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09:31:00

導語: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產生了論文許多的困惑:帶著困惑我通過學生來調查家庭教育的現狀,根據家庭教育的現狀去思考和指導家庭教育的策略,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現狀教育策略孩子

2007年9月,新接高二一個普通班的班主任工作,發現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家境非常富裕;有的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職工,那么體現在孩子身上的行為也大有差距,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對孩子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一名班主任,每天大多數時間都是和學生在一起,時刻關注他們的方方面面,通過觀察,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么現在的許多孩子學習挺好,但動手能力很差呢?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里卻和父母吵架?為什么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和老師、同學說說笑笑,在家里卻不愿和爸爸媽媽交談?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狀況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老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五天,難以抵擋在家的兩天。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一是“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于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不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里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幾天都沒有笑容。二是“放任自流”型。有的家長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心有余而力不足,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爺爺、奶奶等“隔代人”。于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時時刻刻牽動著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里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訴苦”的現象絕非個別。有一個家長給老師打電話說:“在家和孩子說已經過完元旦了,孩子應該抓緊時間,快要期末考試了,但孩子聽完放下飯碗就走了。”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不敢多說話,說多了孩子不愛聽,又怕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只好聽之任之,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現象:一是崇拜金錢。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學生手中有了錢,請吃零食、贈送禮物、請打臺球、玩游戲機的現象隨之出現。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是浪費錢物。通過調查后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1)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后的“獎金”。(2)替家長買東西時剩余的“零鈔碎票”。(3)家長每天給孩子的早餐費和車費。(4)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在學生眼里,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三是唯我獨尊。有的學生在家里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

在學生中出現的種種現象,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這些現象的消除,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要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學生有錯時應與家長取得聯系,但要理解家長的難處,不能訓斥家長,不能把學生的錯誤轉嫁給家長。要尊重家長的情感,對家長做到溫和有禮,以商量談心的方式來交流教育孩子的得與失。孩子是培養教育的對象,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后盾。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對于學生的學習,不給家長增加負擔,但必要的檢查還是應該的。家長對班主任或學校工作有意見,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做到寬容大度,胸襟開闊。這樣家長會與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二要重視民主、和睦家庭的建立。家庭教養方式不當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而溝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徑,所以最終會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為孩子心理和人格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于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生活在和諧、文明、健康、寬松的家庭氛圍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培養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孩子懂得:成才先成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總之,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作為學校,有義務、有能力對家庭教育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