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時間:2022-07-30 10:37:24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摘要: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論源泉,堅持唯物史觀是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保證。高校推進人才培養戰略的核心之一,是使大學生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將唯物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培養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推動力。唯物史觀的理論成果,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助力高校人才培養戰略的推進。

關鍵詞:唯物史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才培養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及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還應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源泉。唯物史觀對唯心史觀的超越與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尤其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問題的處理方式,更可以成為培養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的強心劑。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華將是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當代意義

(一)促進思政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高校思政教師的理論水平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戰略的實施,思政教師也泛指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理論層面上,高校思政教師應該“讀經典、用經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更體現在提高思政教師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上。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利于從源頭上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理論中蘊含的邏輯方法與思想內涵是時代的精華,思政教師應當反復認真研讀,只有做到教師本人真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真信。以往的思政課教學過程當中存在一些思政教師對馬克思經典理論掌握不足,致使教學缺乏說服力,學生不能做到真信。因此,孫正聿教授強調:“只有有了長期的比較全面的文獻積累,我們才能夠做到‘得道于心’。”[2]思政教師應該回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理論,使經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論陣地。(二)為打好意識形態保衛戰奠定基礎。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多次提出加強全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建設,思政改革也是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使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放眼當今全球,在各種社會經濟變革的歷史趨勢下,在各國經濟、政治碰撞的局勢下隱藏著更為深刻的文化與價值沖突,、修正主義、新自由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普世價值等多種社會思潮的不斷滲透,給當代中國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價值養成造成了嚴重威脅。當代大學生承擔著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擔當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歷史使命,而大學生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發展的成長時期,較為容易受到不良價值與扭曲思想的影響。因此,必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使高校思政課更具有說服力。而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正是在學理上給予了思政課以理論支撐,讓思政課真正做到有理;只有思政課教師做到講理,學生才能做到真信。(三)為高校思政課提供真實素材。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對以往優秀理論與文化成果的概括和凝練,其中大多涉及經驗性與總結性的結論,這就要求思政教師能夠從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尋求相關真實素材。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總結了以往歷史的先進理論與經驗教訓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它蘊含了人類社會各領域的優秀成果,為高校思政課教改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案例與教學素材。思政課教師應該牢牢把握住馬克思主義這一豐富的資源寶庫,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及其經典作家的優秀創作,使其為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服務。

二、唯物史觀引導學生理解

“現實的個人”運用馬克思的個人觀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現實的個人”及與其相關的價值問題。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在唯物史觀中著重探討了他的個人觀以及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談道:“人是本質、是人的全部活動和全部狀況的基礎?!盵3]既然要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培養人才的有效手段,那么應該使學生真正從馬克思主義立場理解什么是“人”以及“現實的個人”的意義。在批判費爾巴哈以及黑格爾關于“個人”思想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個人”。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從人的本質上闡述了主體的價值、需求及地位,他使人們真正認清了人的本質,即“現實的個人”。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關于“無人身的自我意識”的個人以及費爾巴哈以“類”規定人的本質,提出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類社會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社會,因此,人的本質即實踐。馬克思并不否認個人是感性的,個人存在的基礎是社會共同體,個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獨立存在,且要受到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個人既是歷史的行動者,又是歷史的旁觀者。馬克思關心人的價值與自由的滿足,人作為自然的存在,其基礎生活需求應該得到尊重,也反對國家與社會共同體以虛假的名義把價值強加于個人之上。馬克思也反對異化的人的本質,反對對物欲的無限追求,更倡導人應追求共同體的利益,把個體的價值與共同體的利益統一起來,如若不能把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的終極發展統一起來,那么個體利益也將無從談起,個體利益只有置于一定共同體當中才能得以實現。資本主義精神強調個體應有更多閑暇時間以追求個體自由,大眾文化所宣揚的個性只不過是逃避實踐的一種表現,大眾文化制造的個性也不過是另一種價值的盲從,最終將破壞個體與共同體間的和諧共生,也必將使個人的發展受限。馬克思的個人觀強調個人利益的追求并不與共同體利益的實現相矛盾,共同體秩序的實現會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條件,而個體的奮斗將成為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思政課改革應當從唯物史觀出發,將馬克思的個人觀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融入教學內容當中,從學生價值追求起點出發,為培養正確理想信念打下堅實基礎。

三、唯物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出發理解“現實的個人”,應當追求的是主體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因此,將唯物史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改革應當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具體而言,高校思政課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從唯物史觀視角出發,將馬克思關于個人與社會關系處理方法的觀點融入思政課改革。個人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主體,社會的全面進步發展是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綜合體現,二者具有關聯性,任何單獨拋開個人去談論社會總體發展的觀點都是片面的,反之亦然。一方面,個人的發展要以社會的發展為前提,應該將人置于一定社會歷史關系當中探討其本質問題。人不同于動物的存在方式,人必須相互合作,依賴于某種關系完成社會實踐生產活動,而且隨著這種合作關系的深化,人們會意識到個人對于整個社會關系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同時,由于個體需求與所處狀況的差異,在這種合作關系深入的過程中會產生激烈的矛盾與沖突。面對這些問題,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個人的需求與利益,并且能夠在這種社會關系中逐漸理解合作與交往的真正意義,這也就是人比動物更能懂得為獲得更大和更長遠利益,而舍棄暫時和微小利益。另一方面,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個人是社會的個人,社會是個人的社會,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個人發展創造優質的外部條件。馬克思始終堅持個人是社會構成的基本要素,而社會的一切概念與構成都是在個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社會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人的,而個人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這一原則在任何社會制度與歷史時期都適用,差別僅在于社會為什么人,為多數或少數人服務罷了。從唯物史觀出發,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始終為社會中的大多數服務,正如賓克萊談道的那樣,“馬克思反對資本主義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不能讓人的創造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反而要使一切人都成為一種對財物的崇拜為動力的制度奴隸”[4]。因此,我們才更要有這種制度自信。(二)將揚棄人的異化融入思政課教改內容。大學教育要完成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與培養什么人的任務。而思政課的宗旨正是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由于西方自由主義與扭曲價值觀的滲透,一些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的錯誤影響,從而直接影響大學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合格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專業學術技能,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取向,否則無異于在培養社會主義的“掘墓人”。思政課教學內容一定要融入馬克思對人的異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相關理論,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價值養成的引路人與方向標。(三)以唯物史觀為依托,塑造高尚價值觀。個人一直是西方哲學與價值觀的核心范疇,崇尚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背后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資本邏輯,在為少數人服務的社會當中崇尚個體自由將會導致更深層的不自由。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大多數人服務,即人民群眾。從唯物史觀出發,高校應將培養學生的高尚價值觀作為思政課的主題,讓學生明白為社會共同體服務是追求個人利益的保障。因此,思政課改革應該把樹立崇高理想與實現個人價值統一起來,助力國家的人才培養戰略。

參考文獻:

[1].做好新形勢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N].學習時報,2010-10-25.

[2]孫正聿.讀經典、悟原理,掌握“看家本領”[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6).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4][美]賓克萊.理想的沖突[M].馬元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01.

作者:趙志陽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