就業市場的當前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2.1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材施教,采用統一化教育隨著計算機教育的深入應用,人們的生活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計算機已經成為許多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學生在沒有進行系統化培訓的情況下就接觸計算機、會使用計算機,因此掌握了許多基礎的操作技能。但同時也有許多學生,受經濟條件制約對計算機接觸較少,導致其上手速度較慢,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較為薄弱。通過對18級新生調研可以發現,有大約18%的新生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能夠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大一學期計算機課程,36%的學生對計算機稍有了解要掌握相應課程仍需花費大量時間,剩下46%的學生基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在進行相關課程學習時比較吃力。究其根本,這種差距普遍存在,是由不同的地域,家庭環境和經濟能力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高校同一屆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很顯然,當前的高校計算機教育并沒有針對這種現狀做出改變,計算機學科課程的設置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情況,教師在授課時,往往采取統一化教學方法,以一套理論應對所有學生,不能根據個人計算機實際水平的反饋更改講授方式或內容進度,日積月累會嚴重影響課堂的進度和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的熱情。

2.2計算機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過于應試化,缺乏實踐性在計算機技術不斷革新的今天,許多高校在計算機學科方面仍采取傳統的應試化教育模式,課堂上講解的依舊是以前過時的項目內容,滯后的教材內容和上機操作已經與計算機科技的發展潮流脫節,講述的內容過于單一化、片面化無法提供給我們足夠的、市場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除了設備軟件的落后、教學內容缺乏新意,時下普遍存在的應試型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提升,學生一味地追求高分,忽視了操作實踐的重要性,在走出校門時往往難以與社會崗位職進行合理對接。并且,現有的許多計算機教學課程會在講述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計算機技能進行詳細的闡述和說明,反而忽略了一些基礎的技能和常用的辦公軟件,導致學的知識反而無用武之地。

2.3學生不再占據主體地位,考核方式過于片面現階段,許多高校人才取以教師為課堂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在許多課堂中都是教師一味講授,學生一味接收,依照老師的節奏完成課堂進度,這樣不僅導致課程失去樂趣,影響教學進度,同時教師不能及時接收到學生對課程接受程度的反饋,學生也不能真正將自己帶入課堂,進行體驗式學習。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推動課程繼續教師會反客為主,逐漸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式的接受高壓課程,不僅會喪失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也無法對課堂內容融會貫通,真正掌握。而傳統的考核方式大多是對計算機基礎理論進行試卷式檢測,僅憑理論化測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上機操作能力的重要性,顯然是片面化的,有失公允的。

3就業視角下當前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完善的途徑

3.1與時俱進,改良計算機教育模式面對這種現狀,高校應該改進現有計算機學科教學體系,改善教學內容,讓教師在教學中發揮正確引導作用。好的教師是一門學科得以發展和革新的基礎,高校計算機教師應及時轉變其教學理念,豐富其教學內容,確保其學科項目與時俱進,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和引導,因材施教,分組教學,摒棄傳統的“一刀切”模式。對于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進行課外的拓展以促進其興趣發展;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要加強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訓練,培養其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要將理論聯系實踐,不拘泥于教材,同時加大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可以采取引入經典案例、分組教學等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就業為導向,增加應用式教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計算機課程教育與學生就業市場實情嚴重脫節是高校課程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學生學習的知識缺乏實用性經常導致學生在就業時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相應的社會崗位或不具備企業所要求的專業素質,進而影響就業情況。這就要求高校在進一步的計算機課程改革過程中,時刻保持與社會發展平行,讓企業的項目進入課堂,真正做到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

3.2完善教材內容,加強計算機教育的硬件軟件建設引入現代企業中的計算機應用實例,在確保課程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教材在編排時不僅要囊括與計算機結構相關的硬件知識、辦公軟件的操作流程、圖像處理問題和應用程序的編程語言等內容,還要妥善處理知識之間的銜接,在保障教材的可學性的同時,納入更多的應用型操作。此外,一方面學校還需加大對計算機硬件軟件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擴大師資隊伍,組建高素質、高水平、現代化教師團隊。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及時對校內機房進行定期檢修和系統更新,保證一定的學生電腦使用率,為高校計算機教育新課改的推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使其能完整反映學生綜合水平計算機課程評價體系也是新課改需要涉及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準確反映上一階段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還能對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有極大的鼓勵和敦促作用。以就業為導向的計算機教學應該在原有基礎上豐富和完善現有的課程評價體系,在傳統的理論型試卷測試的基礎上,增加一定比重的上機實踐測試,全面地評估和考核學生計算機課程的綜合能力,在肯定其系統性理論學習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其應用具體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束語

總之,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教育應該在傳授計算機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應用實踐練習,以保障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畢業生能夠從容地面對市場競爭;同時,在新課改推進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推進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最后,現階段各大高校應及時完善校內計算機學科的評估體系,確保相關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綜合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偉.就業視角下的大學計算機教育改革初探[J].科教導刊,2015(8):33-34.

[2]張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科技資訊,2014,12(30):244.

[3]劉春富.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實用型人才研究[J].河南科技,2014(6):279.

作者:劉錦繡 單位:山東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