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5 02:53:00

導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論文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就是在教師的啟迪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獨立、主動地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不但要讓學生發現、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發現力、創造力為主要目標的科學方法。它體現主體發展的教學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師生互動、不斷發現、有所創新的教學境界。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正是當今教育的熱點。那么,如何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運用“發現法”教好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為了教會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有難而生疑。正如中國古代“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很有見地的。其可貴之處不在于排難解困,而在于探理求源,繼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如《海濱小城》第二段的教學,教師設計板書“庭院——(美),公園——(更美),街道——(也美)”,提問學生:“這樣寫有什么問題?”學生提出這樣寫不夠具體,很多地方都是這樣,顯然缺少海濱小城自身的外形特點。此時,學生反過來問:“為什么不加上它們怎樣美上去呢?”于是我把接到的這個“球”拋回給學生,“你們認為怎樣加上去更好呢?”于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相互爭論起來……至此,教師根據同學的爭論,作了適當的概括、歸納。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領悟到街道、庭院、公園的美麗所在。

在創設問題情境的同時,要強化學生問題意識,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對學生有問題啟示作用的范例,使學生明白,只有善于發現問題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學習,并不斷有所創新。

如教學《再見了,親人》,可通過探究、體驗志愿軍戰士同朝夕相處了八年的朝鮮人民告別時的依依深情,領悟到是鮮血凝結的偉大友誼。在運用“發現法”教學時,就要尋求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首先從課題切入,引導體會“親人”之深情厚意。提出問題:“親人,再見了”與“再見了,親人”作比較,為什么要說“再見了,親人”,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去讀課文,掌握內容。接著學習第一段,通過細讀這一部分歸納總結學法,要求學生按教師提出的問題,用學習第一段的學法學習第二、三段。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中心句概括回答“深情厚誼”的意思,從而把提出問題的情境逐步向解決問題的情境推移。最后以解決問題為學習過程的結束,經過整理討論得出中心思想。

由此可見,創設問題情境,要能揭示認知困難,能吸引學生積極地乃至獨立地運用各種思維方式,憑借課本的語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層次的閱讀實踐,進行主動的探求,如此才能說明問題情境已形成,才能卓有成效地使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才能培養能力。

二、沿著初探——深究——運用的軌跡去發現問題,培養創新能力。

初探階段:重點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的發現嘗試。象《豐碑》一課的教學,學生從課題入手,以“碑”——“豐碑”——“誰是豐碑”——“為什么稱豐碑”去初步的發現嘗試,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生通過初讀,讀懂了課文內容,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知道了“軍需處長”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深究階段:進一步感知課文,展開深入的發現活動,使學生得到情的感染,受到理的啟迪,能力得到發展。在《可愛的草塘》教學中,緊扣“就像置身于大海”之中的發現點,引導學生邊讀邊議,深入感受,抓住“浪花”、“歡笑”和“色彩”深入體會。像“綠得發光,綠得鮮亮”,雖然僅是一個“綠”字,但充滿了生命的絢麗多彩。經過老師引導,學生還發現這種綠色的生命還體現在美妙無比的層次:“近處的是……,遠處的是……,再遠的是……”,學生在淺讀低吟中,細細咀嚼,對鮮綠、翠綠、墨綠三種顏色的精確用詞加深了體會。就這樣,通過抓住關鍵詞句,在讀中思考求理解,再通過朗讀訓練促進思考求領會,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同樣,學生有了上面的方法,對后續的學習也極為有利,有利于各種能力的培養。

運用階段:為了掌握、鞏固某一知識并使轉化成能力而作出形成性的訓練。通過訓練,深化學生原來的發現和認識。“再見了,親人”教學在最后引導學生整理總結,讓學生回想一下是怎樣讀懂這篇課文的。然后教師概要總結學習過程,并根據這一方法要求,安排自學同類型短文,讓學生繼續進行學習的實踐。

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發現下,逐層逐層深入理解,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取得愉悅體驗,創造能力得到發展。

三、激發動態活力,培養創新能力。

有學者認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為能動性,這樣的學生他們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敢于冒險,不斷超越自我從而反映出創造性。因此,教師則要激發好學生的活力,引導學生思維的火光,為他們的參與度提供一個理想的空間。

例如《第一場雪》中對雪后景象的描述,從整體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從靜態到動態,有聲、有色、有形。教師對那些表達情意比較深刻的詞句,應充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去認真品味,發現美妙之處,進一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以此得到創新能力的發展。在教學第三段中,教師要求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學生自由朗讀下,很快就有他們的見解,此時教師則作好引導,要求大家討論、歸納,使體會到的感情更為深刻。

其次,教師還應強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教學過程成為大家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也是大家情感交融、人際交往的過程,營造出課堂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在這氣氛里,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引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對學生的“發現”的反應作出疏導,使課堂具有真正的動態活力。

又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一開始教師安排學生進行用“智”字組詞的游戲活動,接著輕聲讀課題,由組詞游戲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含蓄地揭示了課文的主旨,并要求學生從課題去猜想課文內容。學生讀題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題目提出問題,然后經教師選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有代表性問題初讀課文。經過初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學到這里似乎已達到了原先的認定目標,但實際并未解決問題。再讀,深入地引導探究: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那么,孫臏為什么不在第一次比賽前就提出這個辦法,讓田忌一舉獲勝呢?于是教師再次組積學生展開發現活動。大家經過思維的加工,篩選出“轉敗為勝”的根本原因在于孫臏善于觀察和思考,“發現”到此還要深入“引導”: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一定能勝嗎?如果齊威王也調換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呢?學生再從課文中找出根據,又一次發現孫臏從齊威王得意洋洋的神態中體現他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特點。致使認知更加深刻,徹底解決了問題。

由此可見,教師憑借“導”的功能,積極地促進學生的“發現”和“發展”,把主動權真正歸還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發現欲,才能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