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10-27 10:16:29

導語: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生教育改革與創新

1引言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學術型為主,但研究生的整體創新能力不強,相比較于西方國家而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地方高校而言,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建設主要依托于國家重大工程及地方重大科研項目。對于多數研究生而言,對許多事務的認知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上,缺乏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工程上的應用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才的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生教育已逐漸成為培養具有科研創新能力及新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研究生教育不僅對國家科學發展及技術進步產生重要影響,而且還會在國民生產力及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生規模隨著近年來學生規模的日益增加而擴大,但是研究生培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教育思想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對創新型人才及拔尖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效。制約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及變革的因素有很多,如社會因素、制度因素、經濟因素等。在研究生培養的模式上并沒有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社會經濟發展的地區及行業不平衡性要求我國高校需培養多類型、多層次、多規格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歐美等國家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早,相比較我國而言,其研究生質量較高,一些知名學府的研究生對國家經濟及政治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應在向西方國家借鑒的同時,立身于自身的不足,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開啟了新模式,引導研究生走上“加強基礎、培養創新能力、發展實踐能力”的正確軌道,使其滿足社會需要,滿足企業需要,滿足我國發展的需要。

2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離開了創新的支撐,國家的發展將失去動力。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多采用在校培養的模式,因此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研究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產生的新穎而切合實際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能力。研究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畢業設計的完成都在學校實現的,而與企業的接觸較少,因此對現實問題的認知略顯狹隘。我國是研究生教育的大國,自2009年3月教育部黨組織決定增招碩士研究生以來,我國的研究生數量又有顯著的提高。其中增招部分主要是作為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改變了專業碩士研究生不招生應屆畢業生并以在職形式攻讀的局面。增招不僅可以緩和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壓力,而且對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也具有積極作用。但擴招使得數量與質量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國目前研究生培養模式多采用分類培養的模式,即按照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進行培養研究生。其中學術型培養主要以博士研究生為主,專業學位培養以碩士研究生為主。對于應用性研究生培養尤其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我國僅僅經歷了五年的時間,存在經驗不足等問題。針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大量的學者對導致該問題的原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有以下途徑:(1)學科及課程體系的建設,合理的學科布局及課程體系的設置可以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調動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好奇心,也為研究生尋找并捕捉創新點提供機遇;(2)專業及跨專業學術講座,專業的學術講座可以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對專業知識的認知能力,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有助于研究生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務。跨專業的學術講座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使研究生相互借鑒不同領域內的研究成果;(3)激勵及評價體系,以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為支撐,確保研究生創新活動的積極展開,并設置合理的評價體系,采用前期引導后期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4)師徒規訓,師徒規訓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學術大師及治國棟梁,但隨著學科融合和科技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師徒規訓范式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及領域的局限也日益明顯。

3我國研究生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3.1以論文為導向,缺乏實踐能力

研究生的在校期間除了要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外,還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質量出現整體下滑的趨勢,如創新能力不足、論文剽竊抄襲、論文質量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隨著研究生數量的上升,教育資源日益緊張。研究生在校期間缺乏研究方向,研究課題較少,選題困難。隨著師生比列的減小,導師指導的學生增多,便出現了“放羊”的現象,上述現象使得研究生無法進行深度的課題研究,因此論文質量一般,甚至一些學生無法達到畢業要求。一些學生為達到畢業要求便進行學術抄襲及數據造假,這樣便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研究生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學術期刊論文的研習上,學術型學位論文的理論價值是衡量是否獲得學位的主要依據。但對于專碩而言,應具有明顯的實踐取向,應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的要求,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高校忽視了對研究生科研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難以在科研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創新能力日益弱化。

3.2社會環境因素影響

如今的社會風氣比較浮躁,不論是其他社會成員,還是研究生、本科生,功利思想較為嚴重,一味地追求文憑,功利性太明顯,輕視了學術研究以及實踐成果的反復探索精神。對于好多研究生而言,讀研或是讀博僅僅是為了一張文憑。這種現象導致了研究生在校期間忽視了自身科研能力的培養,懷著“蒙混過關”的心態完成研究生的學習生涯。這種急功近利的思想使研究生把科研當做評優的工具,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不是真正的投身于科研創新。上述現象嚴重抑制了學生創新的動力,使得學生懶于創新,惰于探索發現。研究生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也是需要社會環境的激發的,只有在學術氛圍濃厚的情況下才能激發研究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因此,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經濟文化。

3.3培養手段落后,課程設置不合理

研究生培養課程的設置應該不是以灌輸學生知識為主要目的,但對目前許多高校而言研究生課程教學以單向灌輸授課為主要形式,忽略了課程建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引導作用。目前研究生的課程主要設置有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結課形式主要是閉卷考試的形式,這使得研究生重視知識記憶,缺乏對創新能力的測試及探索精神的開發。此外,研究生教學內容缺乏先進性,部分教學內容過于陳舊,不能及時的向學生傳輸最前沿的學術觀點和國際研究現狀。受傳統文化及教育形式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勢,不敢挑戰權威,缺乏批判精神,以上的因素都會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產生阻礙作用。

3.4研究生培養日益本科化,導致研究生過剩

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出現于20世紀初,起初的教育模式主要借鑒德國、美國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建國初期又模仿了蘇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到80年代才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同時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的擴招使得生源質量下降,生源數量上升。對一部分考研學生而言,不明確自己的考研目的,盲目參與到考研大軍中,自身并不是想要真正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研究生學習階段,缺乏動力與激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教育整體水平的下降。有些院校為了彌補研究生專業課基礎不扎實的事實,便設置了一些與本科階段相同的專業課課程。部分授課教師的授課模式也與本科階段相似,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缺乏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引導。

4協同創新

4.1協同創新的理論意義

協同創新理念是指大學基于集成、合作、融合與共享的價值準則,謀求創新,以更好地適應時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動效率、水平和質量的思想觀念。前國家主席曾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中提到要將協同創新提高到國家戰略位置,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的研究生教育要突破傳統的培養模式,形成協同創新培養體系:在研究生指導平臺、研究生培養學科平臺、研究生培養依托平臺、研究生培養資源平臺上,突破單一師徒傳承培養、單一學科界限、高校單一封閉式培養、研究生國際視野單一的局面,形成團隊協同培養、跨學科協同培養、行業協同培養、國際協同培養體系,切實保障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保證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我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出現打破了企業、院校及科研機構獨立創新研究的局面,使得企業、院校及科研機構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局面。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為準則,以共同完成一項創新工作而達成的契約安排。協同創新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其本質是一種管理創新。原始創新是指院校或者企業獨立開發一種技術并使其實現商業化,意味著在研究開發方面,尤其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不可替代性的發明或發現。而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指在原有創新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及管理工具,對創新要素及創新內容進行選擇、優化、集成,形成優勢互補的創新模式。協同創新的運作形式是產學研相結合,主要是指院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具有共同目的的相關主體下進行的科技創新活動。包括知識協同、戰略協同、組織協同、內部協同、外部協同等創新形式。

4.2協同創新對于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功用

自協同創新觀點提出以來,有許多的學者對協同創新提高大學生及研究生創新能力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發展。截止到2014年,我國的研究生數量已達到160余萬人,高校畢業的研究生也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形式、社會結構以及市場需求都在發生轉變,這就導致了原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病慢慢浮現出來。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多,研究生的就業壓力也會凸顯,對很多研究生而言,找不到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這就是市場需求與培養模式之間矛盾最直接的體現。以高校主導的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綜合了各方的優勢,形成強強聯手新局面。研究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開闊自己的眼界,激發個人發創造力。與此同時,院校可以很確切的把握社會、企業及其他科研機構對人才類型需求信息,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碩士研究生。協同創新也為院校與企業、科研機構搭建了一個長遠合作發展的平臺,彼此通過相互支持,相互學習,促進共同發展,尤其是對院校的研究生而言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5結論

立足于我國研究生教育長遠發展的角度,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必須改變并完善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與教育制度。同時,創新作為國家發展不衰的動力源泉,必須加強高校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建設。協同創新的提出使得高校內部的各學科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師生與企業及科研機構之間相互合作,以科研項目及國家重大戰略為依托,以解決行業生產中的問題為目的,力求在資源共享的前提下努力攻關,使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的創新進展。高校要把創新融入到研究生的培養中,突出創新在教學理念中的重要性。協同創新的協同方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與創新評價體系促進各方共同進步,并取得長遠發展。

作者:張而耕 陳強 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