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改革發展要素分析
時間:2022-05-08 05:11:13
導語:語文教育改革發展要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語文教育也要堅持科學發展
近幾年來,舉國上下,口口聲聲都說“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此話實質上說得有理,其實,語文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的語文學科教育從1904年獨立設科算起,已經109年。以1949年為界,前45年姑且不論,后64年是不是有點“風雨如磐”呢?除了少不更事者以外,每一個稍有一點歷練、飽經一點滄桑的人,應當說都是感同身受的。早在20年前,我們在《語文教育旨在提高語文素養》(《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過“從我國百年歷史來看,語文教育目的常常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晴雨表”的說法。現在看來,豈止如此,我國的語文學科教育始終受到政治運動、社會變革、長官意志、個人功利等等因素的左右。始終受制于人,聽命于人,從來就沒有專心致志地做過多少自己的事。也就是說,我國的語文教育幾十年來沒有能夠很好地按照自身的科學規律生存、改革與發展,沒有得到應有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哪一天語文教育真正能夠走自己的路,嚴格按照客觀規律生存與發展,中國的語文學科教育就有可能走出反復折騰的怪圈。至于究竟怎樣才能堅持并踐行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并且取得理想的成效,這是需要學界同仁齊心協力,聯手攻關,勇于探索,持久奮戰的。我們認為,語文教育既需要科學的學術批判,也需要合理的效果期待,更需要和諧的發展環境。“必須反復強調的是,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呼喚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只有這樣,語文教育才能在一個寬松的、和諧的內外環境中有序而有效地改革與發展,日臻理想的境界。”(《語文教育哲學研究》第23—28頁)
二、語文教育必須依靠辯證思維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指導我們前行的重要思想武器,語文教育當然也不例外。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育缺失的恰恰就是辯證思維。20世紀中期,一提思想教育,就是“政治掛帥”;后來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就“把語文課上成純語言文字課”;到了撥亂反正批判“少慢差費”,狠抓“雙基教學”,加強基礎訓練,就大搞“題海戰術”;世紀之交的語文教學大討論、大批判,張揚“人文性”,就把個“工具性”批得體無完膚;21世紀初期,自上而下推行語文新課改,大搞“自主、合作、探究”,就出現“教師不作為”“學生亂作為”的“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都不好屬于辯證思維吧。屬于什么思維好呢?是不是可以叫做“偏狹思維”。把對象看得很絕對,非此即彼,非對即錯。“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其實,很多時空,不止“一分為二”,有“一分為三”、“一分為四”,還有“一分為多”。比如,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革命、反革命,還有既不革命也不反革命的中間份子;在五彩繽紛、斑駁陸離的色彩世界,有白色,有黑色,還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語文教育是一個鮮活靈動的有機生命體,其間蘊含了對對范疇,存在著種種關系,反映出重重矛盾,諸如師與生、教與學、文與道、語與文、知與能、講與練、內與外、多與少之類,簡直不勝枚舉。“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往往受制于種種關系,膠著在重重矛盾,處理好這些關系,化解好這些矛盾,也就有可能推動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與效益。”(《語文教育哲學研究》前言第3頁)我們過去那些不成功的做法,是不是因為“非此即彼”的思維,招致“顧此失彼”的后果呢?絕對化、一刀切、隨風倒總是“偏狹思維”的常規演繹。我們中國人在這個方面上的當、吃的虧不算少了,語文教育也難于幸免。因此,語文教育呼喚哲學的思考,辯證的思維,還是需要兼容并蓄,還是需要中庸之道,這就是和合哲學。按照主流的說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三、語文教育需要弘揚優良傳統
我們今天的語文教育是從哪里來的呢?既不是人們的頭腦里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的祖祖輩輩傳承過來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母語教育源遠流長,積淀深厚。當然,中國古代的語文教育,不是現代新學制意義上的語文學科教育,實施的是一種集文史哲經于一體的“大語文教育”,推行的是一種熔經史子集為一爐的“泛語文教材”。一部中國古代教育史,實質上大抵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學校語文教育史。這種古代語文教育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強烈的人文性,是一種滲透著人本關懷、洋溢著文化意蘊的典型的人文教育。正如申小龍先生《漢語的人文性與中國文化語言學》一文所指出,傳統語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擁抱漢語精神,運用辯證的兩端來具象化,用簡單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的語感和體驗,從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所產生的表達效果,整體上把握語言特征。它對于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有很大特殊性的注重功能、注重內容、注重韻律、注重意會,以神統形的漢語來說,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長處。(《讀書》1987年第8期)古老中國在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教育方面或許滯后并遜色于古希臘、古羅馬等西方文明,而作為東方文明典型代表的中國在語文教育方面卻獨樹一幟。這種母語教育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哺育、延續、發展與壯大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并由此形成了成功的語文教育優良傳統。民族歷史是不容也不能割斷的,正如民族的血脈誰也無法割斷一樣。優良傳統應當繼承與弘揚。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能走向民族虛無主義,更不能盲目“舶來”,端著自己的金邊飯碗去向別人討飯吃。繼承與弘揚語文教育優良傳統,首先就得認真研究、深入發掘傳統語文教育的豐富寶藏,這一方面的工作我們做得實在不夠。至于虛心吸納成功的傳統語文教學經驗,尤需多下功夫。最近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的修訂,突出了寫字教學,這為繼承與弘揚語文教育優良傳統邁開了可喜的步伐。書法藝術可以說是我國的一種國粹,寫字教學就是我國語文教育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0多年之前,我國的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得出過這樣的科學結論:寫字,特別是軟筆(毛筆)書寫,通過人體光電作用,不僅有效地開發人(特別是少年兒童)的智慧,而且尤其是能夠極大地陶冶人的心靈,整體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多少年來,久違的寫字教學終于回歸課堂,這是令人欣慰的。但愿有更多的語文教育優良傳統得到回歸與弘揚。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既有老的,也有新的。老的乃古代語文教育所積淀,新的為語文學科教育所開創。語文獨立設科以來,特別在近64年,語文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產生的成功經驗,經過長期的過濾提純與雕琢打磨,也已凝煉為優良傳統,比如,“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的完成。”本是語文教學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也已由科學有效的教學規范升華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育優良傳統。此類傳統,頗有針對性,更具本土性,彌足珍貴,尤需繼承與弘揚。以上幾句話中略談的前三句,是為我國語文教育探尋出路所作思考,要素間都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依相生、相互滲透、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對于語文教育改革與發展來說,堅持科學發展作指導思想,依靠辯證思維當理論基礎,弘揚優良傳統乃邏輯起點,凸顯本土特色為基本原則,落實雙基教學系工作重心,打造優秀師資是根本保證。只要我們真心實意而不是虛情假意、腳踏實地而不是凌虛蹈空、埋頭苦干而不是追名逐利、持之以恒而不是淺嘗輒止地踐行與落實這個基本方略,中國語文教育改革與發展就一定大有希望,語文教育的“世紀之問”就一定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回答。(本文來自于《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雜志。《湖南行政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周慶元工作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民職業教育改革啟示
- 下一篇:教育改革負面影響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