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思路
時間:2022-05-08 04:52:16
導語:課堂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中課堂教育改革需要達到的要求
高中課堂高中教育集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為一體,具有實踐性和研究性特色,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動手實驗探究能力。高中時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已經具有獨立思維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靠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的習慣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高中階段的課堂教育中,應該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結構,教師主要引導點撥,學生自我思考、討論探究、共同合作。高中課堂應更加注重學生實驗探究的作用,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學生實踐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不斷地增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高中課程設置中,理論知識已經不再是小學和初中那樣淺顯的知識點,因此高中課程設置要把事物的發展變化融入其中,來解析事物的原理及發展變化的趨勢。
2信息技術引入高中課堂對學生的意義
基于高中教學的現狀,信息技術教育的引入成為了課堂教學重點。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并提高信息技術教育質量,成為了高中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種活躍的課程內容,旨在培養學生的主觀意識、創造意識。我們學習理論的目標是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少出錯誤。高中階段的學生對外界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所以,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要注重配套知識的傳授,告訴學生“應該”和“不應該”的根本區別。通過對事物的分析,總結出一定規律。創造意識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本領,這種能力在青少年時期養成,對人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高中課堂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高中教學的現狀及信息技術的優勢,在高中階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課堂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階段利用信息技術的手段推動課堂教育改革,不僅可以推動素質教育的進步,而且可以平衡教育缺憾,讓知識點與現代高等教育達到密切銜接。信息技術手段是現代化手段,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時代和社會進化的產物,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對于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建立良好的師生教學關系有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來自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3.1信息化教學成為教育載體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就進入了全民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發展標志就是社會進入到信息化階段。信息化可以應用到各行各業,可以應用到各個教育領域。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書本是唯一的閱讀產品,但是,隨著信息化建設的覆蓋,多媒體教學應運而生,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枯燥、低效率教學,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個性化發展的潛力,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和掌握知識理論的豐富多彩。同時對于學校來說,信息化管理可以讓學校置身于龐大的教育體系中,有效地從課堂延伸到學校的各個方面的信息化建設。
3.2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促進知識體系的完善
高中階段課程內容知識性較強,而且課程涉及面很廣,這樣就導致知識結構松散,知識點只是點到為止,整個知識體系處于斷裂狀態。因此,高中課堂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延伸知識的覆蓋面。而信息技術正好有著使用起來方便、演示起來直觀、感受起來能刺激視覺聽覺的作用,又有著強大的資源和信息量,對于涉及與教材有關系的知識、延伸知識的覆蓋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興趣,把自己認為課堂的主體,在研究知識點的同時勇于實踐,對于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提高了效率。信息技術手段下的課堂教育改革把知識統一成一個整體,讓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相互映襯。
3.3基于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是建立教學關系的重要途徑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體,學生處于從屬地位,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知道學生的想法,學生也不知道教師的目的。二者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出現矛盾和碰撞,師生關系難以和諧。信息技術教育改革運用信息化的手段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之間的互動,把師生統一為一個整體,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共同發展、彼此合作,學生在教師知識內涵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充分調動出積極性和主動性。
4小結
由此可見,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不但滿足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尤其是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開展信息技術教育適應了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在高中階段推動課堂教育改革具有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作者:韓鹍孫鵬舉工作單位:濰坊市壽光中學
- 上一篇:教育改革應用型困境分析
- 下一篇:農民職業教育改革啟示
精品范文
10課堂常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