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
時間:2022-08-24 02:54:42
導語: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我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青少年可以通過多渠道獲得信息,致使青少年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通過對行為主義理論的闡述;從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對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對青少年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提出對策等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行為主義;情感態度;價值觀;強化
一、引言
最近的貴州畢節四兄妹自殺悲劇事件,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負起什么樣的責任,近期報道的江西初中生毆打小學生的事件,讓我們思考如今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到底是怎樣的?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很多年前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強則中國強”,發生如此之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怎能不讓我們惋惜!從這些現象折射出社會、家庭和學校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都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是沒有對青少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正確的教育引導。
二、行為主義理論
1913年,以《行為主義者眼中的心理學》一文的發表為標志,華生創立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1]。他認為人類很多的行為都是通過后天建立的刺激-反應所形成的。下面簡要介紹以巴甫洛夫、斯金納和班杜拉為代表人物的行為主義理論。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產生無條件反應。斯金納主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對生物的自發活動進行強化而形成的條件反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言語行為技能、情感、態度品德等內容是通過對社會環境中他人(榜樣)的觀察模仿而獲得的,所以特別強調榜樣的示范作用。
三、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通過對父母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觀察從而有意的去模仿父母,可以避免來自父母的懲罰和維持與父母的情感,還可以使用類似于父母的行動去控制周圍環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說教育者自身行為端正,受教育者就會跟著學;教育者自身行得不正,就是強令受教育者也不會行得端[2]。
(一)父母的婚姻觀對青少年的影響。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穩定的家庭和睦融洽的氣氛會熏陶、感染、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積極推動青少年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青少年,他們會以父母的這種婚姻價值觀作為自己的婚姻價值觀。
(二)父母吸毒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吸毒己成為當今世界最嚴重的杜會問題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的態度會影響青少年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用行為主義可以解釋這一行為,當父母以吸毒作為自身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青少年會模仿并贊成這一觀點。吸毒的父母沒有時間去關心青少年,沒有盡到父母對青少年關愛、引導、撫養等的責任。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青少年不當的贊揚方式對他們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若父母贊揚青少年的方法不當,可能膨脹青少年的自大的心理,也有可能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不良后果。父母對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應該從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目的出發,父母應該根據具體的成就對青少年具體的贊揚,而不是空洞的贊揚,因為這種方式的贊揚會使孩子產生自己很自負的心理,這樣的人進人社會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難不能解決時,他或她之前建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會瞬間崩塌,從而心里受到打擊和創傷,出現不理智的選擇。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形成某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話,對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重要的。正面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人對生活和人生充滿熱情,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挫折;負面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人消極的生活著,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一片黑暗,因受不了各種挫折而做出錯誤的選擇,從而表現出不良的社會行為。
四、提出應對策略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他們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來獲得。所以要改變青少年的不良行為就應該從改變父母做起。首先,父母應該終身學習,不斷的修正和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只有將自身打造好,才能言傳身教,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為教育。其次,父母樹立良好榜樣,內化青少年的行為準則。青少年是通過父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觀察學習來形成自身的相似于父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為孩子的情感、價值觀和信仰提供觀察學習的模型。最后,父母對于青少年的良好行為要及時強化,應避免重復練習。
五、結語
本文從行為主義的視角下探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規范好自身的行為習慣,價值觀才能為青少年樹立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只是從家庭教育現象中分析父母對青少年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影響青少年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因素并沒有分析,可以留待后續做進一步的研究。
作者:曾睿 劉蕓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2]江雪.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書育人,2011,06:25-27.
[3]李阿盈.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D].江南大學,2008.
- 上一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
- 下一篇: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論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