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教育思想及傳承
時間:2022-04-10 04:24:49
導語:幼兒家庭教育思想及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幼兒教育思想是宋慶齡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于偉大的中國革命時期,宋慶齡認為家庭教育關乎著幼兒的發展、祖國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宋慶齡的幼兒教育思想不斷是與時俱進的,還是當代繼承、傳承宋慶齡思想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宋慶齡教育思想;幼兒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思想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經這樣形容宋慶齡:“她的外表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麗鮮花,而內心是力圖沖破羅網的雄獅。”
一、宋慶齡的幼兒家庭教育思想
(一)宋慶齡的幼兒教育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宋慶齡對幼兒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宋慶齡對幼兒教育的核心內容。她曾多次強調,我們的教育工作必須面向全體兒童的,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人,這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亦是我國每個公民的目標和義務。(二)宋慶齡的家庭德育教育觀宋慶齡對幼兒的教育目標與其他人不同,她認為應該著重發展幼兒的健康教育。幼兒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進行知識的學習,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但也不能忽視對幼兒品德的教育,德育起初是受到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的影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教會幼兒正確的德育觀。好的德育觀可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交往,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性交往是人類生存技能的必備條件之一,培養幼兒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家庭教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由于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極為深刻,幼兒在幼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在成年后很難改掉,從小培養幼兒的社會性,讓幼兒體驗到遵守規則是一件快樂的事。社會性不僅僅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行為標準,日常生活中,家長帶領孩子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等小事,都是培養幼兒社會性的一種表現。家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不需要有固定的場所和形式,它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它依賴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二、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德育教育方式的失誤在現代社會經濟的重壓下,很多家庭教育往往是重智輕德。家長過分重視幼兒的智力教育,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就開始報早教班、腦開發班。家長普遍認為幼兒越早地接受知識的教育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就會占據主導地位。在硬式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幼兒只會學習文化知識而沒有良好的品德發展。他們往往表現為自私、不懂得與他人分享、舉止行為不禮貌等,這些行為都是由幼兒在童年時期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誤。很多家長認為幼兒的品德教育是幼兒園和學校的責任,和家庭教育無關及父母本身無關,但其實幼兒真正的教育是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以,宋慶齡諄諄告誡父母們說:“以為父母只管生、養,不管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二)家庭教育內容的偏離1.缺乏愛的教育在現代家庭中,普遍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無限地享受這父母和長輩給予的愛,很多幼兒在上小學時都不懂得愛是什么。家長也認為在幼兒小的時候不需要告訴他們什么是愛,家長好像也不需要他們的愛,家長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知道愛父母了。試問一個都沒有經過愛的教育的人又怎么能懂得如何愛別人呢?幼兒從小不懂得愛別人,不懂得付出,也沒有人告訴幼兒愛是相互的,在大多數幼兒成年以后也會覺得父母對他們的愛是理所應當的,是不需要回報的。這樣的幼兒在未來的社會中也不懂得怎樣對他們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這樣的人是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的。因此,為了孩子,父母更應在他們小時候就播下愛心的種子,并精心培育。2.缺乏誠信教育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時有“曾參殺豬”的典故,現代有宋慶齡冒雨赴約的感人故事,可以說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誠實的品德是在幼兒時期就已經養成了,幼兒的誠信往往來源于生活中的小事。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幼兒誠信品德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在家里打碎了一個碗,很多家長采取的是批評的方式,但這給幼兒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陰影,促使幼兒在以后的生活中害怕犯錯誤,因為犯錯誤就會受到批評,所以很多幼兒選擇犯錯誤后用說謊去隱藏自己的錯誤。3.缺乏勞動的教育勞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讓幼兒從小就了解得來是之不易的,懂得珍惜身邊的事物,使幼兒真正體驗到勞動的快樂。當前,很多父母過分溺愛幼兒,認為幼兒做不了的事,自己幫助他們做,但這樣阻礙了幼兒自己動手做事情的能力,導致很多幼兒在上幼兒園之后不會自己穿衣服,在家里玩玩具后不會收拾玩具,不懂得如何通過勞動去生活,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三)家庭教育忽視幼兒品德教育發展1.家庭德育觀念的輕視成功這個詞對于很多人來說有著不同的看法,它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認為子女將來有好的工作、好的事業發展就是成功的。但應該沒有人回應,做一個好人、一個品德高尚但學習不是很好、事業不是很成功的人是一個成功的人。可見,我們眼中的成功只是局限于物質財富的擁有,卻很少是品德的培養。在對百來位學前幼兒家長的訪談中發現,當被問到“您希望您的孩子以后從事什么職業”時,27%的家長選當公務員;28%的家長選做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30%的家長選擇希望孩子當企業家;有15%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開心,做什么都無所謂。2.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的缺失(1)溺愛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占據主要地位。現代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五種:民主型、專治型、溺愛型、冷漠型、分歧型。而現在大多數家庭以溺愛型為主。溺愛型教養方式通常存在于隔輩家庭教育的幼兒,幼兒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老人往往給予了幼兒過多的愛,會滿足幼兒所有的要求,使幼兒養成自私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幼兒在上幼兒園時多數會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執,且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導致幼兒的品德發展產生偏差。(2)家長忽視自身的言傳身教。很多家長認為幼兒的教育應該是幼兒園和教師的責任,過于重視教師的為人師表,甚至認為幼兒的品德缺失是教師沒有教育好,很少家長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對幼兒造成了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因此,父母的行為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總是認為只要對幼兒進行行為上的教化就可以改變幼兒的品德發展,但研究者認為家長的行為示范更加能使幼兒記住良好品德行為。
三、傳承宋慶齡家庭教育思想
(一)對幼兒來說,思想教育比之物質更為重要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更為重要。宋慶齡認為:“在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中,物質條件是重要的,應該毫無例外地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們。然而重要得多的是對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在《源源不斷地供給孩子們精神食糧》(一九五五年九月六日)中,宋慶齡正是從“思想教育比之物質更為重要得多”這個觀點出發的。“《兒童時代》的刊號,便是在給兒童教育指示正確的道路,啟發他們的思想,使他們走向光明燦爛的境地。”宋慶齡指出:“要使他們的生活有目的,這個目的應該把個人的前途和全人類的進步事業聯系起來。要使他們有正確的世界觀,確立明辨是和非、正義和非正義、真理和謬誤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從人類克服一切艱難障礙而長期進行的斗爭中吸取教訓,這場斗爭是為了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消滅剝削、壓迫和戰爭。”宋慶齡要孩子有“志氣”,并區分了“立志愿和選職業”。“立志愿和選職業是兩回事情,過早地定下當工程師、當醫生之類的目標,將使孩子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而且隨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和祖國的需要,孩子的這些志愿會變得不切實際,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負擔。真正的志愿不是選擇什么職業,而是和樹立什么人生觀聯系在一起的。革命后代的大志應該是革命,立志做個革命者,做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為實現共產主義而終生奮斗。”(二)構建具有現代意義的新型家庭德育教養方式1.民主家庭培養幼兒獨立、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有一個民主的家庭。家長要充分擺脫家長制的思想,要學會與幼兒商量,聽取幼兒的意見。傾聽幼兒的心聲,樹立正確的幼兒觀,但是很多家長只是知道卻做不到,家長習慣去約束幼兒,讓幼兒按照他們的意愿和想法去做事情,忽略了幼兒的感受,使幼兒沒有獨立的人格發展,只會依靠父母,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民主性家庭則是依照幼兒的想法,家長給予適當教育,充分讓幼兒自己做事行情。在家長有錯時,及時向幼兒承認自己的錯誤,使幼兒習得了知錯就改的好習慣。幼兒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樹立了自信心,懂得講道理。學會與他人商量,聽取他人意見。2.陽光家庭父母要以自身的品德修養為幼兒創設出一種陽光、綠色的家庭氛圍。德育行為取決于人的德育意識,父母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幼兒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熏陶。父母一定要富于同情心、愛心、責任心、樂于助人,多為他人著想。多對幼兒講述社會上的“陽光事件”,讓幼兒感受到社會是充滿陽光的,促進幼兒形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家庭德育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與每個家庭也息息相關。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高新技術人才,也需要有著良好德育發展的人。因此,家庭教育成為一個重要載體,我們每個人在未來都將成為家長,教育子女是我們的責任。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是促進學前幼兒各方面發展的橋梁和紐帶。由于家庭教育十分復雜,家長在其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家長應該不斷深入學習,為幼兒創設新型的家庭德育方式,努力為學前幼兒的發展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宋慶齡一生都非常關心少年兒童,她曾說:“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兒童工作聯系在一起的。”她把對少年兒童的培養稱之為“締造未來”。宋慶齡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她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這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我們要傳承宋慶齡的家庭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趙忠心.宋慶齡的家庭教育思想[J].中國婦女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3(4).
[2]吳小紅.學前幼兒家庭德育教育[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宋慶齡.宋慶齡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18.
[4]宋慶齡.宋慶齡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03.
[5]李雪英.宋慶齡思想綱要[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6]李琴.學前幼兒家庭德育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7]李杰.幼兒家庭德育教育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作者:茅華蓉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 上一篇:數學教學素質教育對策分析
- 下一篇:家庭教育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