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
時間:2022-01-04 09:44:01
導語:家庭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胡嶧陽的家訓著作《竹廬家聒》代表了清代即墨地區平民階層的家庭教育思想,他珍愛生命,重視童蒙教育,強調教先急務,先防后教。這種思想是胡嶧陽對現實教育困惑思索后的產物,極具針對性和適用性。這種教育思想在胡氏家族的崛起和興盛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當今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竹廬家聒》;家庭教育思想;家風建設
胡嶧陽(1639-1718),名翔瀛,字嶧陽,以字行,清初山東即墨流亭(今屬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胡嶧陽十六歲因不滿“搜身之辱”而拂袖科場,以講學授徒為業,晚年隱居嶗山,安貧樂道,自得其樂。縱觀胡嶧陽一生,“清貧自守,名不登國史,述不刊當世,足不出里闬”[1]2,可謂真正的平民學者。胡嶧陽著有《柳溪碎語》《竹廬家聒》《寒夜集》《易象授蒙》《易經征實》等,其中《竹廬家聒》為家訓著作,集中體現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胡氏后人秉承這些思想,奮發圖強,使胡氏家族不斷繁衍、壯大,成為影響膠東一帶的重要家族。
一、胡氏家訓主要內容胡嶧陽的家訓著作
《竹廬家聒》主要包含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兩類內容,其中男子教育有十條,女子教育有八條。他以“便口辭”即順口溜的形式,對家族后人諄諄教誨,他認為,男子教育重在對惡習的防控,女子教育重則在于德行的培養。(一)嚴防惡習。在胡嶧陽看來,對人影響最大的惡習為酒色財氣、博奕游戲八事,這八事和人的欲望息息相關,要戒除這八事的影響,首先需要學會控制欲望。作為理學的尊奉者,胡嶧陽將人的欲望分為天理和人欲,他說酒色財氣四者有屬于天理,有屬于人欲的部分;而博奕游戲四者皆屬人欲。他認為,欲望的發生緣于情,故防情是欲望防控的第一重要工夫。情是人體之本,胡氏從情帶給人的心理體驗將情分為情急、情熱、情死三個階段,情急之時“如渴欲飲,如饑欲飯,如冷欲穿,如瞌睡欲眠”[2]10,情熱之時“如蝶戀花,如蟻聚羶,如蠅附腥,如蜣螂逐丸”[2]10,情死之時“如游蜂之誤投蛛網被他纏,如鳥鵲之自親鷹鹯,沒處躲閃”[2]10。若要避免情的三個階段,需要從源頭上切斷情,避免情竇之初生,這就需要秉持儒家“非禮勿視”的觀點,做到“制眼”,避免“睜眼———有情———動意———嘗味———滅身”的悲劇循環。胡嶧陽尤其關注賭博惡習,專門寫了“示子弟遠賭便口辭”。如果說胡嶧陽對欲望的防控是從人的心理感受入手的話,他對賭博的防控更注重從其不良后果入手對子弟進行勸誡。他認為,賭博無論輸贏均給人帶來極大的惡果,贏時人性的貪婪會導致人們對金錢欲望的失控,從而廢寢忘食地陷入賭局;輸時則遭受心理的熬煎,度日如年,最終不僅“家業蕩盡,精神耗散”,更重要的是在社會關系網中遭到疏遠、拋棄、譏諷和嘲笑,“父母不喜見,妻兒胡廝怨,鄰里怕,朋友遠”[2]15,最終引起人性的墮落,做出諸多難以預料的下流之事。在此基礎上,他告誡子弟不要涉及賭博,要及早回頭,莫存僥幸心理,否則將面臨無邊的苦海。(二)趨吉避兇。作為平民階層的一員,胡嶧陽對生活的期望更加務實,與希望子弟平步青云相比,他認為平穩地度過此生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他在家訓文字中,注重教育后人趨吉避兇、保護自身的方法。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遠離爭斗。胡嶧陽希望后世子弟能夠腳踏實地,做好本分,切忌爭強好勝,打架斗毆。他說:“大靈通,是木鐘。大乖覺,是憨僧。大英雄,是本等。”[2]14在他看來,踏實守本分地過好自己的人生便是英雄,他希望后人能夠以平常心對待世事,凡事退一步海闊天空,安穩地生活,切忌爭強好勝引發的打架斗毆。因為爭斗勢必產生死傷,如果傷了別人,膽戰心驚;傷了自己,鼻腫眼青。對他而言,生命是最寶貴的,只有珍愛生命,腳踏實地,人生之路才可能安康順遂。其次,知法守法。胡嶧陽告誡后世子弟能夠知法、守法,切勿觸犯法律。一方面,他認識到法律的無情和殘酷,并以此警示后人,特別告誡后人遠離打人、罵人、不孝、偷盜等觸犯法律之不良行為;另一方面,他也認識到法律對人身的保護作用,所謂“守法得便宜”。他提醒后人對于別人的無理欺侮,要學會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在此,胡嶧陽體現出淳樸的法律意識,這種法律意識是建立在普通的是非觀基礎上的。正如他所言,萬事需要按理而行,一旦偏離,便會孕育禍端,所謂“才不安理行,便墜有罪地?!保?]23最后,辨善惡,控門戶。在胡嶧陽看來,一切善惡邪正都是可以控制的,控制的關鍵在于防好個人門戶,即嚴控眼、耳、口、心。聽到惡言惡語,見到邪惡之事,要做到耳聾、口封、目瞢、心定,杜絕惡言惡行對自身的影響;遇到善言善行時,要耳聰、目明、心動。只有控制好個人的眼耳口心,才能對善惡邪正之事有所甄別和篩選,做到存善去惡,趨吉避兇。(三)穩固?;?。在遠離禍患的前提下,胡嶧陽期望后世福祿安寧的連綿不斷,他認為后世?;姆€固在于長厚勤謹和先苦后甜,在于讀書,在于養生。胡嶧陽認為福基不是先天生成的,需要經歷磨難,所謂先苦后甜,只有吃得苦中苦,方可品嘗甜的滋味,不想吃苦,最終只會收獲苦果。福是厚重之物,其對于人的品質要求在于長厚和勤謹,切忌輕薄和驕惰。福壽相伴,只有益壽才可享福,而益壽的關鍵,胡嶧陽認為在于養生和養神。養神的關鍵在于控制自身的耳目口舌之欲,“愛看時,須學瞎;愛說時,須學啞。”[2]28養生則需要飲食、欲望有所節制,心神不動不滅。如此,方可體悟養生的真諦。除此之外,胡嶧陽強調讀書的樂趣,希望后世子弟能夠在閑暇時感悟讀書之樂。在讀書時,能夠“細細嚼,漫漫鉆”,只有如此,才可體會書中的無限滋味,才可明白讀書帶來的黃金也不換的無邊樂趣。但對胡嶧陽而言,讀書并非后世子弟人生中的首要任務,只是學有余力的一個選擇,它為胡氏后人由耕而讀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四)女子教育。胡嶧陽對女子的教育延續儒家女教的要求,秉承《詩經》中“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無父母貽罹”的看法,認為女子只要專注日常飲食家事,做到順從、無出格的行為即可。他以《女兒經》為根本,歸納總結女子應該著重注意的七條規范,曰辨非,守是,盡道,持身,遠嫌,知恒,正位。在德行規范和婚嫁教育方面為女子立身行事提供了標準。德行規范方面,胡嶧陽認為,女子應該嚴守正道,立足家庭,“拈針線,守窗戶”,兩耳不聞窗外事,維護家庭內部親屬關系的相互和諧。在性格上,女子以穩重為宜,避免嬉笑打鬧等輕佻的行徑,“休窺戶,休戲鬧。要沉重,莫輕佻?!保?]35心理上,女子要摒除嫉妒,本著仁厚之心,應該溫潤如陽春,春風化雨般孝順公婆,順從丈夫,與妯娌和諧相處,以慈愛之心撫養幼兒,上敬愛叔伯長輩,下體恤家奴仆人。在行為上,女子應當謹言慎行,節儉用度,勤儉持家,勞而不怨。唯有做到仁厚、孝順、和善,方可維護家庭上下和諧融洽的氛圍。在兩性關系上,胡嶧陽提倡謹守男女之防,認為男女之間各有定位,自古而然,理應“男不雜女行,女不靠男旁”[2]44。女子碰到男子,應該馬上回避,做到目不相接,言不相交。對于婚姻,女子應當“識大義”,不嫌貧愛富,要嚴守貞潔,做到從一而終。他叮囑女子以朱買臣之妻為戒,要實現糟糠夫妻白頭偕老的目標。如若不幸喪偶,女子應當持身守節,堅貞義烈,摒除一切心理和外界的欲望,做到“面如冰,心似雪。身如木,腸似鐵?!保?]41
二、胡嶧陽家庭教育的特點
胡嶧陽的家訓文字體現了平民階層的意識,極具實用性,具有平民化特點。其中尤其注重生命的價值,認為生命的保全、安身立命是生存的前提,脫離這個基礎,所有的教育都無從談起。在具體的教育方式上,采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寓教于樂的方式??傮w而言,胡嶧陽的家訓文字體現了平民階層安身立命的需求和積極向善的上進心,這種對未來的期望和希冀成為胡氏家族的精神內核,代代傳承,綿延不斷。(一)生命為本。胡嶧陽針對男子的家訓文字雖然不多,僅僅28十條,但其中八條是關于保全性命、趨吉避兇、養生之道的內容,而勸誡子弟讀書的僅有一條。從內容比重上可以看出,對胡嶧陽而言,安身立命比讀書更為重要,他勉勵后世子弟讀書的前提是“別無事”,即閑暇時可以讀書,并未將讀書視為重中之重。這種思想有別于仕宦之家的家訓文字,代表著平民階層的思想,對于平民大眾而言,生存和繁衍是家族興盛的基礎,保全生命至關重要。自古以來,中國人堅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強調不以身犯險,要珍愛身體,珍惜生命。生命是一切社會行為的基礎,在生命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讀書是人禮儀修養的一種手段,是人的發展更進一步的要求。胡嶧陽通過對欲望和惡習的防控達到安身立命的基本需求,為人的更高層次的需求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這種立足現實、尊重生命、珍惜當下的教育理念不苛求、不激進,為胡氏后人提供一個更寬松、更自由的發展空間,為其家族的崛起和興盛奠定了基礎。(二)教先急務。所謂教先急務,是指教育要以當下最緊急的事物為先。在胡嶧陽看來,學習圣賢經典固然重要,但杜絕不良習氣更為重要。因為純凈的內心是吸納一切教化的基礎,而日積月累的惡習對人毒害至深,深入骨髓,如果不及時去除,會導致所有圣賢經典的教化形同虛設。所以,對胡嶧陽來說,防先于教,應先防而后教,無防之教,猶如教之以經典而比之于匪人,于學古無益,于教育無益。對惡欲的管控是胡嶧陽家訓文字的重點,但防控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促使后世弟子向善的一種手段,具有道德教化色彩。胡嶧陽試圖通過反向管控達到正向道德教化的目的,這種逆向思維的教育方式為正向教育掃清了障礙,鋪設了道路,使向善之路更易實現,這種教育路徑與盧梭的消極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三)男女平等,童蒙養正。胡嶧陽非常重視幼兒教育,他以性惡論為基礎,認為幼兒的“狂心”和“天性”需要及時的引導和教育。童蒙時期作為人生初始,其間的耳濡目染對人生有重要的影響,可謂“人自少染習氣,如油入面中,白首不能除”[2]1。胡嶧陽在家訓文字中,常有“失教之憂”,看到七歲的兒子與鄰家子玩賭具,意恐而痛斥之,并作《戒賭歌》訓誡幼子。自古以來,所謂“童蒙養正”即針對男子而言,所謂“教子嬰孩,教婦初來”,但胡嶧陽否定“教婦初來”的傳統觀點,認為女子教育也應該同男子教育一樣,應從嬰孩時期抓起,應由自己的父母承擔和負責。不僅如此,他有感于經典的晦澀繁難和語言的典雅難懂,特意篩選《女兒經》中切于實用者作為女童教育的材料,編為“女閑”,為家族女性子弟的教育提供了規范和榜樣。(四)因材施教,因時制宜。胡嶧陽的家庭教育內容源于經典,又不囿于經典,他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圣賢經典進行了篩選和改編,極具個性特點。圣賢經典在胡嶧陽心目中是神圣的,是教育后世弟子的不二法門,仿佛如日月江河,在歷史長河中如涓涓細流養育滋潤著代代老儒童子,但胡嶧陽對經典的崇拜并不固化、亦不盲目。深受易經思想熏染的他深知“時移事易”的道理,認為“道莫貴于審時”。人們的生活習俗會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三皇之世的人民并無后世的習氣,圣賢之書也并非針對后世而作,故而學習的內容不應該拘泥于古圣賢,而應該與時俱進,隨時代的改變而更新。他因材施教、因時制宜地對圣賢經典進行了改編,摒棄了對圣賢經典的刻板說教,從日常生活著手,從細微處著眼,將圣賢思想內化為生活細節,“施之以誘導,盡之以禮數”[2]5,“不浮華,不泥古”。胡嶧陽摘取和日常生活極度相關的內容,濃縮為十八條簡短的文字用以教育家族后世子弟,提綱挈領,要言不煩。自然活潑的語言形式。胡嶧陽《竹廬家聒》作為家訓文字,與傳統的著作有著極大的差別,一方面在于教育內容本身的平民化,更重要的在于語言的輕松、自然、活潑。他深知經典讀物“理深則意不入,音高則氣不合,辭莊則情不投”[2]16的弊病,考慮到兒童對里巷俗謠的偏愛,將深奧的禮儀內容轉化為“便口辭”的形式,“便口辭”即順口溜,猶如鄉間俚俗歌謠,牙牙學語的孩童即可數遍成誦。通過這種民間的韻律歌謠,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使胡氏的家庭教育思想更容易起到移風易俗的教化目的。(五)儒釋道思想的交融。胡嶧陽在后世方志文獻中往往被歸入“隱逸”類,他稱自己亦儒亦道亦仙,儒、道思想對他立身行事有著自覺地規范和指導作用。但從其文集的字里行間,我們也可以發現佛教思想對他產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影響也滲透在其家訓文字中。胡嶧陽的家訓文字“防”勝于“教”,對他而言,“防”與“戒”是“教”的前提。在告誡后世弟子警惕38外界不良環境影響時,胡嶧陽非常重視從根源處防微杜漸。無論是男子之防,還是女子之防,控制不良的欲望是根本。一方面,胡嶧陽秉承理學思想,把人的欲望區分為天理和人欲,強調在保存天理之欲的基礎上克制人欲,杜絕人欲對人思想的侵害;另一方面,又告誡子弟謹遵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訓導,應該聽善言、學善事;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從根源上杜絕人欲,他又受佛經影響,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發,強調通過控制六根從而控制意志,最終實現對欲望的管控。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在胡嶧陽的筆下可以隨意穿插互用,相互佐證,彼此融通,可以說,儒佛道共同協作完成了胡嶧陽對后世的訓示和告誡。
胡嶧陽的家庭教育思想之所以形成,固然離不開當地世家望族重視家風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他對現實教育困惑深入思考的結果,他樸素的家庭教育理念給予胡氏后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對胡氏家族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教育思想對當前家庭教育也具有良好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一)胡嶧陽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動因。胡嶧陽居住的即墨地區,乃環海郡縣,明清以來一直以習俗澆漓著稱,素稱“疲邑”。萬歷年間知縣許鋌在初到任時,曾記錄下滿目荒蕪之景,“既抵其郊,耕居土之十五,鮮林木,罕廬舍,蒿萊極目,觀之凄阻,疲而窮信矣!”[3]6荒蕪、窮困之地生活的人民質樸甚至于粗野,“民多質實少偽,有至長老不見綺麗,俗尚簡陋,葛巾韋屨,齊以東之民見而笑之曰‘野’!”[3]6這種狀況自古已然,正如《隋書》所言“人性剛絕,志氣緩慢,語聲上,形容大?!擞葮泗敚厣傥乃??!保?]24這種環境下民風的教化顯得尤為重要,也尤為必要。民風的樸魯凸顯精英文化的典范作用,在胡氏家族遷居即墨時,即墨地區藍氏家族、黃氏家族、周氏家族、楊氏家族、郭氏家族已由科舉興家,子孫綿延。這些世家望族成為平民階層提升社會階層的成功典范,胡氏家族由此建立了振興家族的信心。至十世祖胡嶧陽,胡氏家族進入平穩發展期,在當地各世家望族的熏染下,胡嶧陽認識到家族文化的重要性,認為:“一家,一人之身。有孝子出,主張其間,使一家之人血脈流貫,生意相接?!雹儆懈杏诖?,他自覺地擔負起對家族后輩的教育責任。但鑒于民風民俗的熏陶,胡嶧陽產生了諸多困惑和思索。一是在民風不尚文藝的情況下,通過何種渠道將圣賢之道灌輸于民,達到教民、化民的目的;二是如何維持教化的正向效果,杜絕不良習俗的反向影響。這些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確保時代變遷下圣賢經典的適用性。胡嶧陽深知,圣賢經典是歷代國人教育的范本,但時代變遷、風俗迥異,圣賢經典的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一方面,教育效果受到受教者知識水平的限制,對于下層平民而言,圣賢文字往往艱澀難懂,難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圣賢經典闡釋了普適性的道德規范,但卻針對性不強,受其產生的地域和時間限制,難以解決和應對當下面臨的現實矛盾。所以要想確保圣賢經典的垂范作用,必須根據時代和對象的不同,不斷更新內容和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家訓文字是圣賢經典與家族文化融合后的產物,是家訓作者本著“時移事易”的原則,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以特定目的為導向,對經典的再創作,是圣賢經典的良好補充。在確保教學內容更新的前提下,如何保證教育的效果,胡嶧陽表示了深深的困惑。他將自己的家訓著作命名為“家聒”,表明自身對于后輩教育承擔的責任,他認為自己的著作即使不能稱為訓誡文字,尚可作為日常生活中對子弟的諄諄教誨。雖然胡嶧陽言之拳拳,但仍免不了擔心后世子弟“不聽之藐藐”,這種對教育效果的深深憂慮貫穿在胡嶧陽的家訓著作中。這種深深的困惑和憂慮一方面顯示胡嶧陽對家族教育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促使胡嶧陽改變現有的教育方式,通過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深入思考,建立了其獨特的家庭教育理念。(二)胡嶧陽家庭教育的效果。胡嶧陽的家庭教育思想經過歷史的洗刷和時間的檢驗,在胡氏后輩身上得以傳承并顯現成效。首先,在胡嶧陽《竹廬家聒》的影響下,胡氏后人不斷涌現出德行兼備的優秀楷模。胡氏后人謹遵教誨,珍惜生命,避免當地澆薄世風的熏染,恪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家訓思想。以純孝的標準要求自己,做到“心常敬,貌常溫”“言常謹,行常慎”[2]39。在安身立命的基礎上,學有余力的前提下,勤勉讀書,享受讀書之樂。胡氏后輩如胡丕烈、胡丕校、胡鵬昌、胡千燾等人均寬厚仁慈,恪守孝道,聞名鄉里,注重個人修養,有余力者則興辦學堂,重視鄉里子弟的教育。其次,胡嶧陽家庭教育思想開啟了胡氏宗族建設家族文化的旅程。回顧胡氏宗族三百年來的48變化,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胡嶧陽的《竹廬家聒》問世后,胡氏族人的宗族意識逐漸萌生,通過建祠堂、修族譜、刻文集將本族文化傳承發揚??滴跷迨哪辏?715年)十三世祖盈周公派下祠堂“追遠堂”落成;乾隆九年(1744年)十一世祖映藜公主持修建胡氏宗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胡氏族人又專門修建了十世祖嶧陽公祠堂。伴隨著胡氏宗祠的修建,胡氏族人開始有意識地整理族譜,嘉慶五年(1800年)十二世祖坊先公、十五世祖存瓚公整理了長支、二支譜稿,為胡氏族譜之濫觴;道光三十年(1850年)9月,胡象繹、胡錕主持纂修《即墨胡氏族譜》。在清代三百年間的七次鄉邦文獻的纂修過程中,胡嶧陽的詩文、行狀及傳說故事均被著錄,其家訓文字和其它著作得以在胡氏宗族內流傳。胡氏后人通過建立宗祠、修繕族譜、出版文集,散居各地的胡氏后人空前團結。胡氏后人牢記祖訓,“視之如珍寶,藏之于心,踐之于行,……與族中子弟共勉之。”[2]2經過胡氏后輩“奮而追之,繩繩繼繼”,胡嶧陽所尊奉的道德行為規范成為后世的榜樣,胡嶧陽的家庭教育思想得以繼承和發揚,胡氏宗族不斷崛起、繁榮和發展。最后,胡氏后人深入青島、山東、東北地區搜集關于胡嶧陽的傳說,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擴大了胡嶧陽其人其事的影響。如今,“胡嶧陽傳說”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胡嶧陽的教育思想已經不局限于胡氏家族。目前有13所中小學將胡嶧陽的文章引入課堂,嶧陽文化逐漸走出流亭及青島地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他人與社會。(三)胡嶧陽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胡嶧陽的家庭教育極具針對性和個人特色,其中蘊含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糾正當前家庭教育過程中的諸多偏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不固守,不盲從,因材施教。胡嶧陽的家訓文字中體現的不固守、不盲從的思想令人印象深刻,他不固守經典、不隨波逐流,能夠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在當代無疑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全員提倡經典誦讀的當下,圣賢經典往往限于誦讀,其中的道德規范則被棄之不顧,如何根據時代特點,擇其精華,得魚忘筌是值得大眾思考的問題;在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泛濫的時期,家長如何避免跟風,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真正發展興趣,培養興趣,展現天性,也是家庭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問題。重視消極教育的作用。胡嶧陽的先防后教思想與盧梭的消極教育有某種契合,他們都強調避免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如今,信息資訊的飛速發展帶來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同時也潛藏著無數危害。對于教育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信息便利,同時避免網絡垃圾的侵害,避免對信息產品的依賴,維持個體獨立思考問題、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引起每個人的警醒和思考。換位思考能力的培養。胡嶧陽對不良惡習的防控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受害者心理機制基礎上的,這種建立在同理心基礎上的教育往往更加有效。當前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往往是家長的勸導和教誨不被孩子接受,從而引發家長的焦慮和孩子的痛苦,導致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與孩子間的不良溝通,也就是換位思考能力欠缺。只有懂得換位思考,才能充分體會受教者的真實感受,從而調整教育方式、方法,這樣無論是正向的引導還是逆向的防控才更容易看到實效。胡嶧陽作為清初平民學者,對家庭教育擁有深深的困惑,產生過深刻的思索,凝結為平實樸素的家訓文字。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了平民階層對后世子孫殷切的希冀與要求,為胡氏宗族提供了崛起和興盛的精神動力,也是家風建設的成功范例。這種腳踏實地的、切實可用的教育思想有助于解決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當前家風建設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家風連著民風,影響國風,是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建設的一個重要基點。當今家風文化建設更應該立足現實,與時俱進,傳承優秀家風文化,發揮家庭教育的主導作用,涵養家庭個體的道德修養,養成珍愛生命、勤奮踏實、志存高遠的作風。在此基礎上,打通家庭教育與時代精神的銜接,促使家風建設從自在文化向自覺文化的轉化,通過家風帶動民風,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參考文獻:
[1]胡嶧陽.柳溪碎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胡嶧陽.竹廬家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即墨市史志辦公室.即墨縣志:校點版[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
作者:劉蕾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
- 上一篇:單親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品質探索
- 下一篇: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