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創新思維課堂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3:21:00

導語:學生創新思維課堂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創新思維課堂管理論文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課堂教學是主戰場,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落實和推進素質教育,促進新課改的落實。

【關鍵詞】創新思維課堂

培養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學習,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善于創造尤為重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

《語文教學大綱》中強調,要避免繁瑣的分析,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亞里士多德曾講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現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個學生都養成想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迸發思維的火花。記得前幾年教《包身工》這課時,除了講這篇課文選材和組材的特點,還得講這篇課文的思想意義;但是每每講到后者,尤其講到“蘆柴棒”們“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遠的馬桶上很響的小便”“她們會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拎著褲子爭奪馬桶”之類的內容時,平靜的教室里出現了交頭接耳、小聲嘀咕、臉紅低頭的現象,甚至有學生慢條斯理地說:“這群少女不害羞!”引來同學們的嘩然。那笑聲令我戰栗,至今記憶猶新。這次再教,我就換了一種方法,滿含深情地說:“同學們,誰不是父母的心頭肉,誰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們就是‘蘆柴棒’這樣的包身工,難道我們不喜歡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歡‘蓬頭、赤腳’?難道我們不喜歡‘幾室一廳’,而喜歡在充滿‘汗臭、糞臭和濕氣’的馬桶邊‘橫七豎八’地躺著?難道我們不喜歡‘牛奶+雞蛋’,而喜歡搶‘豆腐渣+鍋巴’?……這樣,終于激起了學生對帝國主義和買辦洋奴們的仇恨,喚起了學生對包身工悲慘境遇的同情。這樣教學既引導學生探究了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又讓學生聯想到了自身幸福的生活,發掘了文章的內涵,自然也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邊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科學家因為有了想象,才會有那么多的發明創造。可見,培養學生能夠創造性地學習,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善于創造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地指導學生進行想象創造的訓練,從而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比如我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為了使學生準確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我在具體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是林黛玉,你會以什么樣的心態走進賈府,你的一舉一動會怎樣?”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我感到新奇。”有的說:“我感到興奮。”有的說:“我會有新奇緊張的心態。”有的說:“我會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種答案正確呢?我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樣的身份走進賈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進賈府的?”最后,同學們有了較為一致的答案:“我”因為母親去世以后,在家“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賈府,而且以前也聽母親說過外祖母家與別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個陌生處,所以“我”會有寄人籬下的感受,“我”走進賈府時會小心謹慎,不能隨便。應該說,這樣的答案是科學的,確實符合課文實際;而這樣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學們變換角色之后的。如果沒有進入角色,同學們很難會有這樣的感受,很難進入林黛玉的內心世界,也就很難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

三、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

創新思維最大的特點是異性,即思考問題要多元化,不要“人云亦云,缺少創見”。美國實業家羅吉爾?馮?奧赫曾在《創造學思想錄》中說,“尋找新思想、新觀念最好的方法,是得到大量的想法,絕不要在剛剛找到第一種正確方案時就止步,要繼續尋找其他的答案。沒有什么比你只有一種答案更危險了”。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展。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在形成多元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如講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時,許多學生提出了種種看法,有的認為是環境迫害而死,有的認為是流言淹沒而死,有的認為是個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學生提出的這些說法,教師都應鼓勵,應該肯定學生對問題的創見性。有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如讓學生“反彈琵琶”:《項鏈》一文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虛榮心,請對這種說法予以批判;勤奮一定出人才嗎?請闡述自己的觀點,等等。就這樣引導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探究問題的答案,既訓練了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又點燃了學生創新的思想火花。

四、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于質疑的思想品質。陶行知先生有這樣的詩句:“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有力地說明了“問”的重要性。而傳統教學中學生很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性。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創造個性受到壓抑和扼制。在新課標中就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探求新知的欲望,這樣才能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在教《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時,我以課堂辯論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針對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歸納出以下三個題目:①藺相如會不會同和氏壁一起撞柱子,為什么?②澠池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平手還是分出勝負?③廉頗負荊請罪,他到底有沒有罪?這是三個富有兩可性的命題,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據。這就大在刺激了學生深讀課文的興趣,為自己的論點尋找有利的依據,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學生眾說紛紜,思維非常活躍。這些問題的提出真的讓教師很吃驚。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還給學生發問的空間,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創造力。

五、巧用媒體開拓學生創新的視野

利用多媒體可以突破書本靜的直觀,給學生一種動態的連貫認識,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敏感的心靈,從而把握特定的思維瞬間獲取創造的火花。解放學生的嘴和眼,使其看到傳統課堂看不到的,說其心中最想訴說的。創設一種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舒展活潑自由的心智,激起學生的驚奇疑問,激發靈感,從而活躍其思維獲取創造的火花!例如在《望海潮》一課教學時,我特意下載了一些實景,通過網頁的瀏覽,一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學生眼前:綠柳含煙,畫橋流水,三秋時節桂花飄香,映日荷花綿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垂釣的老翁,采蓮的少女……令人如在畫中游。總之,錢江潮的壯觀,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區的繁華富庶,都一一呈現學生眼前。據此又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說話訓練:如果你此該正漫步湖邊,或是蕩舟湖上,心中作何感想?請發揮想象說說。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一舉兩得!

六、為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課堂情境

蕭伯納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合作交流不僅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而且合作時學生間還會相互啟發,能夠活躍思維、集思廣益,使認識升華得到新的認識。這一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學中,我常將全班學生按成績、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最優化的“同組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小組,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這樣使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并能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埋在學生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并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