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探討
時間:2022-06-12 09:45:27
導語: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結合近五年來北京地區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現狀分析報告,對新時期中醫藥院校面臨的繼續學歷教育規模縮減的狀況進行了分析,討論了畢業后教育將成為新的教育發展方向的必然性,探討如何在中醫藥院校中開展畢業后教育的舉措,闡明了創新繼續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教育模式;創新
近半個世紀以來,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近四十年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基于歷史原因,我國當前中醫藥資源總量仍然不足,中醫藥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普遍健康需求。改革開放以后,快速發展的繼續教育事業是針對院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畢業后教育的主要形式,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但是,近十年以來,繼續教育學歷呈現下降趨勢,職業技能教育、短期培訓等教育形式逐年上升,本文以此為啟示和切入點,以中醫藥院校繼續教育辦學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基礎,開展了專項研究,進行闡述。
1當前繼續教育的基本模式與現狀
我國三十余所中醫藥院校開展的繼續教育模式大體可以為兩種模式,分別是:學歷提高類模式和非學歷提高類模式。其中,學歷提高類模式是指由高校開辦的學歷教育,培養對象為在職從業人員,辦學層次有專科和本科兩種,根據辦學形式的不同,又分為函授教育、夜大學教育、全脫產教育以及遠程教育[2]。這類模式是我國中醫藥人才從低學歷層次走向較高學歷層次的必經之路,其中函授教育與遠程(網院)教育模式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尤其是適合農村與基層醫療單位中醫藥人員的學歷提高教育。非學歷提高類模式是指為了滿足中醫藥在職從業人員在學識水平方面有所提高的需要而開展的各種教育項目,諸如各類培訓班、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活動等[3]。目前,從招生數據上看,學歷教育逐年減少,非學歷教育呈逐年上升趨勢,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2013年—2017年繼續教育學歷教育錄取人數逐年下降。從錄取總數來看,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較前一年數據2014年下降18.7%,2015年下降17.1%,2016年有所回升,2017年下降近50%。各層次報名人數也相應比例有所下降。從圖1可以看出,2013年—2017年繼續教育非學歷教育錄取人數逐年上升。開展非學歷教育主要依據社會需求臨時舉辦,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無論從招生班次還是人員數量來看,均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
2創新繼續教育模式對策分析
黨的報告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等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任務,要求“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繼續教育服務”。繼續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推進全民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當前繼續教育事業的現狀,轉換思路,創新教育模式,著眼于畢業后教育是可以有效提升繼續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的必由之路。就中醫藥院校而言,大力發展畢業后中醫藥繼續教育是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職能的必然要求。傳統中醫中藥文化、“廉、簡、驗、便”的適宜技術在廣大群眾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面向大眾的健康養生教育、中醫中藥文化基本知識傳播和中醫藥基本技能培訓都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同時,中醫藥繼續教育對從業人員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繼承和發展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面對社會對中醫藥服務的新的形勢和需求,中醫藥院校應進一步轉變觀念,以創新、協調、持續、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快速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一是以創新理念為引領,在方法手段上,堅持改革創新,加快從學歷教育向畢業后教育方向轉變。要運用現代化手段,運用互聯網+服務平臺,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最大程度激發健康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二是以協調理念為引領,實現院校教育與社會調節的良性互動。緊緊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統籌協調,加快從“學歷型”向“非學歷型”轉變[4]。面對新時期、新領域、新人群,加快繼續教育職能轉變,重點解決職業人員結構不合理、機構分布不均衡、培訓服務不充分的問題。加強政府、院校、社會組織的有效銜接,以政府部門政策指導為依據和動力,提高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形成與時代相適應的培訓管理和組織體系;三是以持續理念為引領,構建繼續教育的長效體系。聚焦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時代要求,加快院校的教育服務的持續性步伐,發揮其“正規軍”作用,有計劃、定期組織中醫藥從業人員參加培訓,著力解決職業人員可持續、全覆蓋問題,釋放院校的潛力和活力;四是以開放理念為引領,提升服務人員社會適應性。進入新時代,繼續教育工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健康需求和向往,要擴大培訓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對象,加快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辦學轉變。據調查,目前,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崗位勝任力和社會適應性較差。院校要不斷拓寬服務功能、調整服務結構,提高開放協同效應[5]。要改革中醫藥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倒逼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匹配改革。要利用好院校組織、專家、學生的豐富資源,更多開展應用型、技能型中醫藥人才培養,最大程度的釋放其正能量。要以包容開放的理念,接受不同類別、不同工種、不同群體、不同崗位的服務對象,充分體現院校公共性,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五是以共享理念為引領,構建院校管理新格局。在體制機制上,加快院校教育機構職能轉變,構建政府、院校、社會組織共同發力的良好局面,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政策和措施,指導、鼓勵以公立協會學會為主的社會力量,承擔各級各類培訓基地建設,為培訓對象服務。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探索院校和社會資本合作,強化共建共享和聯動機制,推進培訓單位聯運發展,持續壯大培訓師資隊伍,更好服務國家、服務行業、服務群眾[6]。鑒于當前醫教協同的背景,創新繼續教育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開展同等學歷研究生教育。目前,高層次學歷需求的人群逐年上升。各高校開展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無法解決在職人員業余時間學習的現實困難,因此,開創高層次人才培養繼續教育學歷提升模式,更符合畢業后教育的理念[7]。(2)開展西學中教育。伴隨《中醫藥法》的出臺,在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社會需求下,以政府的政策指導為依托,開展西學中教育與培訓,是目前具有極高探索價值的繼續教育模式之一。六十年前,北京中醫學院作為倡導者和主辦者,在國內首先開設“全國西學中班”,在國內產生了重要影響,成就了多位國內外知名的醫學家、學者、教育家,為推動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光荏苒,半個多世紀后,中醫藥事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朝陽學科,開展西學中繼續教育有助于醫學領域多學科的融合,值得探索和研究。(3)開展執業能力提升教育。依照中醫藥學科設置,針對學生畢業后從業崗位任職能力要求,開展專題教育,比如臨床科室專病診療、包括醫學統計學在內的管理實務等等操作性較強的培訓工作。執業能力提升教育是較為符合當今世界畢業后教育的主流模式,在國外是必修項目,在我國還沒有形成體制化、制度化、系統化、專業化的格局[8]。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們有必要將執業能力提升教育作為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的新領域去開拓。(4)開展職業水平提升教育。比如針對社會從業人員開展適宜技術培訓,針對西醫人員開展中醫藥知識與臨床應用培訓,針對在職人員進行的高水平科研思路與方法培訓,本項內容也可以成為學校教師發展的一項補充措施,針對中醫藥養生保健品研發和推廣的專項培訓等等。(5)開展專項師資教育。在體制機制上,加快院校教育機構職能轉變,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探索院校和社會資本合作,強化共建共享和聯動機制,指導、鼓勵以社會力量,承擔各級各類培訓,由高校為其培養師資,有效提升授業人員數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9]。
3結語
中醫藥繼續教育是高等中醫藥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形勢,探索和建立符合中醫藥繼續教育事業發展的新模式,是解決目前學歷教育萎縮困境的重要途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人才工作及中醫藥決策部署,明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總體目標和任務路徑,重視并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決策部署,緊密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深刻領會“四個意識”主旨內涵,探索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繼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善繼續教育工作格局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歷史的使命使然,是教育者的責任所在,是高校社會責任擔當的重要體現。
作者:白俊杰 焦 楠 袁 娜 張小勇 王婉雋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上一篇:留守兒童少先隊活動設計論文
- 下一篇:公路行業繼續教育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