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輔導員與家長交流藝術
時間:2022-07-12 10:07:55
導語:小學輔導員與家長交流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這短短的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志同道合”這樣的詞語,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問題應當得到應有的重視。外來工子弟小學的起始年級,往往是家長重視孩子的時期之一,孩子剛上一年級,家長一方面在對老師進行審視觀望,一方面非常熱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此時,家庭和學校往往溝通效果甚佳。然而過了這一階段,在小學,除非有大變動,家長不會再有這樣的熱情參與學校教育。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時機,加強重視,以順利有效地展開溝通工作。
一、溝通方式,無處不在
實際而有效的指導是家長們迫切需要的。因為當今在我國廣大城市,外來打工的年輕的家長們在忙碌的同時無不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是由于自身條件所限,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所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其實多是以教師為主動,對家長進行一定指導的交流。
(一)定期召開家長會是教師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教師指導家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家長會上,教師可以傳達自己的教育目標、思路公布及教育方法,家長們也能互相交流。家長會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實效。同時,家長會畢竟開得少,一學期一次已經非常不錯了,有些學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沒有的,所以單單靠家長會那是遠遠不夠的。
(二)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手段,教師上門顯得有誠意,有利于交流。家訪前應做好必要的準備,確定家訪工作的目標。要設想好:通過家訪,要達到什么目的;預計對學生會產生什么影響;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生準備采用什么方法;了解被訪問家庭的基本情況,選擇采用何種談話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當陳述,或耐心解釋引導等;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選擇采用學生、家長、教師三方談話式,還是采用家長、教師兩方談話式等。家訪要避免隨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長告狀。
(三)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溝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們運用。
1.書信的方式。與家長定時進行書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務,交流的內容清楚有條理地寫在紙上,讓孩子帶回家,家長閱讀后還可以回信。家長信的優點是簡便,有一定的準備,一些平時難開口的話可以寫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諒解。
2.接送時面對面的交流。低年級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多,這正是班主任與家長交流的良機。老師既能把孩子近日的情況與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況,還能直接地、近距離地與家長接觸。
3.現代通訊交流。如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被很多老師和家長采用,這樣的方式更方便、及時和有效。如學生考試得了好成績,發個短信報喜,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學生身體不舒服,及時打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會覺得老師工作細致,孩子交到老師手上放心……這樣的交流,雖比不上面對面來得真實與自然,但既能隨時隨地,又能應對突發事件,是一種靈活的溝通方式。
二、溝通內容,方方面面
(一)教育思想需統一和轉變。外來工的孩子,可能家長素質普遍不是很高,教育思想難免陳舊狹隘。對孩子,不是“卡”、“管”,就是無限制地放縱,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唯分數至上”的傾向,對每一次小小的測試成績家長總是特別在乎,而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對于老師的工作開展也有很大的阻礙。所以,從一年級新生入學后,教師就要把轉變家長教育觀念作為大事來對待。例如,我接了一年級新班,開學時在家長會上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家長:家庭的教與不教,會教與不會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別”的根源所在。起始學段兒童都需要成人的幫助,當家長對兒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時候,教師的努力終因家長那邊的松懈而事倍功半。通過這次家長會,很多家長轉變并統一了教育思想,充分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方法需選擇和落實。外來工的孩子,即使家長的教育思想已得到轉變和統一,教育方法上也備顯無力。而對于低年級還特別依賴家長的孩子來說,教法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和家長選取了正確的方法,并行之有效地去落實,將會對家庭和學校的溝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班有一位長得小巧的女孩,剛入學時幾乎天天遲到,到校后哭鬧、嘔吐,上課總是在座位上站著或坐在那兒脫鞋襪,放學后也不整理東西回家,也幾乎從不愿意做作業。我單獨輔導她時,發現她表達能力不錯,接受知識也很快。通過家訪得知,父母也很著急,但一籌莫展,覺得她還小,不知怎么教她。我告訴她父母,她雖然長得比同齡人弱小一些,但其實各方面發展得一點也不慢。便與家長一起商議,幫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指出哪些習慣要改、哪些行為堅決不允許、哪些方面可以鼓勵她,又具體指導怎樣一步一步地實施。慢慢地,這位學生步入正軌。可見,通過正確的方法,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收到了預計的良好效果。
(三)家長自身素質需進一步提高。無疑,家長和班主任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外來工孩子的家長素質普遍不高的背景下,作為班主任,我覺得還應以教師自身的素質去影響家長、引導家長。有的家長望子成龍,自己卻從來不讀書不看報,認為學習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卻下班打撲克、玩麻將。有的家長在家休息,把孩子關在小屋里學習,自己卻在沙發上嗑瓜子、看電視,手里拿著遙控器,一邊換著頻道,一邊在門縫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寫作業,嘴里還不停地喊:“要認真寫,寫不好可得重寫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學習,自己卻不天天向上,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班主任應通過適當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樣的家庭便有怎樣的孩子。自己的素質不提高,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子女來。我們提倡側重用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家長。比如教師熱愛讀書、又與家長建立起信任的友誼,便可以推薦好書閱讀,以書為載體互相促進、交流。教師自身素質、人格魅力應像巨大的磁場那樣吸引家長,從而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溝通技巧,有效為本
在小學的低段,與家長的接觸是比較頻繁的,交流的機會也多,但并不見得一定與家長的溝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能產生教育的合力。在與家長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還有一些情況是必須把握好的,否則事倍功半不說,還有可能導致與家長關系破裂,從而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不同類型家長區別對待。外來工家庭的類型多種多樣,每個家庭都是非常有“個性”的,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要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同的溝通內容。例如為了營造家庭學習的氛圍,對于有一定文化的家長可建議閱讀,而對于水平不夠高的家長可鼓勵他們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認字、讀課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傷了家長的積極性。
(二)與家長宜保持適當的距離。提倡班主任走近家長,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進行溝通,并不意味著兩者走得越近越好。走得過分近,往往會越權,或干涉了學生家庭生活,或讓學生認為自己有特權而沾沾自喜。有這樣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學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沒有工作,一切依賴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傾訴。班主任雖然一片好心,暫時成功調解了家長間的矛盾,卻終因過度參與,導致孩子父母離婚,她的干預,超出了教師的職責范圍,并不能解決人家的家庭危機,反而造成更大的危機,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創傷。
(三)對家長要保持充分的尊重。在廣大的外來工子弟學校,與家長溝通的主動權在班主任手里。家長普遍對班主任是比較尊重的,所以班主任對家長的指導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班主任產生過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外在的身份上的某種光榮,來提高我個人的價值,那么家長也不會“買你的賬”,或者當面不敢對老師說什么,心里卻在想:這老師沒啥名堂。班主任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這個職業,讓家長感受到你真正是“一個教師,是多么高尚的人”(盧梭)。
總而言之,與家長的溝通工作是班主任的分內事,在外來工子弟小學尤為重要。實踐證明:只有溝通工作做好了,家校才能形成合力,才能達到預期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 上一篇:司法系統雙強一實踐活動意見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文化藝術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