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6 04:08:00

導語:家庭德育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德育教育管理論文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從我們對目前3000名在校學生的家庭教育現狀的調查結果看,大多數家長對此是不明確的。家長們在孩子學習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最使他高興的事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好,最憂愁的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庭教育的重心完全放在孩子的學習上,無形中把家庭變成了課堂教學的延伸,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使孩子終日苦苦的拴在學習上。這種家庭教育學校化的趨勢,將會使孩子厭學,并習慣在學習上依賴家長,對孩子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也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認為,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當然要關心,要督促,放任自流是不對的,但包辦代替以至當作唯一的任務則更加不對。家長不能只重孩子的學習,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家庭教育的任務是把孩子培養成德、智、體和諧發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礎。要使學生既學會做人又能成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應是在教育子女“做人”上下功夫。如果這個基礎打得牢靠,那么,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就容易多了。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造就人的三個主要方面。學校教育是根據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對少年兒童及年輕一代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領導的教育。因此,它處于造就人才的主體地位;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環境,它可以為人才塑造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場所;家庭教育則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開始的,它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重要的基礎,在孩子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極微小的,對他將來都有著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中國有句俗語:“三歲看大,八歲看老”,就是指幼兒期留下的烙印,將會影響人的終身。所以說,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

從家庭教育發展的歷史淵源看,古今中外,重視家庭教育的良好經驗不乏其例,早在我國古代就有司馬光的《家范》和顏之椎的《顏氏家訓》等。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與裴斯泰洛齊等均闡述過資產階級家庭教育的理論。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社會的要求也必然會反映到家庭教育中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和期望總是反映一定時期,一定社會和一定階層的要求,它是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當然家庭教育的具體任務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是有差異的,例如:我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家庭,主要是家長專制,其教育任務和內容是使子女從小形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和相應的行為規范,“唯命是從”是子女的本份,絕對服從家長命令是天經地義的,稍有異議則斥為大逆不道,動輒施以家法。《紅樓夢》里賈母的寶貝孫子寶玉也不例外。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家庭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演變。如歐洲十七、十八世紀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教育家洛克認為:“務使敬畏父母之心變得很自然,他們的心里要肯服從,沒有一點點勉強”。有的教育家則認為,“把一切過失和困難全部歸到兒童身上,而認為父母毫無責任,這是錯誤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比我國封建社會的家長專制式的家庭教育是有明顯進步的。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家長和孩子既是家庭成員,又是社會的一分子。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便形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孩子降生人世首先接觸到的環境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隨著孩子年齡逐漸增長,接觸面也日益擴大。在父母的影響下,漸漸學會如何待人接物,處理好人際關系,這一過程也是孩子個性社會化的過程。孩子的處世態度、思想觀念、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如何,總是受到家庭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環境中全部因素,包括家長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職業特點、家庭成員結構和成員之間的關系,乃至家庭氛圍等等均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不斷地、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孩子,夸美紐斯說過:“一個人的整個生活既全以兒童時期受的教導為轉移,所以除非每個人的心在小時候得到培養,能應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則任何機會都會錯過。

對孩子進行早期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對其一身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小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兒》一書中寫道:“因為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十二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手段的話,他們就會發芽滋長,以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他們已經是扎下了深根,以至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從小形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培養他們積極的個性特征,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為他們將來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人們常講:“先做人,后成才”,如果做不好人,也成不了才。一個無德之才,對社會是不可能做出什么貢獻的,相反,損失性更大。聯系當前社會實際情況,下面談談教育孩子“做人”的幾個主要方面:

第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道德品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道德意識的發展,既掌握道德信念;2、道德行為習慣的發展,即把所掌握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場合付諸行動的能力。孩子在幼兒時期,在成年人的影響下,開始有一些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的萌芽表現,他們能具體評價某些簡單的行為是“好”或“壞”,有時會用“點頭”或“搖頭”的動作來表示某些行為“好”、“壞”的評價。它帶有很大的具體性,但還沒有形成道德意識。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會用這些判斷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但這種調節還是不穩定地、易變化的,家長應從孩子幼時起,通過家庭的日常生活,逐步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諸如:誠懇、正直、忠實、謙讓、有禮貌、公平和集體主義等等,并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社會物質生產的不豐富,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之間產生的矛盾,將會較長期的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并存,使人們的思想變得極為復雜。在當前國家需要安定、團結、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人們齊心協力提高生產、發展經濟。而人的素質又是最根本的。家庭為國家培養人才,首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打好基礎,使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好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尤應重視社會公德教育,創建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作為構成社會細胞的每個家庭是有責任的。家庭與社會兩者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如果每個家庭都重視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那么社會風氣也會隨之變好的。在培養孩子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大為重要。

第二,培養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

家長在關心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同時,還應十分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如個性等的早期培養與訓練。在心理學上,個性是指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性格等的總和。它是在人的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環境中(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通過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由于生理素質和具體生活條件的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的個性是有差異的。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對情感方面的形成與發展,與他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密切有關,即在怎樣的環境中,就能得到怎樣的刺激和印象,從而發生與印象有關的動作、興趣等。所謂音樂世家、教師世家、體育世家等等,都是由于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反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事例,也往往與家長的所作所為有關。

良好的意志品質對一個人的成才密切相關。有些人智力發展中等,但他意志堅定、果斷、有主見、有耐心、有毅力,最后終于成功。這些良好的意志品質并非與生俱來,也是從小到大逐漸培養形成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家庭里,與家長朝夕相處,即使在日常生活細節中,也存在著意志的培養與鍛煉。我認為,在家庭里也要讓孩子去進行一些有一定困難的活動,使他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到意志磨煉。

性格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核心意義。它是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恩格斯說:“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如有人做事細致認真,有人粗心馬虎;有的人剛強,有的人寡斷;有的人勤奮,有的人懶惰等等。每個人的性格是個不相同的,所以千差萬別。除了人的生理素質基礎有區別外,主要是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發展和變化的。性格有積極的和消極的之分,積極的性格特征對一個人的成才能起極大的促進作用,如勤奮、勇敢、自信、謙虛、謹慎、細致、進取心、探究性等等,這些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特別有關,而消極的性格特征則會消蝕人的才能和潛能,如懶惰、膽怯、自卑、驕傲、粗心、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等,這些將會使人一事無成。家長要充分利用家庭環境、氣氛乃至家庭成員中一些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影響孩子形成積極的性格特征,或改變那些消極的性格特征。孩子有好模仿,喜歡成功的特點,也很喜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他做成事后,家長要給予贊許,孩子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這種心理將激勵他更喜歡做事。一有成就就很高興,就有自信心,成就越多,自信心也越大。在這樣的培養下,孩子就會勤勞,樂于做事,自信心也就逐漸得到發展。

第三,重視獨立能力的鍛煉。

獨立能力是指獨立生活、獨立處事和獨立學習的能力。目前老師普遍反映學生的獨立能力差。除了學校對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不重視外,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關。從我們調查的3000名學生中,由于家長的注意力均集中在唯一的孩子身上,有的甚至百依百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的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是不會強的。有道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并非主張只有貧窮生活才能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關鍵是家長要從小重視孩子獨立能力的鍛煉。比如:讓孩子用好東西或看好圖書后,應教育孩子放回原來的地方。起初家長可以幫他一起收拾,逐漸養成自己事,自己做的習慣。再如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某種障礙,他會著急的要求家長來幫忙,此時如果大人圖省心的話,只需一舉手之勞就解決了。但對孩子來說卻失去了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時家長就要有意識的教育孩子:“你自己動動腦筋,想想該怎么辦?”讓他嘗試著去解決。當他自己解決了問題的時候,他會非常興奮,家長再加以贊揚,這樣就促使孩子獨立處事能力得到發展。總之,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讓孩子盡可做些他們勝任的家務事,長大才會有持家理財的本領。在學習上,孩子的家庭作業,家長千萬不能代勞,遇到難題,還是讓他自己靠動腦筋。如果孩子一問,家長就把答案告之,這只能助長他學習上的依賴性,不利于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育孩子“做人”的內涵是極為豐富廣泛的。除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要處理好人際關系外,還包括自身的修養,如談吐舉止、修飾等等,都能綜合反映一個人的家教修養水平。家長是孩子首先效仿的榜樣,你要孩子學會“做人”,自己首先要做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