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理念教學目標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5 10:46:00

導語:課堂理念教學目標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理念教學目標分析論文

數學課程目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數學教育的目的,反映了《數學課程標準》對未來公民在數學相關的基本素養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數學課程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價值。而數學課程目標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此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對教學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等功能。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才能按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具有時代特點,突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如何把握課程標準,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呢?下面結合自己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既關注知識技能目標又關注過程性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方面規定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總體目標,這是《綱要》中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在數學課程中的具體體現。反映了《數學課程標準》對未來公民在與數學相關的基本素養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數學課程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價值。數學課程不再只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應該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維”,發展學生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在制定和把握教學目標時,必須將《數學課程標準》的這四個方面的目標同時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而不能僅僅關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目標,或是將其中的某個目標作為實現其余目標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應跳出認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如:教學《認識一位小數》時,我是這樣制定教學目標的:

①初步認識小數,知道一位小數的含義,會讀寫一位小數。

②會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能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交流思維過程,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小數的過程,經歷觀察、思考、交流、類推、歸納、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學會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和小數的相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④初步學會把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意義和巨大應用價值,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感受數學學習活動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既關注即時目標又關注遠期目標

我國的小學數學課程目標體系是由學科課程總目標、學段教學目標、學期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等構成的。與原《數學教學大綱》比較,《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是從數學教育更深層次、更高度的立意出發,確定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而涉及每一節課、每一單元、每一學期的具體要求沒有闡述,要求實驗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把局部教材和整體數學教材綜合起來,從而把每個知識點或某一個單元、甚至一單元在整個數學教學中對人的發展的地位和作用結合起來。課程目標的實現,它不是通過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教學就能達到的。因此課堂教學要注意系統設計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在確定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一方面在系統論整體原理指導下搞好總體目標到課時目標的逐級分解,使總目標、學段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都被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不要“貼標簽化”,使數學教學商品化、課堂教學目標八股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同一層次內部不同目標之間的協調和配合,讓它們構成整體形成合力,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由低級層次到高層次的逐級實現。在達成即時目標的過程中,促進遠期目標的達成,并將遠期目標的達成作為教學的根本目的。

三、既關注數學學科又關注其他學科

數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等許多學科有關,是學習這些學科的重要基礎,同時可以從這些學科的問題中找到應用數學的廣闊途徑,理解數學的豐富內涵,也可以從它們吸收豐富的營養。《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因此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應“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努力尋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點,開展信息整理、分析、概括的研究活動,從而提高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拓寬視野,形成融會貫通、主體研究的意識,在實現數學教學效果的同時,實現數學教學效果由數學領域向非數學領域的遷移,最大限度發揮數學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的作用,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學習了“循環小數”后,可結合《社會》課程中的有關信息,讓學生走進生活,開展“生活中有趣的數學現象”綜合研究活動;學習了“統計圖表”后,組織學生結合本地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與自然科學、思品與生活(1—2年級)、思品與社會(3—6年級)、班隊活動等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現場觀察、采訪調查、資料查找等形式展開“統計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體驗研究活動,加強數學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教師應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來看待課堂教學,既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又要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體工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和能力等的培養列入教學目標,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社會科技的聯系,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

網址:/doc/db/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