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家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6 03:28:00

導語:語文素養家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素養家庭教育論文

在大語文教育觀看來,學校、家庭和社會語文教育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學校教育,而漠視家庭教育,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文從家庭語文環境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的影響、家庭語文教育的誤區、家庭語文教育的指導策略三方面來論述。

著名的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家庭生活在兒童生長的每一個時期,不,在人的整個一生中,是無可比擬的重要的。”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意識到語文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卻常常苦于不得其門而入。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長期得不到健康有益語文環境的影響,他們不僅學習語言會出現障礙,而且在獲取新知識和發展個性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不測。那么,作為孩子學習語言的初始環境和啟蒙老師,家庭文化氛圍以及家長的舉措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家庭語文環境對于孩子的語文學習的深遠影響

家庭語文環境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家庭的各種文化設施。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語文教育的“硬件”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各種書籍報刊已經成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獲取語文知識的寶藏,使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員從中受到滋養。有的家庭還精心構筑書房、購置文房四寶、名家字帖或字畫,營造馥郁芬芳的書香氣息。時至今日,許多家庭已經擁有了收錄機、電視機、家庭影院、電腦等現代傳媒,這對培養子女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無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尤其是知識經濟的到來,許多家庭也都加大了對子女的智力投資,開始購置電腦并進而上網,這就從物質上大大改善了家庭文化氛圍,為子女學習和運用語文創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精神方面則主要表現為父母和祖輩的文化積淀、道德情操、語文素養以及對于文化藝術的相互熏染。父母精神方面所擁有的“軟件”及其家庭光榮背景,必然會成為影響子女語文學習的重要因素。但遺憾的是,目前家庭語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人們對家庭語文教育的認識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如果我們只注重“物質”建設,從而忽視了精神熏陶,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語文能力的畸形發展。

二、家庭語文教育的幾個誤區

家庭語文教育固然重要,可如果不講究策略和方法,不從一個家庭和子女的實際出發,一味好高騖遠,就極有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給語文學習埋下隱患。

(1)、盲從型:一些父母多從實用的觀點出發,比較重視孩子的外語學習,認為這對子女將來升學、就業、出國深造均不無裨益,無形中形成了對母語學習的輕視,誤以為語文可以無師自通,因而采取放任自流、得過且過的態度,不清楚母語的主體地位和對母語的深刻影響,這實在有點舍本逐末,大可不必效尤。

(2)、貎視重視型:還有很多父母雖然比較重視子女的語文學習,深知家庭語文教育對子女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奠基意義,可又不懂得語文學習的規律,時常把語文課本當作孩子學習的唯一對象,認為只要把語文課本融會貫通,也就可以把語文學好,因而寄希望于教師和教材,無形中關閉了獲取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許多門徑,致使家庭語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窄。

(3)、急功近利型: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看到別的孩子語文成績出眾,甚至能“著書立說”,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沖動,也不顧孩子的心理感受如何,非要為孩子聘一塾師說文解字,或逼迫孩子去趕閱讀、作文提高班的場子,誤以為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可以不通過大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僅憑聽幾節課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化為己有,殊不知工夫在詩外,這便多少有些天方夜譚和匪夷所思。

(4)、言教重于身教型:還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寄托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卻并不考慮孩子的天賦和承受能力。整天嘮叨著讓孩子讀書習字,甚至孩子前腳剛一進門,父母就急不可耐的督促孩子去寫作業,忘記了勞逸結合。而家庭成員卻并不見得喜歡學習,很多時候都在吃喝玩樂,閑聊甚至賭博中消磨時光。試想,在一個不熱愛讀書學習的家庭環境中,單方面要求子女安心讀書何其難也!這會讓子女作何感想。

三、家庭語文教育的指導策略

1、重視情商培養,營造溫馨氛圍

如果說能力的培養是給學生成長補“生命一號”,那么情商的培養無異于給學生“心靈雞湯”。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家庭教育已較多存在著一種明顯的缺失,那就是缺乏情商的培養,缺乏家長與孩子之間心靈的相互溝通、理解、寬容,家長片面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成績好,便一切都好,成績差,便一切都差,“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

我想,雖然“是金子總會發光”,但作為子女,要學會主動表現自己的綜合才能、思想素質,不能被動地“食無魚”“食無肉”,空自嗟嘆,等待家長來發掘,來理解。作為學校,也要積極創設機會,鼓勵學生向父母自主表現。為此,學校開設“十大孝敬標兵”評比,特別是母親節,開展“深深父母恩,殷殷兒女情”征文比賽,“獻上一束康乃馨”“給母親洗一次腳”“為父母做一頓晚飯”系列活動,讓家長感受到來自兒女的一份份真誠感情,由衷發出“孩子懂事了”的喜悅,從而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的成長,是全方位的,不能總拿眼睛盯著分數不放;分數固然重要,但做人的道理深深扎根于孩子心田,還有什么比這更可貴的呢?

這樣,孩子和家長敞開彼此心靈大門,能從思想、人品、情感、生活、交際等更多的非智力角度出發,進行全方位交流,使學生得以在一個更加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心情舒暢地學習、成長。

2、給予合理定位,搭建成長階梯

我們在初一進行過一次調查,升入初中以后,小學名次在前的,一段時間學習下來,進步或退步的狀況比較普遍,絕大多數同學及其家長面臨著重新審視自己學習位置的問題。但是,很多學生特別家長,并不(也許是不敢)承認退步的嚴峻現實,只按照小學形成的心理定勢,對老師說:“以前孩子學習成績是很好的,老師經常夸他聰明。”或者對自己孩子說:“瞧人家,成績仍是班級領先,可你呢?”一副莫名驚詫、沮喪的樣子。于是,自己赤膊上陣,到處打聽,買來一大堆學習參考資料,冠以“勤奮出天才”的至理名言,命令孩子加班加點,希望以此提高成績。

其實,這些家長欠缺的,是不能給自己孩子正確、合理的定位。問題出在家長沒有體會到小學與初中教學特點的不同,沒有與初中老師及時溝通,才產生了這種不適應。由于學生年齡特點,小學老師偏重趣味性、生動性,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良好習慣;而升入初中,老師更多關注知識規律,關注思維能力培養。有句俗話說得好:“味精放得多了,菜的原汁原味反而失掉了。”

作為家長,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給予關注:

A、價值目標

家長要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共同研討,給孩子一個通過他力所能及的努力而能達成的目標。孟子說:“挾泰山而超北海,非不為也,而不能也”,又說“折技,非不能也,而不為也”。同樣道理,讓學生去追求過高的目標,很可能會挫傷他的自信心、進取心,心想,反正自己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實現老師、家長的目標,就索性放棄,一事無成了。

我認為,在制定學生發展目標時,一定要聽取孩子自己的意見,不能把家長想當然的希望強加于孩子。孔子說的“己所勿欲,毋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同時,在具體操作上,要知道“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不能貪多求快,貪全求深,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而要實施“小步快進”的策略,分階段,明責任,劃步驟,重落實,從小處入手,從細處明確,一步一步引導孩子達成目標。特別是要讓孩子把發展目標轉化為發自內心的一種需求,從而產生不斷進取的動力。

B、習慣態度

有位諾貝爾獲獎科學家說過,他的成功得益于幼兒園的習慣養成;葉圣陶也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想改也不容易。”而對于態度,米盧則強調“態度決定一切”,這些都說明習慣、態度在成功學習中的重要性,很值得家長們借鑒。

因此,家長與班主任、任課老師溝通,不要僅僅過問孩子分數如何如何,進步還是退步了,而要更多傳遞這樣的信息:孩子上課是否集中精力聽講?聽課持續時間能否達到一定要求?作業完成質量如何?字跡是否端正、清楚?遇到困難時能否抵御照搬答案、抄襲作業的誘惑?在家學習時是否先玩再做作業?是否一邊做作業一邊聽音樂或做其他事情?是否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這些雖都是非智力因素,但對學習成績的提高卻相當有影響力。

C、資料選擇

很多家長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往往會犯錯誤。一,憑自己以往學習經驗,自己初中時怎樣學習,讓孩子也怎樣學習,殊不知年代已過了十幾、二十多年,社會已不再是當時的社會,知識已不再是當時的知識,能力要求已不再是當時的能力要求,“人不可能兩只腳同時跨進同一條河流”,尤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學更發生著巨大變化,就是一般教師也在不斷學習,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更無論“門外”的家長了。如果只憑經驗辦事,往往會適得其反。二,道聽途說,以為“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好的,別人家孩子的學習也總是好的”,簡單地照搬經驗、做法。他們不知道,每個人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雖然小異大同,但其后的背景(包括智力、環境、個性、生活經歷等)是各不相同的,同樣的學習方法,張三適用,李四卻未必適用。

因此,在學習資料的選擇上,家長切忌盲從,追求流潮,應該多聽聽任課教師的建議,畢竟對學生學習的了解,任課教師最有發言權,最有針對性。我覺得,任何一種學習方法,無所謂優劣,凡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都是好方法。

總之,家庭語文教育對于促進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獲得學業上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開明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