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時間:2022-02-08 03:34:22
導語:高校《投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型理論教學已很難適應高校對金融專業人才的培養。本文對高校《投資學》教學展開了探索,從課程體系、實踐教學以及投資學知識固化三個方面對《投資學》課程進行剖析。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在《投資學》教學中應依據教學規律安排課程適當增減內容;注重實踐教學培養且加強校企合作;豐富投資學知識等方面進行適當改革,以適應投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要求。
關鍵詞:“互聯網+”;《投資學》;教學改革
1“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新變革
媒介技術的發展為課程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的基本問題是教與學,如何教與如何學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不同時期,由于媒介技術和知識界限不同,所呈現的教育與課程的形式也不同。近年來,各高校教師開始使用互聯網資源重構課程和教學方法以豐富傳統課堂。“互聯網+”催生出新的教育模式,推動了教與學的新變革,如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和學習效果為中心。教學方式從傳統教學轉變為結合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在線教育、慕課的建設與應用也逐漸成為高校教學常態化改革手段。教學設計結合線上和課程教學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將線下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更高效的實現教與學的目標。課堂方式多樣化,融入現代化、信息化、職能化的教學使得翻轉式、混合式、交互式等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進一步帶來了課堂方式的革新。智能化教學環境逐步建設,各高校紛紛加大對校園信息網絡、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的建設,為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技術支持。
2《投資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多元化的教育市場需求出現,企事業單位開始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化投資。金融人才需求的技能變化使得大學課堂面臨挑戰,需要培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投資學作為金融工程專業和金融學專業的專業課程,目前普遍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設置缺乏以及投資學知識相對固化等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培育與社會需求契合度高的金融人才,改革勢在必行。
3高等院校《投資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課程體系不合理。目前高校在《投資學》課程體系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方面,一些課程內容中存在重復。在金融學專業與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主要包含金融學、公司金融、投資學、投資項目評估、金融工程、國際金融和證券投資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在人才培養設計中由于課程重、難點和教學大綱制定上沒有統一的規劃,部分課程在內容上存在重復問題但也有一部分知識在內容上存在遺漏,造成投資學體系的整體性缺失。不同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銜接的問題已經成為諸多高校教學中的通病。另一方面,《投資學》課程體系設置上對課程的應用型特點體現的不明顯。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發展背景下,金融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對學生數據分析和處理水平要求比以往要高。高校在課程體系上對金融計算、計量、數據分析等交叉學科的教授涉及較少。同時,由于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勻,區域間差異性大,不同區域的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金融機構常使用的信息平臺、分析決策系統、金融數據處理數據庫等不熟悉。導致在課程內容上與實際金融市場有錯位,因此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需要適應經濟的發展做出適當調整。3.2實踐教學設置不合理。大學生就業難是目前社會熱點問題,很多就業單位在人才匹配上存在錯位,這樣凸顯出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問題。同時,由于實踐性課程涉及經費劃撥、場地選擇以及教師指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實踐類教學設置不合理。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課程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高校過于強調投資學的基本理論教學。忽略理論與方法在實際中的運用與檢驗。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很多高校對實踐課時開設比例占總學時比例較小,有些高校甚至不開設實踐課時,導致學生對多元化產品投資以及交易方式、交易策略的認識缺乏。第二,很多高校實踐課程教學設計較為單一和簡單,在實踐教學中多以模擬炒股、技術分析以及基本面分析為主而忽略復雜組合建立、ETF套利、大數據等交易策略和模型的教學,對外匯、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綜合設計的實驗內容涉及較少。3.3投資學知識相對固化。《投資學》是一門實務性較強的學科,首先,在《投資學》的教學中有些高校課本主要以博迪《投資學》為主,國外的《投資學》知識直接在我國的國情上應用還是會出現錯位。其次,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在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小微金融等概念的不斷發展,新的投資產品和方式開始出現,例如余額寶、股權眾籌等。在很多高校授課過程中主要以投資學理論教授為主,主要側重在證券投資、產業投資以及宏觀投資等內容,高校授課中很少提及新的金融產品,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最后,也有部分高校在更新的投資學知識上速度較慢,投資學知識相對固化。
4“互聯網+”背景下推進《投資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4.1優化課程體系。第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合理規劃投資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等課程的規劃。同時注重學生選修課程的培養如增設Python、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課程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第二,投資學教師可以根據企業要求以及畢業生對于課程的反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注重學術型和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目標培養。第三,在課程開設上注重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以及注重各學科重難點的區分,在教學內容上應避免重復。在課程開設上對重復內容進行刪減,對課程順序進行優化排序。4.2完善實訓課程。第一,合理規劃《投資學》實踐課程的學時,適度增加課程實驗。第二,學校應該建立校企合作,為企業推薦優秀人才并與企業建立長效的人才機制。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教師實踐培訓,與企業建立聯系,實時共享最新的理念與技術,開設信息化技術等相關教師教育專題培訓。第三,開設校外實訓基地,增加專家講座。學生畢業之后主要從事與金融業相關的工作,高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機構進行見習。高校對校外實習推行導師負責制以確保實訓效果。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設相關領域的專家講座,完善實驗教學。第四,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仿真模擬等加快實踐教學的建設。例如在《投資學》的實踐教學中借助虛擬體驗獲取真實的操作實踐。4.3豐富投資學教學內容。高校在教學內容上做到與時俱進,適應時代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明確《投資學》的課程定位,立足于學生在掌握的投資學知識上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第一,結合互聯網技術,積極利用慕課、云課堂等新技術拓寬學生投資學相關知識的攝取渠道。第二,教師的角色由教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豐富的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模式。關注學科前沿知識加強培養學生投資興趣的培養,第三,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去相關的金融機構掛職培養,加強教師的實操能力。鼓勵教師團隊考取CFA、FRM、CPA等資格證的考取,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積極調整投資學的教授內容。第四,學校層面,加強教師團隊的內部溝通,定期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學科前沿等問題進行探討,重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和幫扶機制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尚俊杰,張優良.“互聯網+”與高校課程教學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5):82-88.
[2]韓筠.“互聯網+”時代教與學的新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9,(12):4-7.
[3]陳尊厚,胡繼成.基于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投資學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09):37-40.
[4]賴明發.應用型本科《投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02):152-154.
[5]王曉蕾,林妍梅.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發展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9,(12):34-38.
作者:陳西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商學院
- 上一篇:機場安防課程教改探索
- 下一篇:同理心地圖在外貿單證課程教學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